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健康促进研究综述

2017-11-27蔡小英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质心理健康

丁 鹏,蔡小英,蓝 心



体育健康促进研究综述

丁 鹏,蔡小英,蓝 心

体育作为促进健康有效的手段已被普遍认同,相关的研究也已成为学界关注。当前,关于体育健康促进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对体质健康促进、体育对心理健康促进研究领域。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了我国体育与健康促进文献,回顾体育与健康促进的研究的研究历程、理论基础,阐述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对今后研究发展的思考。

体育健康促进;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综述

1 前言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HP)是指人们采用一些特定的行为来保持并曾强健康,可以通过加强人们的技能和改变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来实现[1]。长期以来,学界和实践领域都将体育看成健康促进的有效方式,体育健康促进的相关研究课题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有关的研究成果也已日益增多。然而遗憾的是,当前研究中对当前体育健康促进研究领域的综述研究较为少见,为更好的认识现阶段我国体育健康促进研究的发展规律、变化特征,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体育健康促进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体育健康促进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提出“二维健康观”,即个体在体质、心理两方面都应健全。本文基于“二维健康观”观念,结合当前体育健康促进研究研究领域的研究文献,以体质健康促进、心理健康促进、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体育健康促进的研究现状,回顾体育与健康促进的研究的研究历程、理论基础,阐述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以及对今后研究发展的思考。

2 体育对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

体质是健康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良好的体质是健康的外在表现;合理的体育锻炼对能够增强人的体质,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目前,“体育与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同样,我国学术界对体育与体质健康促进展开了大量的研究,而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运动干预与慢性疾病领域、运动干预与体质健康领域、养生体育领域。

2.1 关于体育锻炼干预控制因素对体质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

运动锻炼是一绿色、经济、有效的干预手段,能够促进体质健康和增强身体素质。

从效果上来看,陶萍[2]对长春市某中小学的大课间操体育活动进行为期十周的运动干预实验,研究以轮滑运动为锻炼手段对小学生进行干预,以八极拳、功夫扇为锻炼手段对中学生进行干预,结果表明科学的体育合理的体育锻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丁萌[3]对气虚体质女生采用八段锦与健美操为锻炼手段干预手段,结果发现气虚体质女生千预后体重均比干预前显著提高。张葆欣[4]等以健身关节操为锻炼手段对125名中学生进行10周的运动干预,结果表明健身关节操能使中学生的腰部、髋关节以及肩部柔初性大幅度提高。从干预的强度上看,赵敬国[5]提出,五级健美操的锻炼组健身效果大于二级锻炼组。从形式上看,徐先霞[6]提出对三种不同形式的有氧健身操(拉丁舞、瑜伽、健美操)的健身效果进行比较、评定,结果发现,瑜伽形式的有氧健身操对中老年女性的心肺耐力和静态平衡能力促进作用最强;拉丁形式的有氧健身对力量、柔韧促进作用最强;健美操形式的有氧健身操对身体成分、腰肌力量促进效果最佳。从项目上看,杨金田、葛廷云[7]等以跑步和足球项目为锻炼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结果表明,不同项目的有氧锻炼方式对大学生的健康促进作用存在较大差异(中等强度的跑步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血管机能,中等强度的足球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阿英嘎[8]指出不同项目的公共体育课(羽毛球、太极、篮球、乒乓球)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性。刘根发[9]指出,篮球选项课比乒乓球选项课更能发展男大学生的爆发力素质,武术课程比体育舞蹈课程更能发展男大学生的力量素质。从时间上看,陈炳煌[10]对大学生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运动干预研究,研究将学生分为每次锻炼时间5-30分钟一组、30-60分钟一组、60分钟一组,结果表明,锻炼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体脂率、肺活量、纵跳、立定跳远成绩存在显著差异。朱振杰、钱建龙[11]设计了运动处方,试验后发现青少年每天从事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能明显改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由上可知,由于体育干预的控制因素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健康效应。那么,在体育活动的诸多控制因素(强度、形式、项目等),不同年龄、职业、性别、健康体适能水平的研究对象的主要影响因素什么?在体质健康促进中,不同的“控制因素”的最佳干预方案是什么?

