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学视域下“田径是运动基础”的再认识
2017-11-27汪辉,陶于
汪 辉,陶 于
(1.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训练学视域下“田径是运动基础”的再认识
汪 辉1,陶 于2
(1.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形成于建国初期的“田径是运动基础”说法在体育界广为流传,并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工作产生很大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认为“田径是运动基础”说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当前运动训练理论的视角来分析,认为田径运动不能作为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
田径运动;运动训练学;专项化训练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的项目,有“运动之母”的美称,在古代和现代奥运会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级政府、学校贯彻执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以田径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劳卫制,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积极、广泛地开展起来。
“田径是运动基础”“田径是运动之母”等说法成了广泛的共识。诸如此类的说法常出现在教材、专著和论文中,但这些说法恰恰又给运动训练这项具体的工作带来了概念和理论上的混淆,很多项目基层训练实践中直接将田径运动项目作为训练内容或手段,致使训练的针对性不强、专项化程度不高,运动伤病出现过早。而国际范围内运动训练的专项化程度越来越高,各项目的高水平运动训练在本项目技术范围内发展专项体能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为此,笔者在探究这些说法由来的基础上,从运动训练学的视角来认识其科学性。
1 “田径是运动基础”说法产生的原因探究
1.1 田径运动的历史、表现形式及功能是其被赋予“基础性”的外因
田径运动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在古代、现代奥运会以及其他重大运动会中,都在主运动场上举行,是设奖最多的、最主要的竞赛项目。从目前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特征来看,美国、德国、俄罗斯及亚洲的日本等都非常重视田径运动的广泛开展。田径运动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国学校体育法规规定,普通大中小学每年应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因此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田径运动具有重要地位且深深印在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田径运动更是我国竞技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建国初期就开始着手田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中国田径虽然在世界比赛中的成绩不算出色,但在亚洲却具有霸主地位。在群体性体育活动中,田径运动及其衍生的趣味田径运动项目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走、跑、跳、投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技能,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活动能力。田径运动是在人的走、跑、跳、投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现代运动竞技项目,它所包含的全部项目对参与人的要求涵盖了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及运动素质的方方面面,如短跑运动追求最大速度和无氧耐力,长跑运动追求最佳有氧耐力和速度,投掷运动追求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跳远、跳高项目追求最大弹跳能力和相应协调能力等等。田径运动项目的表现形式包含了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各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等)极限或最大化,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精神。
经常系统地从事田径运动,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协调神经系统与运动器官之间的联系,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机能,能全面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促进正常发育,增进健康水平。
和其他项目相比,田径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表现形式看,田径运动训练和竞赛对人体的要求包含了人体各种活动能力并追求极限;从健身功能角度看,田径运动由于其项目数量大、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其健身功能具备了“全面性”。综上,从田径运动历史、表现形式、健身功能等外在现象看,田径运动具备了“基础性”特征。
1.2 一般训练学的起源及我国奥运大项的分类方法是田径具有“基础性”的内因
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其他科学理论产生的过程一样,是来源于运动训练实践,而不同的运动项目往往产生不同的训练方法和理论。德国卡尔(Carl)的研究认为运动训练学是在体育单项训练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训练学首先产生于田径、游泳等项目的训练理论,因为这些项目拥有多个不同单项且被称为“体能类型”运动项目[1]。可见,田径、游泳等专项训练体系形成的同时,也为一般训练学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田径运动训练在一般训练学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决定了田径运动在体育运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正是田径运动被认为是其他项目基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我国竞技体育界一直将奥运会项目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把田径、游泳等对体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归为“体能类”项目。[2]加之,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特别是体能训练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很多项目即便有专门的专项体能训练手段,但始终没有形成专项体能训练和评估理论体系。田径运动竞技由来已久,各个项目成绩的评定,均有完善的量化指标,且测量过程较为简便、易操作,因此在基层训练实践中经常有教练员运用田径项目来进行其他项目的体能训练和测试。可以认为,我国竞技体育界的这种分类方法意外地强化了田径等体能类项目作为体能训练内容或手段的基础性作用。
