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晶现象视野下足球文化思考

2017-11-27,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蹴鞠足球体育

,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假晶现象视野下足球文化思考

贾肖,黄丽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运用假晶现象审视中国蹴鞠文化由原形文化向现代足球新形文化的转变,阐释中国足球文化的兴衰,是认识足球文化历史变迁的重要手段。比较新旧两种文化存在的差异,正确认识蹴鞠文化的精髓,构建中国特色足球体系,是使其走向世界化发展的理论依据,也为我们未来足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假晶现象;蹴鞠文化;现代足球文化;原形文化;新形文化

1 假晶现象相关认识

假晶现象本是矿物学的名词,指在岩层中,一种熔岩注入到结晶体的空壳中,填满空隙,本是不同的岩石,却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结晶,只能形成另一种岩石的现象。

最早将假晶现象运用到文化变迁中的是德国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中对阿拉伯文化变迁的阐述。在第七章中写到了历史上的假晶现象:一种古老的外来文化将土生土长的年轻文化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在这种年轻文化的深处所喷涌出的一切的一切,都要注入到古老文化的躯壳中,不能展现出它特有的文化形态。再到张有春《丽江古镇——一个文化的假晶》中通过自己对古镇身临其境的感受,总结出虽然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当代商业文明的冲击下失去了原有的生命活力,逐渐被侵蚀成了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但随着旅游产业的注入,古镇呈现出一种矛盾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在古镇建筑躯壳的包装下,不断塑造自己的灵魂。这种现象体现了文化潜移默化的假晶现象。

随着文化更新速度的加快,从中国古代的蹴鞠到现代足球的兴盛,足球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跌宕起伏、源远流长。

2 足球文化假晶现象的形成过程

2.1 古代足球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原文化形态

假晶现象的形成过程是一漫长的文化变迁的过程,是一种外来新兴文化,逐渐影响和取代本土文化,改变其原有的文化底蕴。就足球运动而言,其原有的文化来源就是蹴鞠文化,2004年,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的临淄也被正式确立为世界足球的起源圣地。

据史料《战国策》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就已经有了盛行的娱乐性蹴鞠游戏,尤其在民间更是流行。随着生产力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足球制作技术水平不断改进提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西汉建立,将蹴鞠运动视为“治国习武”的举措,这项运动不仅受到军队的热宠,也深受宫廷贵族的喜爱。汉代还出现了一首镂刻在球场奠基石上的铭文《鞠城铭》:“员鞠方墙,放象阴阳。建长立平,其列有常。端心平意,莫怨其非。法月衡对,二六相当。不以亲疏,不有阿私。鞠政犹然,况乎执机。”甚至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蹴鞠二十五篇》。可见蹴鞠运动在这一时期开展之盛况。

到了唐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发明的能吹气的球比英国早了三四百年。球体轻了,可以踢得高,在踢球方法上相较于汉代的直接对抗比赛,唐代的隔球门比赛射进个数则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唐朝还出现了女子足球,不过她们比的是谁能踢得高、踢出的花样多,这种形式称之为“白打”。 诗史杜甫在《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道出了蹴鞠的普遍与流传之广。

流传到宋代,制球工艺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开始注重球的重量和质量,球壳由原来的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成”。做成的球的重量要保持“正重十二两”,足球的外形规格也要求“碎凑十分圆”。蹴鞠运动在这个时期达到巅峰。《文献通考》中有一句话:“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描绘的就是当时蹴鞠盛况。上海博物馆的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更是对这一盛况最直接的表达。宋代社会上还出现了专门靠踢蹴鞠来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在技术方面,宋代蹴鞠跟唐代踢法差不多,但宋代蹴鞠已经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此外,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建了自己的团队“齐云社”,又称“圆社”。 《蹴鞠谱》中记载“若论风流,无过圆社”“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可见其风靡盛况。参加球社的人,还制定了社规供球员遵守: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注意事项,提出了踢球时应注意运动卫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蹴鞠组织团体,相当于现代的足球俱乐部,主要是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到了明清时期,唯一值得提倡的就是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运动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但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禁令,自战国起历经数千年的蹴鞠运动,在汉、唐、宋时期,也曾像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最终在清代社会的历史长流中,只能追寻到一点泡沫的踪影,昙花一现般陨落了。清代中叶后,随着西方足球的传入,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被代替,被现代足球文化所包裹,形成了文化的假晶现象。蹴鞠运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体育文化,体现着中国古老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当今足球文化的原形文化。

2.2 现代足球传入中国——假晶现象的形成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特殊性,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最终没能成为以“公平、公正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但是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唐代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元代的大规模向西拓展领土、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国古代蹴鞠运动传入西方的可能途径,使得最终这个质的飞跃是在资本主义制度领导下的英国完成的,如今消亡的古代蹴鞠运动也在现代足球的兴起下重获新生。