2.2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对体质健康促进的研究

我国璀璨的养生文化中,体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很多传统的养生方式都是以体育为载体实施的。学术界对传统体育的健康促进展开深入研究,王楠[12]在一文中从理论上视角中论述了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观念历史渊源,辨析正确的养生体育观念;此外,有研究人员[13]从实证研究入手对长拳、太极拳练习对男性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进行了探究;更有甚者[14],提出养生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同样,还能够改善人们的生心理健康。同样,研究人员[15]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促进展开了相关研究,丁玲辉[16]从理论上探究了西藏传统养生体育的特点,认为西藏传统体育将人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美和“内在”(内脏、健身)健康的并重;李建英[17]长期练习藏族锅庄舞能有效的增强的年女性的体质,预防肥胖,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

笔者认为,在体育与健康促进研究领域,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干预手段开展研究,这既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价值的一种探索,也是一种传承与发展,同样丰富体育健康促进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数据资料。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人处于起步阶段,对民族传统的体质健康促进“剂效关系”(运动强度、能量消耗、频率)较为少见,这也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2.3 关于体育干预对慢性疾病治疗的研究

一般而言,运动干预通常被定义为:运动者按照具有固定的运动强度、频率、符合的运动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运动锻炼,从而达到促进体质健康的效果。当代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生产效率,将人类从过去体力劳动的“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降低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身体活动的量与强度,而这就使得亚健康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目前,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运动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在糖尿病方面,陶玲玲、邓雁北[18]等认为“运动干预在改善胰岛素抵抗者的血糖、血胰岛素水平、降低体重质量指数,减轻胰岛素抵抗、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发生等慢性病方面具有明显效果”。心脏病、高血压方面,詹晓梅[19]等发现,运动干预可以减少心包膜和心肌脂质含量、降低肥胖相关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在肥胖方面,荣湘江[20]对超重肥胖青少年儿童制定了运动处方,经过3个月运动干预,结果表明超重肥胖青少年儿童的身体脂肪含量降低、体重减轻。在颈椎病方面,裘鹏[21]认为瑞士球运动干预对青年颈肩痛有非常明显的干预效果,是种安全、有效的运动疗法。在风湿病方面,吴燕红、庞学丰[22]的研究证明运动干预能够保持早中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减少康复周期,降低致残率。在骨质疏松病方面,董亮[23]认为运动可提高需钙阈值,促进钙的吸收保持骨密度不下降的前提就是坚持运动。

由上可知,我国在运动干预与慢性疾病的研究开展相当广泛,研究中涉及研究对象各有不同,运动方案设计也各有不同,但其结论中大都认为该运动方案对于慢性病的具有治疗作用,然而何种运动干预方式的效果最好,仍然不得而知。在研究方向上,多数研究以慢性病的康复与治疗为主,忽视了运动干预对慢性疾病的预防研究。

3 体育对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

起初,体育锻炼对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在体质健康促进领域,但随着锻炼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的快速发展与完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受到了心理学学科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人员涉足体育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24]一般而言,体育对心理健康促进主要是指:“以体育运动为手段对实验者实施运动干预,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目标”。

3.1 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促进效应的研究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体质健康,同样,还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就目前研究来看,研究人员主要就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 在智力、心理压力、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的促进效应进行了研究。在智力方面,朱国生[25]在提出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使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对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心理压力方面,申春梅[26]的认为运动量和压力源对压力大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体育锻炼可以减轻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压力。在人际关系方面,文昆[27]分析了体育舞蹈锻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的功能,指出体育舞蹈锻炼能够增强自信心。在情绪方面,李德坤[28]认为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不良情绪状态、幸福感、社会焦虑、及身体自尊的关系。 在情绪调节方面方面,龚建林、何秋华[29]等运用心理健康的干预试验表明,体育可以帮助青少年进行不良情绪的宣泄、增进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综合方面,孙莹厚[30]指出:体育锻炼不仅能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概念、改善人际关系,还能增进心理健康,使个体发挥最优的心理效能。同样,万文君、童建民[31]认为休闲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以上研究都是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促进效应的研究,但是,体育锻炼也可能对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效应,如不合理的体育锻炼会给锻炼造成“心理衰竭”“运动迷瘾”等心理疾病。此外,笔者认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性”、“普适性”特征群体的研究领域,而对于不同背景的个体,如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学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人群的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