从训练学的起源及项目分类方法角度来看,田径运动“基础性”的形成具备了内部动力。
2 “田径是运动基础”说法的适用范围及给运动训练实践带来的负面影响
2.1 “田径是运动基础”说法:适用于健身性田径运动,不适用于竞技性田径运动
根据参加田径运动的目的可将田径运动分为“健身性”和“竞技性”田径运动两大类。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称为“健身性”田径运动,以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称为竞技性田径运动。人们的年龄和职业不同,身体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发展水平不同,参加田径运动的目的就会不同。如参加对速度、力量和耐力要求不高的田径项目练习或比赛即可达到健身的目的;参加对速度、力量和耐力要求较高甚至很高的田径项目训练或比赛,即可提高运动成绩。[3]
从健身目的来看,田径运动因其包含的项目多样,且运动形式涵盖人体基本活动的多个要素,使其具有了明显的“基础性”特征。但从竞技性角度来看,特别是运动训练学角度来分析,田径的“基础性”或“田径是运动基础”说法的准确性就值得商榷。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一说法是具有其合理性和适用范围的,“田径是基础”说法较适用于健身性田径运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大,这一说法暴露出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运动训练学研究视角下,“田径是运动基础”说法就不适用于竞技性田径运动,甚至会给其他项目的运动训练实践带来误导或损害。
3.2 运动选材中田径类测试指标易误导基层运动训练的方向
目前,在我国运动员各级选材(或选拔)中,很多运动项目选材运动素质测评指标都采用了与田径运动项目有关的内容,如体操项目选材运动素质指标中有30米跑、立定跳远,举重项目中有30米跑、立定跳远、后抛铅球,篮球项目中有100米跑、800米跑、1 500米跑,足球项目中有12分钟跑,乒乓球项目中有30米跑、立定跳远、400米跑等等。
同样,在我国运动员各级选材(或选拔)中,有些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也采用了与田径项目有关的内容。如用12分钟跑推算最大摄氧量实验,就是让受试者在标准的400米田径场上起跑,根据受试者12分钟的跑距统计推算最大摄氧量[4]。科学的运动选材(或选拔)能够成功挑选出适合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提高成材率。同样,运动选材指标实施也给受试者指出了测试内容和训练方向。对于一些选材指标的科学性,在此就不一一评论。
我们以专项化训练形成的生理学基础来说明田径类测试指标的误导性。以运用力量训练手段来提高力量水平的训练原理为例,力量训练后人体力量的增加来自神经的适应和肌肉横断面的增加两方面,其中神经的适应又可分为肌内协调和肌外协调[5]。这种神经适应就是运动训练“专项化”的生理基础之一,专项体能训练也要符合专项对身体的特殊要求,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和生物力学特征相似,否则发展的体能对专项成绩的提高贡献不大。用田径运动项目作为其他项目体能训练的手段,其结果是发展了与田径运动相关的体能。
基层教练员、运动员会因为许多与田径运动有关的选材测试指标而产生误解,认为田径运动是其他项目训练的基础,特别是身体素质的基础,为能顺利通过选拔或选材,就必须要进行田径运动方面的训练,因而耽误了专项训练时机或降低了专项训练的水平。
2.3 田径运动形式的体能训练和检测给我国“三大球”训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竞技体育体现出的两大主要特征是“体能最大化”和“技能最佳化”。由于田径运动全部项目表现形式综合涵盖了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多方面要素,以及田径运动训练和竞技追求的目标之一是体能的最大化,所以在运动训练中田径运动极易被认为是其他项目的基础,特别是其他项目体能的基础。我国“三大球”的体能训练曾一度追求身体素质或身体机能水平的盲目最大化,运用田径项目作为训练手段来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我们以“12分钟跑测试”与足球运动跑动对比为例,就不难看出田径运动在其他项目的训练中并不具备基础性。
我国曾采用“12分钟跑”来测试职业足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并以此来甄别、选拔运动员,大多数测定在400米跑道上进行。但无论是跑的技术还是比赛形式上,以田径中长跑形式表现的“12分钟跑测试”和足球运动员的比赛跑动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跑动技术上,中长跑运动员躯干和头颅保持正直、两眼平视、重心起伏不大、摆臂时腿和上体移动协调一致、前脚掌外侧先落地、步幅适中或趋小;而足球运动员挺胸抬头、视觉宽广、耳听八方、重心向后便于急起急停、多是左右摆动手臂、全脚掌落地、步幅较大;在12分钟跑的检测中,不擅长中长跑技术的运动员不能获得好成绩是完全有可能的。比赛形式上,中长跑的竞赛以个人的形式参加角逐,力求经济、省力;而足球运动员大多以变速跑、变方向跑等形式来跑动,全场跑距一般在8 000米至10 000米之间,且是不衔接的跑动的积累量[6]。12分钟跑耐力测试在不考虑足球运动专项化和个体化身体素质情况下进行,并不能真实反映足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仅仅追求12分钟跑的跑距,只会偏离足球运动的专项化特征,将准备期的体能训练引向岐途[7]。类似的做法同样也出现在篮球、排球体能训练和测试中,给我国“三大球”的训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3 “田径是运动基础”说法在训练学视域下的再认识:田径运动不是其他项目运动的基础
3.1 田径运动及相关概念分析
3.1.1 田径运动定义及分析
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章程第一条将田径运动定义为:由田赛和径赛、公路赛、竞走和越野赛组成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教材把田径运动定义为:是指人类从走、跑、跳、投这些自然运动发展起来的身体练习和竞技项目,分为竞走、跑、跳跃、投掷和全能五个部分[8]。从逻辑学角度看,这两种定义都没有准确地给田径运动下定义,只是介绍了邻近的属概念(运动项目、身体练习和竞技项目),没有完全揭示出田径运动与其他运动相区别的特征或本质,即种差。从上述定义提到的田径运动范畴来看,其包含的单项概念却具备了与其他运动项目相区别的特征或本质,如竞走、跳跃、投掷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其他运动项目是不具备这种种差的。
田径运动是一个集合概念,田赛、径赛、公路赛、竞走和越野赛等都是这一集合概念里的构成分子(个体)。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其个体未必具有,而分子所具有的属性,其集合体也不必具有。我们只有分别对田赛、径赛、公路赛、竞走和越野赛等下定义,才能反映出各个单项和其他运动项目之间的本质区别,才能算是完整的定义。为方便比较,本文选择田径运动单项这一概念来进行比较,田径运动单项与其他运动之间在体能和技能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作为其他项目的基础,如径赛里的跑和足球场上的跑,虽然邻近的属概念相同,都是跑,但跑的形式、能量供应特点等都存在本质的区别。
