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桩让你长功夫

2017-11-27李照山李国平

少林与太极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劲力技击两臂

文/李照山 李国平

站桩让你长功夫

文/李照山 李国平

一、功夫之概意

大成拳是非常讲究站桩的拳种,长期坚持站桩,会让你大长功夫。

所谓“功夫”,就是人们在某一领域的辛勤付出所产生的成效积淀。谚语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就是“功夫”。我们常说某人有“功夫”,就是对其依照拳法的修炼所给予的认可和评价。

从技击和养生角度而言,武术的“功夫”包括∶

1.具有搏击必备的整体力和穿透力。整体力是放人的功夫,不伤人,用于朋友之间的武技切磋;穿透力是打人的功夫,可伤人,用于实战时重创敌手。

2.周身有极强的抗击性,可自我保护不被伤害。

3.娴熟的技艺手法,千锤百炼的实战磨炼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4.健康的身体素质,没有多数人所患的常见病或慢性病,偶染小恙亦很快消除。

5.有较高的理论水准和完整的人格魅力,不骄不躁,不卑不亢,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在大成拳的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七妙法门”中,站桩最能使人们获取较高的武学功夫。站桩可温养筋骨、调节神经、发挥肌群良能,最终达到超越自我之潜能。正因为如此,在中华传统武术中,很多派别的拳术均有站桩练法,如少林拳的扎马步,太极拳的太极桩。所不同的是,大多拳法以套路为主,以桩法为辅。而大成拳则将站桩作为首要功法,而且设有养生桩和技击桩。本文将以武术劲力为基点来诠释站桩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练武者都明白这个道理:练拳不练功。实质上,这里指的“功”就是“劲力”的代名词。武术有云:“一力降十会。”即劲力是实战的第一要素。武术的“劲力”和一般的拙力不同,它是一种具有笃实特征的“活劲”,在不同拳术或不同应用属性中其称谓也不尽相同。少林拳称之为刚劲,太极拳将其叫作弹劲,形意拳称之为整劲,大成拳名为内劲,截拳道说成寸劲,八卦掌称为活劲,凡此种种,其劲力的实质特性是相同的。散手的拉力器训练,泰拳的击棕树练习,大成拳的站桩法,均是为了获取技击必需之劲力,其本质均能增加骨骼强度、肌群的收缩能力和频率。大成拳的站桩法是实现这一途径的极佳方式。

二、桩功法宝矛盾桩

大成拳的技击桩有很多种,对于初学者而言,矛盾桩是最根本的站法。该桩包含了矛和盾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前臂前手为盾,为防守之意,后臂后手为矛,有进攻之势,故称矛盾桩。

1.桩式站法(以右式为例)

左脚在后,右脚在前,成丁八步,身体重心左七右三,上身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左胯内裹,左臀如坐木凳;两臂抬起,呈斜向的椭圆撑抱状,左手置于左肩左前方,右手置于左手右前方,略高于左手。两手掌心斜向内,两食指约24cm~至33cm距离。

2.站桩要点

第一,两脚的角度要正确。在形成丁八步之前,先把右脚跟置于左脚内侧三分之二位置,两脚夹角不超过30°;再沿着右脚的方向使右脚向前迈出,右脚跟落在原脚掌的水平线位置,而且两脚之间的横向距离要适当。

第二,裹胯是关键,其目的是活胯。支配人体上下肢的关节是肩胯,裹胯练习能使下肢与躯干协调。

除矛盾桩外,其他常见的技击桩尚有托婴桩、抓球桩、伏虎桩、降龙桩、虎抱头桩等多种练法。初学者应将矛盾桩作为重点练习。

3.矛盾桩练习过程的三阶段

(1)桩式适应阶段。此阶段站桩时两肩两臂和后腿后胯有酸痛之感。此时可将身体稍作休整,以保持正确的间架结构。

(2)内劲形成阶段。随着站桩时间的延长,肢体的酸痛不适之感已经消失,肌体开始增长技击所需之劲力。

(3)寓意延伸阶段。矛盾桩虽为站立不动状态,但它有矛和盾的攻与防的两个方面,在具有一定劲力的前提下可将其演绎为实战之法。比如前手为盾作防守,后手为矛以拳、掌、指等方式进击敌方。