3.2 关于体育锻炼干预控制因素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

从研究控制因素来看,当前研究主要从体育锻炼的项目、持续时间、次数、强度等控制因素入手探究体育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效果。在项目的选择方面来看,文昆[32]将体育舞蹈单项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而杨剑在研究中对多个体育锻炼项目行进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作用中,太极拳不如其他体育项目;有氧健身操优于民族舞蹈组,其次为健身跑,再次为太极拳。在锻炼时间方面,蒋春平、吕克宁等[33]的研究表明,每次时长60钟以上的体育锻炼比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下的体育锻炼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效应要好,每次锻炼30-60分钟锻炼的心理健康促进效应最好。在锻炼强度方面,高悦利[34]指出不同等级运动强度对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支持体验、舒适体验、自主支持体验、知足充裕体验、幸福感总分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在锻炼频率方面,蒋春平、吕克宁等[35]的研究表明,每周参加一次体育活动对中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每周参加三次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体育运动方式方面,翟英姿[36]选择以老年人的休闲娱乐体育方式(走步、广场舞)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兰自力[37]选择对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万瑜[38]以“八段锦”为体育锻炼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研究认为“八段锦”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促进作用。

由上可知,体育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多变性,干预的控制因素一直是研究的关键环节,时至今日,学界都尚未有一种普适性的干预研究。目前,研究从项目、强度、锻炼次数等控制因素探讨了体育促进效果;然而,在体育运动的技术特点、运动环境、规则等控制因素下的干预研究较为少见。此外,何种类型和运动量的日常体力活动能够产生较大的健康效应?何种体育运动方式产生心理健康效应会最大?体育运动干预与“非体育运动”干预的有什么样的差异、哪种方式的促进效果最优?这些研究课题的“答案”依然有待验证。

3.3 关于体育干预对灾后心理重建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给灾区人民带来了经济损失和身体伤害,也给灾区人民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带来更严重的伤害。灾后的重建家园是抗震救灾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如何帮助灾区人民重建精神家园更是人们的关注的焦点,其中就有不少学者从体育干预的角度展开了研究。蔡兴林[39]提出以体育游戏为干预手段治疗灾区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灾区青少年心理状况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的问卷调查,研究结论表明体育游戏对灾区青少年的强迫症状、偏执、躯体化、精神病方面的状况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孙明财[40]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汶川地震灾区的中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治疗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

欧阳新辉[41]的通过制定策略性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对汶川地震部分寄读学生实行运动干预,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运动处方对学生的焦虑、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有显著改善,且效果持续性好。李俊良[42]对汶川地震灾区学生施以体育运动干预方案,结果表明:篮球运动对灾区学生的心理干预的效果最好;健美操和太极拳的心理干预效果较好;中长跑的心理干预效果不明显。

关注灾区群众的身心康复,寻求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案,改善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是灾后心理重建的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人员以体育锻炼为干预手段,探究了体育干预手段的促进效果,分析了心理康复策略,这为灾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丰富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然而,从现有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干预方案来看,大同小异;此外,研究成果数量较少,这都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灾后体育干预研究人处于“起步阶段”,总而言之,灾后心理重建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而如何有效的利用体育干预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重建同样是“任重道远”。

3.4 关于体育干预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正的研究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事件报道屡见不鲜,如“校园暴力”、“网络成瘾”等行为,而由于这些“问题行为”导致悲剧屡屡发生。可见“问题行为”已是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对其心理健康干预、治疗刻不容缓。对此,就有不少学者从体育干预的角度开展了研究。黄昌武[43]运用实验、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4名边缘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进行了12周的体育游戏和拓展训练干预,结果发现“干预对被试者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改善,对问题行为、沟通方式、情绪状态均有显著作用”。还有一些实证研究[44]对不同的体育干预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方案的体育干预对轻度、中度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干预较好,对干预重度网络成瘾青少年的效果不好;团体项目对重度网络成瘾青少年效果较好优于个体项目;专项运动训练和亲子共同参与的休闲运动项目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式效果更好。此外,有研究[45]以国外已有研究成果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英国的SBI项目在预防边缘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效应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构建公共体育服务干预的本土模式,将体育运动融入边缘化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的预防、干预机制。张兰君[46]采用体育运动处方与团体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干预,结果证明:综合干预模式对“状态焦虑倾向”和“网络成癖倾向”具有有显著改善作用。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盲区,例如如何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进行最优化的体育干预、如何有效引进国外研究成果、如何有推动现有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等。这些都应今后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4 关于我国体育健康促进研究的若干思考