中国文化的假晶现象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的五四运动;第二:五四运动之后。用假晶现象来解释足球文化也是可行的。现代足球传入时我国正是处于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老的蹴鞠运动文化在历史的冲击下失去了生命力,逐渐形成一个空壳,后来中英“南京条约”中,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人便将现代足球运动带入中国,西方殖民主义的思想浪潮对当时实行闭关锁国中国的侵入,引发了文化变迁的潮流,这种新兴的文化思潮注入这一躯壳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矛盾的混合体,此后,现代足球运动在中国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融合的过程中现代足球迅速发展。

3 中国蹴鞠文化与现代足球文化的辩证看法

中国古代蹴鞠文化的起源和成长历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礼、乐、书、诗”的教化。正是这种温文儒雅、谦谦君子的品性,使得蹴鞠运动只能作为供人们消遣娱乐的方式存在。跟现代足球进攻性很强的运动比起来,在中国是不允许的,是与伦理道德相违背的。西方国家所倡导的是法治,它的人本主义所产生的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与中国的礼治格格不入。

费孝通老前辈为了更精确地剖析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概念。中国传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靠的是亲属关系,这是一种差序格局。在这种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形成网格状,就像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以它为中心所形成的一圈圈的波纹,远近代表了社会关系的亲疏。在古代中国“礼治社会”的政治层面下,所制定的三纲五常,严重压制了人的欲望,束缚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在伦理纲常面前唯命是从,同时,被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家、道家文化,都从不同方面强化了古代中国民族的内向性和收敛性,与现代的竞争性是相背离的,在这样一个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古代社会的背景下,蹴鞠就失去了发展成现代足球的社会环境。

通过两种物质文化的对比,很容易看出蹴鞠和足球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式,从物质形态上来说两者是非常相近的,都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在新旧文化的交融、斗争下,“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必不可少的两种途径,只有在不断碰撞中才能促进两种文化的融合。首先,蹴鞠和现代足球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体育游戏;其次,追求公正、和平是两种文化共同的基点。从大的层面来说,也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革新,生活质量和休闲时间的提升,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要求,即精神层面和制度文化层面。新兴的足球文化成了国人的首选,它所体现的竞争、进取和合作精神,正是当下人们所需要的。可见古今两种文化的形成,都与当时人们的需求以及所依存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制度文化层面,蹴鞠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在民间流传的多为白打场户,主要是以个人或群体的形式进行表演,大多体现了娱乐和观赏的性能;还有就是用于军事训练的,表现出与现代足球相同的开展形式特点——对抗性和竞争性。但最终由于当时文化制度所孕育土壤的抵制,古代蹴鞠运动的发展途径也由军事训练到表演观赏性活动,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现状以及统治者抵制的政策,最终走向消亡与沉寂。就像斯宾格勒在论述阿拉伯文化的变迁中所说的那样,当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替换转变时,其结果就是文化的原形慢慢走向了伪化。现在足球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依赖于它所生存的制度土壤。与西方人们崇尚个性张扬、好斗、健美和肌肉发达的形象有关,敢于同自然抗争,竞技运动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最核心的当属精神层面了,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支柱和食粮。中华民族的蹴鞠文化是在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背景下形成的,它为封建地主阶级君王的专制统治服务,与历代皇帝的需求息息相关。在这种统治社会中,人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所生活的环境,时刻处于被动状态,身不由己。思想得不到解放,灵魂无法得到释放,激情也就被湮没,这也是蹴鞠无法发展成现代足球的主要方面。由于东西方精神文化相差太大,在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外来的现代足球文化必须要在本土文化的制度层面获得利己的生存条件,否则无法在当地生存,恰好中国的蹴鞠文化与之一脉相承,现代足球文化得以在本土插根成功,形成一种崭新的文化。

4 蹴鞠文化对现代足球发展的启示

4.1 构建中国特色足球文化

中国体育大国的地位虽然在世界上得以确立,但中国的足球运动水平却不尽人意,甚至还出现了假球、赌球的丑闻,国人对足球也失去了信心,怒其不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增强每一个中国人对传统蹴鞠文化的认识和传承,积极发扬和传播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注重个人素质和道德素养,使其成为大众所能接受的文化形式,结合现代足球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足球文化。中国传统蹴鞠运动是现代足球的鼻祖,通过足球起源来激发人们对其衷心的热爱和由衷的自豪感,让更多的人能够真正喜欢这项运动,并参与到其中。提取中国蹴鞠文化“礼治”的精髓,做到诚信、公正、礼让;还要汲取西方足球文化“法治”的理念,将竞争、公平公正原则理念融合到传统蹴鞠文化之中。及时摒弃那些不适应中国足球发展的方面,借助这种新文化融合之力以及文化的可变更性,重塑中国足球文化血脉,顺应世界体育发展潮流,保证现代足球在中国的健康发展。

