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师型”视角下地方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2017-11-27雷小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双师职称双师型

雷小明,张 敏

“双师型”视角下地方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雷小明,张 敏

本文以地方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为着手点,分析地方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困境,探寻地方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旨在加快地方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

双师型;地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1 前言

地方高校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双一流”建设之根本。因此,本文以地方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为着手点,分析地方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为地方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寻找多渠道,多方位发展路径,从而加快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2 “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内涵

根据体育“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和要求,本文将“双师型”体育教师分为:(1)教研“双师型”体育教师,指能胜任体育理论教学或公共体育技能课教学,且在体育科学研究方面能力突出,能较好的完成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体育教师群体。(2)实践“双师型”体育教师,指运动技能水平突出,拥有运动员等级证书和高级裁判员证书,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教学及训练经验,能胜任专业技术教学和训练工作,且专业社会声誉高,与社会体育部门联系密切,在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有突出能力和多元化渠道的体育教师群体。(3)后备“双师型”体育教师,指体育类具有理论研究或高水平技能特长的新进教师群体。

3 地方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3.1 “双师型”界定不统一,缺乏严格的资格认定参照

目前国内对“双师型”体育教师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各大高校均以想当然来称谓和界定“双师型”体育教师群体。因此,“双师型”体育教师的范畴模棱两可,其工作评价不够科学,管理制度与人才规格不匹配,相应的薪资津贴也标准不一,甚至相对滞后,这大大影响了“双视型”教师的转型热情和积极性。

3.2 “双师型”体育教师缺乏,高学历“双师型”体育教师一师难求

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高校开展教学的重要硬件设施。但由于福利待遇、交通便利、教师个人发展空间、高学历“双师型”体育教师群体的珍贵、稀缺等种种原因[1],使得地方高校高学历“双师型”体育教师的引进难上难。除以上原因外,还包括:教师的成长和培养是缓慢而高技术的工作,地方高校以自身的条件和设施,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其次,我国地方高校的一般采用计划录入的人才引进方式和行政命令的人才管理方式,这种传统而滞后的人才引进和管理评价模式,仅考虑了稳定地方高校教师队伍这一方面,而忽略了对地方高校教师的自我发展动力和校内外人才流动的约束力,从而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

3.3 鹤立鸡群,缺乏团队发展

地方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的稀缺,容易形成“鹤立鸡群”的现象。其次,由于近几年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大量引进,加剧了教师职称晋升的激烈竞争,导致“双师型”体育教师以自身职称晋升为己任,忽略了“双师型”体育教师团队的扶持和带动发展。

3.4 不重视校企合作,教师社会实践机会少

校企合作,学校与社会组织增加交流是“双视型”体育教师成长的重要渠道。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掌握人才市场最新需求和动向的前沿组织,它不仅可以锻炼“双师型”体育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传递最前沿的人才需求信息和方向,方便地方高校及时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然而,许多地方高校,由于相关领导的不够重视和相关部门的不积极,使得地方高校与社会体育组织交流较少,合作渠道不畅通,导致体育教师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机会大大减少,影响了“双师型”体育教师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和提高。

4 地方高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4.1 政策支持,薪资鼓励

针对“双师型”体育教师的不规范认定,教育部应制定相应的认证标准和相关待遇扶持标准,以确保各高校统一规范的选聘人才,并科学的对“双师型”体育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其次,要加大对“双师型”体育教师的激励措施。如通过给予“双师型”体育教师群体职称晋升倾向政策,或设置专门“双师型”专业技术职称,实行“双轨制”职称评定制度。

4.2 管理机制改革,改变“安分守级”观念

为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得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应及时调整人才管理机制,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定“多劳多得,强者上,弱者下”的工作评价考核制度。如针对“双师型”体育教师的资质和工作能力给予足够的认可和鼓励。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双师型”体育教师建设的需求,通过给予相应的认证和能力评价以重视“双师型”教师的资质。其次,及时完善职称评聘制度[5]。针对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建立适合地方高校自身情况、可操作性强的倾向政策或“双轨制”职称聘任制度[1],对拥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采取一定的职称评聘倾向政策,或设立非教师系列职称评聘,从而长效激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第三,对“双师型”体育教师进行多元化考评,实行流动式聘任,改变传统的“论资排辈,安分守级”式的岗位聘任制度,以保障“双视型”教师的工作活力和积极进取精神。

4.3 “内培外引”,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面对“双师型体育教师缺乏,高学历双师型体育教师一师难求”的局面,地方高校应多渠道,多元化外部引进和内部高质量培养的方式,快速壮大自身“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人才引进应打破传统的“重学历,低技能,低实践”的人才引进标准,应采用“刚柔并进”的人才引进原则,根据地方高校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学历、职称和技能的比重,广纳贤才。其次,除正常渠道招聘外,地方高校还可主动出击,亲临国内各大高校人才招聘会,或与优秀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广泛吸纳优秀毕业生。第三,以优厚福利待遇、编制、职称评定、安置家属等条件,多渠道吸纳高学历、高职称、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第四,外聘专家,吸纳企业或行业精英兼职执教。此外,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身资源条件等进行内部培养方式,壮大“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

4.4 以团队为依托,加快培养

地方高校师资数量有限,应通过分模块,团队式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速度,而且能以点带面,防止新老“双视型”体育教师的青黄不接局面[2]。地方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教师自身的专业特长,分成几类“双师型”团队,如教研“双师型”团队、实践“双师型”团队等。各个团队均“以老带新,以优带弱”的培养模式,促进整个团队的共同发展,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

4.5 校企合作,提供实践锻炼平台

地方高校寻求发展,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根基。体育社会组织作为掌握市场需求和市场动向的最前言机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而且可以了解体育人才市场的最新需求和动向,从而使学校和教师团队及时获取前言的人才需求信息和方向,以及时调整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1] 陈雅娟.构建学校“双师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4).

[2] 庞鹤峰,薄煜明,孔捷,等.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现状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34).

[3] 龚宁.湖南省高校体育院系“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6).

[4] 段贞锋.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13).

ConstructionofHighLevelPhysicalEducationTeachersTeamsinLocalUnivers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DualTeachers"

Lei Xiaoming, Zhang Min

Using “dual teachers” mode in local college sport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dilemmas faced by local colleges, and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The aim i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local top colleges and top subjects construction.

dual teachers mode; local colleges; PE teaching team

G807

A

1005-0256(2017)12-0104-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2.042

雷小明(1983-),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 Yunnan, China.

猜你喜欢

双师职称双师型
林秀娟 茶业“双师”
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