4.1 多宏观视角选题,少微观视角选题

现阶段,关于体育健康促进研究领域的研究大都以宏观视角的选题立意为主。这部分研究大都选择以较高的理论视角展开研究,尝试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探寻新的突破,寻求具有普适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但是,由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不牢、深度不够,从导致研究的结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略显“牵强附会”“苍白”。近年来,这种“大题小做”的研究,是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笔者看来,面对这种情况,研究人员应该更多的关注国外相关的现状,与国际研究前沿接轨,避免“闭门造车”。此外,研究更应立足于客观实际,以“小题大做”的视角解析研究课题,从而到达“小问题,大价值”;要做好“小题大做”的研究,具体地讲:“一要强化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限定、界定问题,能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二要做有心人,善于从日常细节中寻找研究契机;三、要与时俱进,注重当前热点问题的时效性;四、要善于思考,能够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中挖掘本质和规律的能力”[47]。

4.2 多横向对比研究,少纵向追踪研究

现阶段,关于体育健康促进的研究中,多横向对比研究,此类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划分”,从性别、年龄、地区、职业、学历等人口学特征展开了大量的横向对比研究,其中还有不少研究“生搬硬套”前人的研究模式展开横向对比研究,此类的“新瓶装旧酒”研究可以说在研究意义和十分有限,而对某一特定研究对象的长期连续的纵向追踪研究极为少见,这也使得当前研究在关于某一研究对象在一定的时期内的体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理论和数据资料极为匮乏。笔者认为,若是任由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体育与健康促进研究的价值和推广应用,并极大的损害我国体育健康促进研究事业的发展。

4.3 多普通人群研究,少特殊人群研究

当前,国内关于体育对健康促进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生理、心理、智力正常的普通人群为主,而对于那些急需社会特殊关注的社会性弱势群体(农民工)生理性弱势群体(儿童、老年、残疾、身患疾病者)、自然性社会弱者(灾区群众)、“问题人群”(网瘾少年、暴力倾向者)的关注不足,研究成果也较为少见。目前,关于生理性弱势群体的体育与健康的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以已有“显著特征”体病、体残者为主,而对于“隐性特征”的运动能力低下、体弱、体力活动不足等群体的关注较少,相关的理论、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此外,笔者看来,这类课题应是研究人员努力的方向。

4.4 多描述性、基础性研究,少定量性、应用性研究

在体育健康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加。但从全局来看现有的研究成果,现状描述性、解释性、基础性类型的研究较多,指导性应用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对体育对健康的析因分析、现状描述或者两者结合的调查研究,然而在对体育健康促进的效果评价、体育健康促进的风险因素、体育健康的绩效关系等研究问题的研究力度不足,这使得研究成果在实践上的实用性不高、适用教低、指导性差。这种情况的存在,反映了当前研究精益求精、刨根问底者甚少,也侧面反映出部分研究忽视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逃避实践应用对研究成果的检验。此类研究的“脱离实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倾向,不但反映出研究的质量和价值,同样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

[1] 王英蓉,朱翠凤,卞苏环,等.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07(7):328-330.

[2] 陶萍,支二林,张文才,等.运动健身干预方案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素质提升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5):116-126.

[3] 丁萌.大学生偏倾体质形态机能特征及气虚体质运动干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4] 张葆欣,周里,黄海,等.10周"健身关节操"运动方案对初中学生柔韧素质平衡能力影响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6):721-724.

[5] 赵敬国,庞淑娟.不同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及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1):18-21.

