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体育倦怠的调控路径研究

2017-11-27赵征希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体育教师

赵征希,张 宇

高校学生体育倦怠的调控路径研究

赵征希,张 宇

高校大部分学生普遍轻视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明显体育倦怠心理和倦怠行为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缓解高校学生体育倦怠的调控路径进行了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倦怠;调控路径

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不断深入到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之中,并成为了学校体育的重心与关键所在,体现出体育课不仅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全面提高健康水平,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载体。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体育观念的完善、健身习惯的养成、运动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体育倦怠心理和行为导致其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缓解和调节其体育倦怠心理,并促使其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参与的重要性。

1 体育倦怠的危害

体育倦怠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时受学习兴趣缺失、学业负担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体育情感耗竭、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即教师在组织体育锻炼时学生缺乏兴趣不积极参与,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大,让学生呈现出对体育兴趣转移、缺乏动力或是厌倦消极懈怠的态度和行为。学生普遍会表现出身体困乏、自卑自弃、惊慌恐惧、领悟灵能力较差,肢体动作不协调,课堂上完不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练习时尽量减少练习次数或是练习难度等倦怠行为。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任这种学习行为发展下去,将会潜移默化地感染身边的老师、同学,逐渐波及到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打消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体育倦怠的大学生会表现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较低等消极状况,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会严重波及学生的学习情绪。

2 体育倦怠产生的原因

2.1 主观因素

首先,当前部分大学生没有树立明确的体育学习目标,并且学习思想不端正,认为学好专业课程就是对大学阶段学习的最好交代,体育成绩的好坏对找工作的影响不大。因此都认为上体育只是为修满学分,完成任务。对具有一定难度和强度的体育运动和较强技术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学习积极性,甚至逃避参与课程中最基本的体育锻炼。其次,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高校招生的逐年增加。当代大学生多数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生理缺陷,其中高度近视、心理抑郁、肥胖、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低等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学业能力的信念,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是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1]。自我效能感较好的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中表现出的自信、耐性和坚持性较强,会激发自己克服心理惰性和肌体疲劳。高校学生自我效能感普遍较差,在体育参与过程中表现出缺乏运动自信,或是无法克服复杂性、高强度的运动项目负荷,便失去运动兴趣。他们的能力效能感、行为效能感和策略效能感都较低。所以,在体育课程或是体育锻炼中学生会出现厌学与倦怠的心理和行为。

2.2 客观因素

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资源供给不充足。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学生对体育倦怠的心理、行为表现尤为明显,产生倦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校对学生的过度要求与支持机制之间存在矛盾。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但是同时学校又缺乏必要的支持机制。这与学校对体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目标贯彻的实效性、教学内容选择的丰富性、教学评价的完善性、学校场地器材的充足性都息息相关,都会对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环境、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都存在差异。所以,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种类较为单一,无法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备实效性,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具备丰富性和多样性,体育器材种类和数量也比较少。高校存在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待体育课程的态度。另一方面,体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和谐,由于体育课程在教学评估中所占比重不如其他课程,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不高。体育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得过且过,而不是真正的热爱自身的工作,体育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没有给学生树立好一个健康向上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过程中缺乏细心和耐心,更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交流存在障碍,学生在遇到困难或是心理困扰时也难以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所以,高校学生体育倦怠在一定程度也受到高校体育教师在平时的大学体育课上表现出慵懒状况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的公共体育课成为了一种形式上的体育课。从而导致老师和学生对待学校体育的归属感降低,最终学生对体育学习会产生倦怠心理和倦怠行为。此外,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不良风气盛行都将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

3 缓解高校学生体育倦怠的改进策略

3.1 培养健康的学习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动机一词,是由拉丁文“movere”演变而来的。指由于需要推动人去行动以到达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2]。体育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内部心理活动,是在学生个体体育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要缓解高校学生的体育倦怠心理和行为,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念,明确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要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运动目标。学生要“走出宿舍,走进运动场”,利用好余暇时间多参与体育活动,培养运动兴趣,提高自身对体育学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提高体育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从中强化自我学习效能感,促进自己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意识,继承和发扬“阳光体育,快乐学习”的参与理念,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内在价值,培养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

3.2 学校深化体育教学创新

学校要围绕“培养习惯、学会方法、发展体能、受益终生”的目标,调整体育的课程结构,拓宽体育课程的授课面[3]。高校要加强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德智体美“四育融合”,防止“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体育运动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培养,加强学校的体育管理制度,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运动平台。其次,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时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求动、求知、求美、求新、求趣和刺激的需求,多开展适合当代高校学生所追求的新兴时尚、富有创造力和运动活力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上课环境,为学生提供合格宽敞的体育场地,充足的体育器材,对于学校某些陈旧坏掉的场地要及时的监督维修,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有最基本的保障。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学的评价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的不足,也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厘定一个合理的标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3.3 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加大师德建设

第一,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师的考核标准,学校要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教师的实际承担能力相结合,注重实效性,针对不同学校类型、不同职称的体育教师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使教师从不同的方向去努力,从而减轻教师的挫败感和压力[4]。第二,学校应该注重对体育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提高,体育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丰富自身内涵及修养。第三,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学生所容易接受的喜欢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将体育课程赋予美感,多样化和艺术化,同时动作示范时要有意识地将动作做的协调、优美、生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乐趣并满足其美的需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授课,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客观的自我评价,从而减轻学生对体育课的倦怠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体育课,从而改善学生的倦怠情绪,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5]。第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体育学习的不竭动力。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和谐的桥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和帮助完成课程情况不理想的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6]。

3.4 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

社会如同一所复杂多样的大学校,过滤掉消极的文化之外还存在富足的营养。第一,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从各个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从社会整体思想上使大学生改变忽视体育锻炼的观念,提高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树立终身锻炼意识。让大学生意识到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文凭素养固然很重要,但是身体健康更加重要。大力宣扬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经常组织体育健身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第二,高校学生是社会新一代接班人,社会各个机构应该配合学校关注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对存在体育倦怠的学生要加以开导。第三,对于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要加大力度进行规范,为高校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第四,社会可以加强就业的透明度,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减少“二代”就业机制。积极响应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当下社会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大学生更要成为综合型人才,才能迎接好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 结语

高校学生体育倦怠是阻碍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为此,要着手缓解体育学习的倦怠现状,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推动我国体育事业长期有效提升,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缓解和调节其体育倦怠的心理行为,将学生主观因素同外部的客观因素有效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和体育参与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培养和完善高校学生的体育观念、养成健身习惯、提升高校学生运动能力。与老师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体育学习。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充足的体育器材,设置优质的体育课程,以缓解高校学生的体育倦怠现状,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 杨丽娴.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专业承诺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论文,2004.

[2] 黄晓灵,白智宏.体育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132-137.

[3] 余洪权,李安.大学生体育学习倦怠调查与思考[J].教育学术刊,2012(8):38-39.

[4] 赵波,张志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生涯发展对策[J].江苏高教,2012(1):102.

[5] 冯晓玲.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论文,2012.

[6] 唐文清,范会勇.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对策[J].南方论刊,2007(5):100-101.

AnalysisontheRegulatoryPathofUniversityStudents'PEBurnout

Zhao Zhengxi,Zhang Yu

Most of th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nerally despise the study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showing obvious physical fatigue and burnout behavior in physical exercise, which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and life.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and studies how to alleviate th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burnout.

university students; PE burnout; regulatory path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年度体育专项课题“高校学生体育倦怠反思与调控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6TY033)

赵征希(1991-),男,辽宁本溪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 402160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G807.4

:A

:1005-0256(2017)09-0006-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9.003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