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研究①
2017-11-27王浪罗立
王浪 罗立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高等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研究①
王浪 罗立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目前,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在高校培养期间,总体水平不高,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上并未有本质突破。以高校篮球代表队为例,CUBA、SCBA是普通高校参加的主要赛事,可为中国篮球竞技运动提供后备人才。CBA赛事作为目前中国篮球最高水平的代表,从2015年首次CBA选秀中,能进入CBA联盟继续深造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寥寥无几。就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与专业体育院校而言,它不具备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训练的硬件条件,也不具备专业化的人才资源,一些好的运动员在进入高校后,没有得到专业、系统的训练,最终夭折。但专业体育院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有着很好的优势条件,不仅能更好地服务竞技体育,而且有利于体育院校自身的发展。
高等体育院校 高水平队伍 培养模式
在分析普通高等院校在培养高水平运动队所处的局限后,反观专业体育院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有齐全的体育训练硬件设施、专业的人力资源、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因此,专业体育院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对中国竞技体育想要取得本质的突破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作为专业体育院校,创办的初衷便是服务于竞技体育。专业体育院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竞技体育。由于国家在发展过程与统筹规划上,偏离了原来的最初定位。专业体育院校的核心是体育,只有发展壮大自身特色,才是生存和发展之本。只有将体育作为自己的特色,不断完善强化,才能在兄弟院校中占有立足之地,才能具备自身核心竞争力,在诸强中脱颖而出。所以,高等体育院校接手高水平运动队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中国竞技体育,而且有利于体育院校自身的发展。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选择知名度较高的专业体育院校—成都体育学院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文章以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源,如中国知网、独秀学术搜索、谷歌学术搜索、万方数据等网络资源为主要的文献资料获取来源,并仔细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文献资料,为文章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为进一步提高、确定此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可行性,笔者对从事篮球方面工作多年的专家、教授以及教练员进行访谈,关于高等院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进行探讨,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1.2.3 比较分析法
在整理统计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探索专业体育院校从普通高等院校手中接过高水平运动队接力棒的可行性、时效性;研究“体教结合”模式下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此为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后备力量。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专业体育院校接手高水平运动队的优势条件
专业体育院校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对培养高水平运动队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是专业院校得天独厚的体育训练硬件条件;其次是具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体育院校培养的另一方向也正是运动训练人才,以及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等。
(1)专业体育院校的创办初衷就是为高水平竞技体育服务,特别是在培养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上,专业体育院校在办学要求和理念上都有很好的历史支撑。
(2)作为专业体育院校,其竞技运动训练的硬件设施丰富,能满足各类竞技运动的需求。在运动训练人员方面,体育院校培养的方向就是运动训练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
(3)专业体育院校本就是以体育训练为主,有着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能给运动员舒适的训练气氛,不论在身体、心理上都能给运动员最好的释放,从而达到最佳训练效果,提高运动表现。
2.2 专业体育院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对自身专业建设的促进
专业体育学院校的特色就是体育,也必须以体育作为自身的根本,来突出自身特点,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在兄弟院校中才能站稳脚跟,在世界中的地位才能体现出来。专业院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对自身其他专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高水平运动队的创立,会使其他专业的学生以此为运动训练目标,向更高运动水平迈进,形成良好学风。对教学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不断完善教学训练水平,形成良好的教风。同时,竞技运动成绩的提升并不是某一方面的成就,它是诸多学科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高水平运动训练需要的是一个科学的训练团队,它包括优秀的教练员团队、科研团队、运动损伤与康复团队等,这使得专业体育院校的其他衍生专业如运动医学、体育新闻、外语等得以发挥,形成良好的循环。
2.3 在“体教结合”模式下为竞技体育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过程中,“体教结合”模式作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很好地将体育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解决高水平运动队中学与训的矛盾。而且作为中国体育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对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努力探索创新“体教结合”模式的运行机制,为更好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石。但“体教结合”模式的运行,受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历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做好“体教结合”需要通过国家的顶层设计,各方面不断地研究完善,才能将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推向更高平台。
3 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专业体育院校较其他高校更适合培养高水平运动队。
(1)专业院校具备得天独厚的体育训练硬件条件,具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体育院校培养的另一方向也正是运动训练人才,以及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等。
(2)专业院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对自身其他专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使得其他衍生专业如新闻、运动医学等得以发挥,形成良好的循环。
(3)“体教结合”模式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体育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是国家竞技体育的重要举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才能让专业体育院校更好地培养高水平运动队,为竞技体育服务,需要我辈同心协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国家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
[1]方代龙.福建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2]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19-22.
[3]李杰凯.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实问题及改革的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1-4.
[4]郑婕,杨桦.“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新体系构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229-231.
[5]冉强辉,郭修金.上海市“体教结合”运行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61-64.
[6]张浩,吴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政策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2):31-34.
[7]钱锋.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85-86.
[8]贡建伟,黄建华.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542-543.
[9]张永龙,陈国瑞,赵先卿,等.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困境之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96-99.
[10]程一军.试析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走向[J].山东体育科技,2003(4):45-46.
[11]叶敬春,李建军.探讨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若干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1):107-109.
[12]彭中东.对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的探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3(2):125-128.
[13]黄爱峰,何志林.锤炼竞争优势:体育院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战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6-10.
G807.4
A
2095-2813(2017)05(c)-014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5.147
成都体育学院院管课题(项目编号:16YJ06)。
王浪(1989,12—),男,汉,贵州金沙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篮球运动训练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