三、站桩和内劲

站桩能培养锻炼“内劲”,已是多数习武者明了的事实。“内劲”是什么?就是从外表上看没用力,而实际却有很大的劲。如何才能知道或体认这种“内劲”呢?比如室内的电线是否有电,谁也不知,但把它接上灯泡一试就知道了。由于“内劲”是一种不用劲之劲,因此,它可包含在随意的动作中。比如,将两手随便往前一送,被触之人即跌出丈外;将拳面轻向对方胸部触动,对方顿感似重锤击来;将中指向对方胳膊轻轻一挂,对方手臂即产生麻痛之感。

不论在推手或实战中,“内劲”的应用价值极大。这是因为松适的肢体可使全身处于灵敏状态。当我用某种技法进攻时,若该法受阻或因对方躲闪无效,就会轻易地应变出不同的打法,这就充分体现了“不用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

“内劲”的实质是“肌松力掤”。就是肌肉在放松的前提下又要保持一定的“掤劲”。需要注意的是肌松是相对的,绝对的放松就站不成桩,那叫懈。任一桩架的姿势都必须使肌群保持适当的收缩。我们所说的松就是肌肉在维持适当紧张的前提下尽可能放松身体。如此利于体认自身的重力感,好似自身的重力被地球引力所吸引、所包裹,又似二力合一。

“力掤”就是肢体在空间的支撑作用。太极拳中也有“掤劲”之说,“掤”乃太极拳的八法之一。“掤”为支撑之意。整体若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可提高自身的稳固性。在武术中,要想把别人放倒或击出,其前提是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稳固性。比如,我们用手推墙,没有人能将高楼的墙体推倒,其原因是墙体太稳固。我们不但不能把墙推倒,反而还会受到墙体的反作用力,使自己连连后退。假如墙体有臂有手,对我们再施加一个推力,我们必跌无疑。

“肌松力掤”的训练方法为:在保持放松的状态下,意感两臂“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砸之不落,挑之不起”。此种体认约2分钟,再将矛盾桩调整至自然的放松状态。

四、骨重建和肌通连

要想一开始就做到既“肌松”,又达到“力掤”,这根本不可能。对一般人而言,如果做到了放松,会松塌无力;如果保持两臂不被推动,势必僵硬起来。

人在相对入静的情况下,给大脑输入一个较弱的信号,就会使身心产生较强的应答反应。多种气功、瑜伽和拳术在进行意念诱导时,均主张不能过于执着,共同的要求是“若即若离,似有似无”,其原因莫过如此。桩功下的意念诱导会使身体产生两种重要作用。

第一种作用是“骨重建”。长期站桩会增加骨骼的密度,由此极大提高了骨的强度和硬度,毫无疑问就增强了肢体的支撑力和打击力。那些长期进行内家拳或桩功训练者,其腕臂常给人以绵里裹铁的感觉,其原因就是“骨重建”的结果。

第二个作用是“肌通连”。常识告诉我们,力源体的质量越大,产生的力量就越大,这也是竞技体育以体重作为不同级别的原因所在。如果单纯用两臂两掌推人,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其原因是两臂的质量远小于一个人身体的质量。所谓“肌通连”,就是要使身体各部的肌肉能够通连,从而增加了力的质量源,在此基础上,即可形成以胯部为鞭根、躯干为鞭体、手臂为鞭稍的劲力传导链。

需要说明的是,欲达到更高的“肌通连”效果,尚要进行松沉桩、聚积力量、顺势而试、顺势而发、力柱体验、肌蠕动等高级桩法或功法训练。这些功法属于大成拳的核心内容。

(编辑/周镠超)

猜你喜欢

劲力技击两臂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常练呼吸保健操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形意拳劲力特点及在实战中的体现
武术的“力与劲”之迷雾解码
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研究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
预防肌肉萎缩健身法
擦颈甩臂来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