4.2 营造与世界足球文化的交流平台

中国蹴鞠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古老文化的精髓,虽然与现代文化相比有不足之处,但它在2006年5月20日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可以作为中外足球文化交流的窗口,通过发扬和传播蹴鞠文化的精髓,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给世界足球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也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提供最新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当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改进时,更容易形成文化的迁移,产生共鸣。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全球化的趋势,在文化的斗争、交融中,采取主动的应对策略,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合到传统的蹴鞠文化中,在文化的交流平台上产生新的文化的火花。

4.3 打造城市名片,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山东临淄作为足球运动的发源地,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传承城市文化特色,建立特色城市,打造城市名片,利用多种机会向外国人介绍足球起源地的情况。找出合理的适合的体育营销方法和策略,这样既能保护传统蹴鞠文化和特色,又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蹴鞠文化作为城市营销的载体产生的不仅是叠加效应,同时还产生综合效应,即蹴鞠文化与城市传统文化的捆绑效应。另外,还将对淄博经济的发展产生后续效应,增加淄博的旅游量,提高旅游消费,最重要的是使中国足球运动员都能产生一种自豪感,激起斗志,更好地为国争光。

4.4 形成公众“蹴鞠文化”认同的推动

国际足联秘书长乌斯·林茨题词:因为我的名字叫林茨,所以我对足球起源于临淄更感到骄傲,感谢中国为世界创造了足球!有了国际上的肯定,我们更要加大多媒体以及广播等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使蹴鞠文化不仅仅存在于体育运动中,更渗透到体育消费、体育服务以及体育产业等方面,形成文化带动产业,刺激消费体系,并从文化层面的角度思考推动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探索出适合本土的足球文化,走中国特色足球发展道路。

5 结语

审视中国蹴鞠运动的原形文化与现代足球的新形文化,是认识足球文化历史变迁的重要手段。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化,注定了蹴鞠文化的娱乐性和朴实性,注定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儒家、道家文化一脉相承,更是一种中国原形文化的表现。现代足球文化的侵入,逐渐形成了假晶现象的文化表现,在与蹴鞠文化的抗争、融合中,逐渐取代了原形文化,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国人都忽视了本土的原文化。如今随着国际上对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的认可,我们应该重视起本土文化。从假晶理论的视角来剖析足球文化的发展史,对于中国足球的雄起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更有利于中国足球的持续健康发展。正确对待蹴鞠文化与现代足球文化的差异,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和鼓舞作用。发扬和传播蹴鞠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足球文化的需要,它也是连接世界足球文化交流的桥梁,提升了足球发源地的知名度,也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层的思考,如何将蹴鞠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足球文化,是解决现代足球发展困惑的有力依据,展望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新思考。

[1]宋晓楠,孙雷,杜淑琳. 足球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传统蹴鞠文化传播[J]. 当代体育科技,2016(3):130-132.

[2]任振朋,周晓东. 我国古代蹴鞠衰亡与现代足球兴起:礼治与法治[J]. 体育科学研究,2016(2):8-11.

[3]路云亭. 蹴鞠的文化解读:足球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初始论证[J]. 体育科研,2015(6):1-7.

[4]王丽平,余群. 中国古代蹴鞠运动发展史探析[J]. 兰台世界,2012(28):37-38.

[5]墨石磊. 从蹴鞠和现代足球的起源演变谈两者的文化差异[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48-150.

[6]冯文汇,邓开国. 蹴鞠与现代足球在文化差异上的比较研究[J]. 网络财富,2009(3):55-56.

[7]刘常伟. 蹴鞠与“英国古代民间足球”的起源与演变研究[C]. 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2.

[8]崔乐泉. 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与发展[J]. 中原文物,1991(2):59-66.

Calmthinkingonsoccerculturefromtheperspectiveofpseudomorphicphenomenon

JIA Xiao, HUANG Li-min

(SchoolofSportScience,HarbinNormalUniversity,Harbin150025,Heilongjiang,China)

Through the consulting of literature and related books, the authors learned pseudomorphic phenomena in human culture theory, and then in July 2004, FIFA President Joseph Blatter announced to the world that soccer originated from China, and Zibo Shandong was officially recognized as world soccer origin. Pseudomorphic phenomenon is used to review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Cuju culture from prototype to modern new form, and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hinese soccer culture,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 change of soccer culture. I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aking Chinese Cuju culture internationalized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culture and the old one, having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Cuju culture, and building soccer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provides new direction and way for soccer development in China.

pseudomorphic phenomenon; Cuju culture; modern soccer culture; culture of prototype; culture of new form

G843

A

1009-9840(2017)05-0017-04

2017-04-08

贾肖(1993- ),女,山东省聊城人,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黄丽敏。

猜你喜欢

蹴鞠足球体育
我国蹴鞠的起源与发展及消亡研究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我们的“体育梦”
认识足球(一)
蹦鞠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