[6] 徐先霞.不同形式有氧健身操锻炼的中老年女性健康体适能状况的比较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0.

[7] 杨金田,葛延云,苑玲伟,等.不同项目有氧锻炼对提高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效果的比较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1):77-79.

[8] 阿英嘎. 不同项目选项课《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比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12):1672-1674.

[9] 刘根发.体育选项课程对大学男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7):92-94

[10] 陈炳煌. 大学生体育运动时间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0(4):65-66.

[11] 朱振杰,曾庆龙,钱建龙.每天1h体育活动对初一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效果的量化对比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122-123.

[12] 王楠.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D].河南大学,2006.

[13] 郏孙勇,王美丽.长拳、太极拳练习对男性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6):51-55.

[14] 姚雪芹.养生体育的整体健康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129-130.

[15] 丁玲辉.西藏传统养生体育的特点[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3):76-77.

[17] 李建英.藏族锅庄舞对西宁地区老年女性健康体适能的影响[J].高原医学杂志,2007,17(4):44-45.

[18] 陶玲玲,邓雁北,范秀斌,等.运动干预对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4, 8(15):2912-2913.

[19] 詹晓梅,潘珊珊,陈文鹤.运动干预对肥胖症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3):272-278.

[20] 荣湘江,朱稼霈,张世伟,等.运动干预青少年单纯性肥胖效果的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8):702-705.

[21] 裘鹏,张志成.6周瑞士球运动干预对青年颈肩痛疗效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9):83-87.

[22] 吴燕红,庞学丰,吴立友.运动干预对早中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9):686-687.

[23] 董亮,张军,常波.老年性骨质疏松与运动干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2):88-91.

[24] 刘映海. 青少年网络成瘾体育干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 山西大学, 2015.

[25] 朱国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4):49-51.

[26] 申春梅.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关系的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9,25(8):95-96.

[27] 文昆,方革友.体育舞蹈锻炼干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功能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18-119.

[28] 李坤德.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交焦虑及身体自尊的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8.

[29] 龚建林,何秋华.浅议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J].社会工作与管理,2008,8(2):96-98.

[30] 孙莹厚.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1):65-67.

[31] 万文君,郝选明.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47-48.

[32] 文昆,方革友.体育舞蹈锻炼干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功能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18-119.

[33] 姜春平,袁焰,吕克宁,等.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对黑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3):90-96.

[34] 高悦利.上海市老年人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5] 姜春平,袁焰,吕克宁,等.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对黑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3):90-96.

[36] 万文君,郝选明.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47-48.

[37] 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24(1):72-74.

[38] 万瑜. “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12):102-104.

[39] 蔡兴林,杨远波.汶川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调查及体育干预方式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5):107-110.

[40] 孙明财.地震后中学生心理重建体育干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3).

[41] 欧阳新辉,雷慧,涂绍生,等.重大灾害后青少年心理康复的体育干预策略及实证研究——以汶川地震部分寄读学生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09(6):91-96.

[42] 李俊良.运动干预对地震灾区学生心理重建的实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43] 黄昌武胡蓉晖,李伟峰.边缘化大学生的体育干预个案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1):81-86.

[44] 张兰君.团体心理治疗和体育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J].心理科学,2009(3):738-741.

[45] 周泽鸿, 李琳. 边缘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体育干预模式探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4(3).

[46] 张兰君. 团体心理治疗和体育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J]. 心理科学, 2009(3):738-741.

[47] 池建.国民体质健康研究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1-4.

Research Overview on Sports Health Promotion

Ding Peng,Cai Xiaoying,Lan Xin

Sports, as a way to promote health,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Relevant resear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health promotion of sports mainly focuses on sports and physical health, sports and mental health.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this paper summarizes research literature on health promotion of sports,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basis on health promotion of sports, and expounds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research.

health promotion of sports; phys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research overview

丁鹏(1992-),男,湖南株洲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力活动测量与评价。

第二作者简介:蔡小英(1989-),女,四川眉山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Sport Schoo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101,Sichuan,China.

G80

A

1005-0256(2017)08-0163-5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8.073

第三作者简介:蓝心(1993-),女,四川自贡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质心理健康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心理健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