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教学法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①
——以普通大学生健身跑教学为例
2017-11-27吴明
吴明
(南京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93)
“个案”教学法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①
——以普通大学生健身跑教学为例
吴明
(南京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93)
“个案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罗兰德·克里斯坦森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在管理学界和法学界运用比较普及。那么,“个案教学法”是否适合普通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呢?本文通过对“个案教学法”的全面介绍,以及具体实例操作应用与演示,旨在展示“个案教学法”在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应用,丰富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
“个案”教学法 体育理论课 教学 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发展,普通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部分大学已逐步建立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相对实践课教学而言,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仍呈现滞后现状,尤其,在体育教学方法上存在不适合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瓶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通过对“个案教学法”概念介绍以及实践应用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以期帮助教师丰富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升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质量。
1 个案教学法
所谓“个案教学法”,即汇集教学、研究相关的课程实例,提取具备典型意义的现实案例汇编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讨论案例,以此启迪学生开动思维,教师做出示范性解答,帮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2 “个案教学法”基本步骤
2.1 实践案例呈现
在课堂中教师依托教学内容,围绕学生运动实践中遭遇的问题,把问题汇编在一起形成课堂案例,并为学生一一讲解。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问题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因此自然而然提升教学效果。
2.2 提出问题
结合体育教材中相关的原理、概念,教师把学生体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性总结,提取其中的规律并概括成具有典型意义的课堂案例,通过提问题的形式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培育学生形成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索与讨论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解决不足过程中激发其学习欲望和兴趣。
2.3 分析讨论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开展师生共同探讨。在学生思考与讨论中,教师依据相关的体育理论原理,进行科学分析与推理,帮助学生认识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引导归纳
基于课堂上师生分析探讨问题的结果,教师引入教学理论,科学合理地对需要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进行概括性归纳,帮助学生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技能。
3 “个案”教学法应用示例
3.1 展示案例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跑”。小孩刚刚开始学习走路时,由于重心不能控制,练习走路迈出的第一步将会呈现出跑的态势;在幼儿园做游戏时,老师们最常见的一种表扬方式——看谁跑得快,今天的红五星就贴在谁的头上”;自小学、中学到大学,体育课上只要提起跑步,学生们就想着要跑快些,因为只有跑得快,体育成绩才能好;有时人们出行,因城市交通堵塞,为了赶火车,手里拎着行李上气不接下气地奔跑;公园里常常看见人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慢悠悠地跑着……
虽然“跑”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但是人们对“跑”依然不太了解。
3.2 提出问题
健身跑是跑的一种形式,一个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普通大学生,应该怎样认识健身跑,以及通过健身跑锻炼呢?
3.3 分析讨论
3.3.1 运动训练学有关基本知识与原理
(1)身体素质: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通常划分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
(2)耐力素质:人体长时间进行活动和对抗疲劳的能力。一般可分为:有氧耐力、肌肉耐力和无氧耐力。
(3)有氧耐力:在长时间有氧工作情况下克服疲劳的能力,可以用最大吸氧量的大小反映有氧耐力水平的高低。
(4)有氧耐力训练:它主要是发展“供应肌细胞氧的能力”。有氧耐力高低决定于最大吸氧量的大小,最大吸氧量的数值实际上标志着人体吸进氧、运输氧及利用氧的能力。有氧耐力训练经常采用持续性练习、匀速负荷及间断性练习,变速负荷等训练方法;采用较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持续性练习(长跑、长游等)及长段落的间歇训练来发展有氧耐力,其强度控制在练习者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的75%~85%,心率基本控制在160次分左右,计算适宜心率的公式:安静的心率+(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60%左右。
