从武德修养探析当代中小学生武术教育的价值
2017-11-27李绍桦
李绍桦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经验交流
从武德修养探析当代中小学生武术教育的价值
李绍桦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古人云:“艺者德之枝叶,德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武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一个繁杂的道德体系,对习武者的身心产生持久的影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武术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武德在武术教育中一直被放在首位,古有“习武先习得”,今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古往今来,德行问题一直被探析,总是被强调,武德也已经从制约机制上升到精神境界。武德的传承,教育是基础,继承是发展,传播是发扬。
1 武术与武德概述
1.1 武术的内涵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军事战争和社会活动。回顾历史,武术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华文化的滋润,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攻防,但其基本的道德属性是“仁爱”与“人和”精神。在不同的历史背景,武术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对社会有不同层次的影响,但是武术的宗旨是不变的,即“尚武崇德”。
1.2 武德的内涵
所谓武德,即是崇德扬善,指习武者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其实质与核心是对习武者的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主要表现在仁、义、礼、信、勇等方面。其内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习武者在生活处事、择徒拜师、授艺习武、施武用武这几个方面的要求。武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强调“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宜以德为先”“文以评心,武以观德”等思想观念,说明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以传统武术道德观来指导习武者,可达到“德”与“艺”的统一。
2 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分析
2.1 中小学武术资源匮乏
当代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面临师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稀缺、教育内容单调、场地器械不足等问题。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高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导致体育教育被忽视;高水平武术专项体育教师稀缺,导致武术教育内容单调;学校经费紧张,导致场地器械不足。另外,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包括功法练习为活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学中,武术的技击、健身、修身3个部分缺一不可。然而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过于强调武术的健身功能,忽略了武术的实战意义,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进行套路复制,不能领会动作的技击含义,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建立高水平的武术师资队伍,是中小学武术推广的首要任务。
2.2 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不足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武术对于中小学生并不陌生,武侠影视影响着大部分青少年,他们虽然明白影视中的武术不是真的,但还是抱有向往的心态。部分学生真正接触武术,学习弓、马、仆、歇、虚等武术基本功时,对心中的武侠情怀冲击巨大,受不住习练武术的枯燥,耐不住练就功夫的时间,产生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情况。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无论是武侠中的武林高手,还是现实中的武学大师,都是时间加汗水造就的一身功夫。这种情况需要武术教师正确地引导、悉心地教导,以端正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知。
2.3 中小学推广武术的可行性不足
在国家大力强调“以德治国”及“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体质教育成为现代教学的首要任务,武德也从制约机制渐变成武术人提升精神境界的手段。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但健康决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武术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优点是注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精、气、神的协调,在健身的同时也在健心。我国普通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在有限的师资力量下,存在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少、运动器材设施紧缺等状况。武术素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场地、器材、经费情况做出最合理的安排。学生习练武术,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可以起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3 武德在中小学武术教育中的必要性
3.1 武德与武术紧密相连
武德与武技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对于习武之人,缺一不可。倘若一人“武精德滥”,那么精湛的武艺只能放大他品德的缺失;相反一人“德尚武粗”,那么高尚的品行会提升他武艺的修为。中小学武术教学是以学校为基础,以课堂为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与传统师徒之间的传授有所不同,但无论哪种教育,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保证中华武术的完整性,武德与武技须双管齐下,谨记习武为强身,讲修心,反暴力,爱和平。
3.2 促进中小学生的素质建设
传统武术的训练理论认为,习武者须经过“三膘三瘦”的形体变化,劲始入骨,又须经过“三伏三九”的刻苦训练,劲始归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武术乃百年之功,练武即修行,不仅修身,而且修心。习武的过程其实就是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需要吃苦耐劳,更需要持之以恒。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学生心理素质,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基础素质奠定基础。
3.3 弘扬武术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综合的文化形态,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与思维方式。从古至今,习武者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汲取精华,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指导习武者的行为规范,提高习武者的武艺修为,建立武术文化自信。武术教育中,用传统武术文化感染学生,以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令学生以正确、谦虚、端正的态度对待传统武术文化,才能使武术精神发扬光大。
4 武德在中小学武术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4.1 武德的渗透
在中小学生的武术教育中渗透武德,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需要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从心理角度看,中小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心理变化波动大的特点,填鸭式、理论式的教学形式会导致学生对武术抵触,因此必须抛弃老套的教学方法,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讲一些可以凸显武德的武侠故事,或者是电影明星的习武经历,又或者是视频纪录片,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文件更加清晰地表达武术。令学生感受英雄豪气的熏陶,接受武德的洗礼,挖掘学生内心对武术的敬仰。不必拘泥于口传身授的传统方法,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结合武德丰富的内涵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构建一套以武德为前提的系统的武术教学课程,才能更好地传授武术。
4.2 教师的言传身教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武术教师不但要以言立教,而且要以身立教。教师自身对武术的热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材;教师自身高尚的行为,是对学生最好的德育。因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品行,注重武术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教书育人,首先要洁身自好,以身作则。
中小学生的武术教学是一项经验性很强的工作,要经过武术教学的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教学技巧,改进和充实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区别对待。其中,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之间的动作展示、每件事情流露出的真实反馈,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每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教学质量。
4.3 学生间的相互影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影响很多时候比教师的千言万语更加有效。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类似于“买家”和“卖家”的关系,买家说好才是真的好。所以,武德要想真正在武术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组织丰富的武术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通过一部分学生去影响全体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之间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其次,武术教学中必须重视品德教育,让学生去感悟武术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应不断地规范自身行为,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感受武术给自身带来的改变,自觉地对武术产生自己的认识,并且帮助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同学,在生活中以武为傲,以武为荣。
5 结 语
武德是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的“尚武崇德”始终被作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德教育是武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武术教育系统内仍有不合理的成分有待探究,应该坚持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民族传统武术进行挖掘与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的武术道德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
原则上,武术是一种规矩;思想上,武术是一种信仰;生活上,武术是一种习惯。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重要环节总离不开德育。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品德教育应放在首位。教育中增加深入浅出的伦理道德的讲解与传授,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从而提高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达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全民素质的目的。
[ 1 ]邱丕相,蔡仲林.中国武术导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杨建营,邱丕相.从武德的实质和精神内核探析当代武术教育改革[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3).
[ 3 ]王明伟,梅杭强.我国师范院校武术教材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2010(2).
[ 4 ]许之星.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主要缺失及改进思路[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
[ 5 ]周明.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探析[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 6 ]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
G852
A
1674-151X(2017)08-043-02
投稿日期:2017-06-03
李绍桦(1993~),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传统养生与健康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