3.1.2 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田径运动、田径运动身体能力之间的关系
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指维持人体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动技能,有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支撑、负重、搬运、涉水等。由于这些技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被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从逻辑学角度分析,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也是一个集合概念,上面的解释并没有深入地对走、跑、跳等能力下定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田径运动这两个集合概念是不同属性的概念,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更不存在谁是谁的基础之说。为方便比较,本文将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里的具体能力和田径运动单项包含的身体能力(身体素质)进行比较。径赛项目所需的主要能力是跑,但跑的形式无非是直线跑和绕场跑;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中的跑能力,并不规定具体跑的技术和路线,概念的外延更广,远远大于田径运动中的跑能力的外延。同样道理,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中的跳能力和田径运动中的跳跃能力也有着上述类似的关系。可以认为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包含田径运动身体能力(即田径运动各单项所需或竞赛时表现出的身体能力),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是从属关系。但径赛跑的能力是在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专项技术发展起来的,是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
田径所有单项的主要特点综合在一起才具备“走、跑、跳、投”等能力,但“走、跑、跳、投”的能力并不是田径运动的本质特征,因为不同专项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专项技术的不同,而非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不同。在训练实践中,很多项目教练员常常会用“走、跑、跳、投”的能力训练作为训练内容或手段,从田径运动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来看,这并不代表着田径是其他项目的基础。综上,在运动训练学领域,作为运动项目的田径往往会给其他项目的训练带来概念和理念上的混淆或“以偏概全”性的误导。
3.2 从竞技能力表现看:田径与其他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要素大相径庭
竞技能力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9]。竞技能力具有高度的专项性,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实践的核心。
参加不同体育项目的活动,需完成不同的动作,即需要学习和掌握不同的技术。各个运动项目的各种动作,都有着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基本原理的标准技术及规范要求。
田径运动项目技术虽鲜明地包含了走、跑、跳、投等各项基本活动能力,项目所需体能中包含了速度、力量、耐力等运动素质,但细细分析田径运动各项目技术,它们与其他运动项目(球类、游泳、体操等)的技术大相径庭,其原因是项目不同,技术形式、力学原理等根本不同;不同项目的训练对机体刺激的部位及程度、生理生化变化过程都是不同的,所以短跑、跳远、投掷等不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
从田径各项目所需的体能角度看,它们与其他运动项目的体能也相差甚远,不同的运动训练量和强度对人体生理机能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随着运动训练专项化趋势的推进,人们在训练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不同的运动项目所需的体能是不同的,与专项技术、动作结构不相同或关系不大的手段所获得的运动素质是不会向专项动作转移的。田径运动项目的体能是与田径技术密切相关的,而不能简单认为其可以作为其他项目的体能基础。竞技战术、心理能力、运动智能都是根据不同的专项制定和训练的,具有高度的专项性。田径运动项目训练无法完成其他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战术、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
从运动员竞技能力表现来看,田径运动项目不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
3.3 从理论和实践转化关系看: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不能直接指导其他项目运动训练实践
一般训练学起源是以专项训练方法与理论为基础,从各专项训练中总结出带有广泛使用性的共性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专项训练理论源于专项训练实践,对专项训练活动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理论,适用于具体的某一个运动专项。
依训练实践产生训练理论再到指导训练实践的过程,此项目与彼项目之间的运动训练实践的联系,一般经过这样的转化过程:此项目训练实践→此项目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一般训练理论→彼项目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彼项目训练实践。如间歇训练法于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德国的田径运动训练实践,对以无氧耐力为基础的短距离项目训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逐渐在其他项目的体能训练中普遍运用,但手段却不同,如足球、篮球等项目的体能训练常采用间歇训练法,但不能称作为使用了田径训练手段,因为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后,再结合其他项目特点设计出手段运用到其他项目训练中,已不再是起初的项目训练手段了。同样,“反应力量训练”理论起源于田径运动中的跳跃训练实践,现在广泛运用于游泳、举重等体能类项目。从一般训练理论和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之间关系来看,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不能直接指导其他项目运动训练实践。
3.4 从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来看:田径运动项目不能用作其他项目的训练手段