(5)有氧代谢: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通过氧的参与将体内的糖(或脂肪)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为三磷酸腺苷这样一种有氧氧化供能过程。通过有氧耐力训练可提高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
(6)耐力训练基本要求:①耐力练习应以一定训练时间、距离和数量为起点;逐步加长时间和距离,提高到接近“极限负荷”,耐力练习负荷的大小,取决于练习强度、练习持续时间、休息间歇时间和方式以及重复练习次数等;②耐力训练不仅是身体方面训练,也是意志品质德培养过程。
3.3.2 提高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
(1)当代科学已证明,以下6种因素对提高耐力素质关系紧密:①肌肉运动供能系统;②心肺功能;③人体内部化学酶的活性;④人体血红蛋白含量;⑤人体对氧气利用能力;⑥人体神经系统功能。
(2)通过各种方法锻炼,人体受到运动负荷的刺激,将会引起上述6种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以上因素的不同变化,又将会引起人体耐力素质发展有着不一样的效果。
3.3.3 具体分析提出的问题
健身跑属于低强度、长时间、持续性、有节奏的耐力性运动。在健身跑过程中人体的内在表现是氧供应较为充足的情况下,通过氧的参与将体内的糖(或脂肪)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为三磷酸腺苷这样一种有氧氧化供能的过程,它隶属于有氧耐力范畴。
根据运动训练学原理可知,发展有氧耐力,必须保证人体运动时的摄氧量能满足需氧量的需要。若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在练习时必须精准地控制适中的运动强度,力争做到既不能过大,又不能过小。若过小不利于提高体内化学酶的活性,也不利于发展人体的心肺功能。另外,有氧耐力其供能方式是由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释放能量供机体活动需要,其锻炼时间至少是8min以上,这样才能保证人体锻炼时维持一定的运动量,因此,锻炼时间需要相应延长。综上所述发展人体有氧耐力素质,一般常规训练方法如下:
运动强度:安静的心率+(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60%左右。
运动时间:连续运动10min以上。练习手段:匀速跑、变速跑。
3.4 解答问题
3.4.1 让学生走进健身跑
(1)对跑的认识。
跑是一门学问。跑得科学可以使人产生兴趣,促进身体健康;盲目地跑,只会让人失去兴趣,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健身跑的规律。
①跑的持续强度:148~160次/分;②跑的持续时间:5~30min;③跑的方法:持续跑、间歇跑、变速跑等。
(3)寻找持续强度在148~160次/分之间的跑的速度。
①让学生掌握测量心率的方法;②让学生选择中等速度绕田径场跑步一周,测量即刻心率;③让学生休息5min后,根据每人测量即刻心率情况调整跑步速度。若大于160次/分,则降低跑步速度;若小于148次/分,则提高跑步速度。然后,再绕田径场跑步一周,并测量跑后的即刻心率;④让每位学生选择即刻心率最接近“148~160次/分”的跑次,反思当时的跑步状态,并记住这种跑步状态,建立自己跑步的节奏感。
(4)选择与确定自己跑步的持续时间。
①测量自己目前的体力状况;②一般遵循由短渐长的调节规律;③可先从5分钟跑开始。
(5)选择跑的方法。
①跑与走相结合;②持续5min跑;③逐渐延长时间的持续跑。
3.4.2 让学生逐步适应健身跑
(1)练习内容。
在20min内让学生练习下列内容。将2400m划分为5段距离,第一段距离300m;第二、三、四段距离均为600m;第五段距离300m。第一段300m要求学生在1分30s左右时间内完成;第二、三、四段600m分别要求学生在3min左右时间内完成;第五段300m要求学生在1'30"左右时间内完成。各段落之间有1min时间调整,要求学生一边慢走,一边做深呼、深吸气扩胸动作。最后在运动完的即刻测15s即刻心率。
(2)练习方法。
第一组:用1'30"时间跑完第一段300m。组间休息1min,让学生一边慢走,一边做深呼、深吸气扩胸动作;第二、三、四组:分别用3min时间跑完600m。组间分别休息1min让学生一边慢走,一边做深呼、深吸气扩胸动作;第五组:用1'30"时间跑完300m。跑完后即刻要求学生测量即刻心率。
(3)练习要求。
①跑步时要求有自己的呼吸节奏;②跑步过程中两臂摆臂要放松。
3.4.3 让学生养成健身跑的习惯
(1)练习内容。
绕校园或运动场持续跑。
(2)练习方法。
选择运动强度控制在148~160次/min之间,在运动场上持续性跑步不少于20min,大约跑步距离在3200~3600m左右。
(3)练习要求。
①跑步前要做准备活动;②跑步过程中可以选择4步一吸、4步一呼的方法保持呼吸稳定性;③跑步过程中两臂摆臂自然放松,脚掌用力次序一般由脚后跟先触地过渡到前脚掌。
4 引导归纳
(1)健身跑属于有氧耐力跑,其供能方式是有氧氧化供能。
(2)健身跑的负荷特征。
①强度控制在练习者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的75%~85%,心率基本控制在160次分左右,计算适宜心率的公式:安静的心率+(最大心率-安静时心率)×60%左右。
②时间一般控制在12~30min之间。
(3)健身跑注意事项。
①每次健身跑锻炼时要做好准备活动。
②一般隔天安排一次健身跑锻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③通常以匀速跑为主,跑步间或辅以3~5s快速跑穿插其中。
④脚的用力次序,一般由脚后跟自然过渡到前脚掌。
⑤两臂摆臂自然放松,按照4步一吸、4步一呼节奏进行呼吸。
⑥健身跑结束后要一边走,一边做深吸气深呼气。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体育出版社,1983.
[2]《身体训练手册》编委会.身体训练手册[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3]文超.田径热点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G807
A
2095-2813(2017)09(a)-011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113
吴明(1965,1—),男,汉族,安徽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