现代运动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势,决定了运动训练必须进行科学的专项化训练。早期训练方面,运动员选材的实质就是专项选材,因为选材是建立在不同运动项目专项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的。从选材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专项运动训练的系统,竞技体育的选材、训练、竞赛和竞技管理全过程,就是运动训练专项发展需要的全过程[10]。运动员只要完成选材,就应逐步开展专项化训练,抓住不同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最大程度地开发运动员的某种运动素质和专项技术。而不是运用田径项目先来打基础再从事专项训练,如果这样的话,就会错过专项技术和运动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北欧(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等国家,非常重视运用运动生物学的研究指导专项训练实践和形成专项训练理论。我国竞技体育尽管发展到很多项目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许多优势项目至今没有形成系统和科学的专项训练理论体系,尤其是体能类项目,在训练思路和方向上手段落后甚至受错误训练理论的影响,其训练更像是一种“自然淘汰过程”,训练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失衡[11]。此外,随着国内外体育竞赛的日益增多,多赛制已深刻地影响了当今各个项目的运动训练,无论是体能类项目还是技能类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年均参赛次数都在增加,以往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为主的准备期在这种赛制下大大缩短,专项化训练的比重在全年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高水平运动阶段,除田径运动项目以外的任何运动项目,若以田径运动项目为训练手段来发展专项的竞技能力,其训练的本质就是在增加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比重,无疑是偏离专项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专项能力的提高。因此,从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来看,田径运动不是其他项目的基础。
4 结 语
“田径是运动基础”说法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并在一定范围内是存在合理性的。但本文研究认为,从此说法一定程度上给运动训练工作带来了概念和理论上的混淆,并给我国体能类项目的训练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从训练学研究的视角对此说法进行再认识,认为田径运动不是其他项目的基础。要提高专项运动水平就必须要从专项本身竞技特点出发,研究专项技术及生理生化规律,设计专项训练手段,严格控制训练过程等,以提高专项化训练水平。
[1]陈小平.训练学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1-13.
[2]陈小平,刘爱杰.我国竞技体育奥运基础大项训练实践的若干理论思考[J].体育科学,2009,29(2):8-14.
[3]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王金灿.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5]黎涌明.“核心力量”和力量训练刍议[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4):39-41.
[6]王世和.对足球赛场跑动与径赛跑技术的评述[J].体育与科学,1995(3):43-44.
[7]刘铁.足球运动员12分钟跑耐力测试及其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22(6):54-57..
[8]刘建和.田径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陶于.我国运动训练亟待重新认识的早期训练理论问题——早期专项化与早期专门化训练问题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3(3):6-9.
[11]陈小平.重塑我国训练理论的运动生物学基础[J].体育科学,2010,20(11):17-23.
Reconsideration of the concept "track and field as sports b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training theory
WANG Hui1, TAO Yu2
(1.SchoolofKinesiologyandP.E.,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Anhui,China; 2.SchoolofKinesiologyandP.E.,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Jiangsu,China)
Arguments or theories will come into being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periods and social background, bu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xpans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y will be exposed more and more drawbacks. The theory "track and field is the foundation of sports" that emerged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has brought much impact on the competitive sports training in 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heory has much limi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ining theory, it is held that track and field cannot be taken as the basis of other sports events.
track and field sports; sports training; special training
2016-10-12
合肥师范学院2016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编号:2016yj04)阶段性成果;2017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SK2017A0989)阶段性成果。
汪 辉(1981- ),男,安徽省无为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方法。
陶 于(1966- ),男,江苏徐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G808.12
A
1009-9840(2017)02-0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