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尚武精神与全民蹴鞠论析
2017-11-27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汉代尚武精神与全民蹴鞠论析
周虎生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汉代尚武精神的社会背景、全民蹴鞠的发展、蹴鞠运动的特点以及尚武精神与全民蹴鞠的意义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汉代浓厚的尚武嗜勇社会风俗,促进了古代蹴鞠的全面发展;汉代蹴鞠运动发展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理论方面都大大超过了战国时期,是古代足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时期的蹴鞠活动近乎于全民运动,参与群体众多、活动形式多样,分队比赛,有球场、球门,在场地、人数、比赛规则等方面都有规定,是现代足球的雏形;基于汉代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及统治阶级特殊喜好,从而形成全民蹴鞠的习俗。
汉代;尚武精神;全民;蹴鞠
汉代是一个开拓进取、尚武勇技的时代。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一文中曾说过“遥想汉人多少闳放,唐人也还不算弱,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这里的闳放意指汉人阔大奔放。汉代社会好武勇武的民情习俗,有特定的社会背景。汉代经济繁荣、国力昌盛,国民尚武好事之风炽烈,《晋书·舆服志》记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
汉代的尚武精神推动了汉代体育的发展,特别是蹴鞠运动的发展。汉代时期是体育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蹴鞠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蹴鞠,又称“蹋鞠”,蹴为踢,鞠为球,即为脚踢球的运动。《史记·苏秦列传》《战国策·齐策》均载有“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因此,可以确定蹴鞠在战国时期的齐国临淄广泛盛行。汉代蹴鞠是在先秦蹴鞠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完善的。据现有文字史料和出土文物史料表明,汉代蹴鞠运动的发展,无论在鞠的制作、运动形式、竞赛规则、参与群体等方面,还是在内容、方法、技术质量的提高方面都较先秦时期有较大的发展,汉代在尚武精神的推动下,蹴鞠已蔚然成风,成为汉代全民参与的“国球”运动。当然,时过境迁,汉代毕竟距离现代已久远,遗留文献记载不够详尽,只能根据现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画像来窥探汉代蹴鞠发展的情况。
1 汉代尚武精神的背景
1.1沿袭先秦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乱不断,各诸侯普遍认识到无论是掠夺还是防御都离不开强大的武力,因此,各诸侯国的国君都非常重视习武练兵。先秦史学家记载的秦人强悍好斗,齐人隆技击,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皆是各诸侯国尚武的表现。
汉代继续沿袭先秦时期的尚武之风,推广儒家“文武并重”理论。汉代与匈奴的长期对垒中,民俗讲武习练,尚鞍马骑射,激发和强化了汉代国民的尚武精神,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锐意进取精神刺激了汉代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孔子家语·相鲁》“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尚武之风浓厚,上至统治阶级阶级,下至平民百姓,皆以佩剑、佩刀为荣。因此,在儒家“文武并重”理论的影响下,汉代王侯将相皆具备能文能武的能力。
1.2统治阶级推动
汉代统治阶级尚武。高祖皇帝刘邦草莽起家,南征北战,戎马一生,所做《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拉开大汉四百年尚武帷幕,即所谓“高祖仗剑、武夫勃兴”。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征讨四方,锐志武功”,南伐闽、越,北逐匈奴,东讨朝鲜,西征大宛,使得西汉王朝空前强盛。汉代统治者尚武体现在热衷于观赏惊心动魄的对抗性活动,如角抵戏。汉代的角抵分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兽与兽斗三种形式,其中人与人斗又可分为徒手相搏、徒手对持器械、持器械对持器械,这种既有表演性又有对抗性的角抵活动供统治者观赏。上行下效,统治阶级推崇,汉代士大夫阶级与庶民阶级纷纷效仿,汉代文士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汉代庶民阶级普遍尚武,并且能够凭借个人的武艺和谋略成为高级军事将领,如卫青、霍去病,大将军卫青出身骑奴,骠骑将军霍去病是一个小吏的私生子,二人都出身庶民。
汉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以及强烈的尚武之风促进了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尚武精神的影响下,汉代体育的综合发展大大超过了先秦时期。汉代体育相较先秦时期各项运动均发展迅速,项目包括导引、蹴鞠、举重、角抵、投射、投壶、秋千、龙舟竞渡等,在数量上比先秦时期开展的体育项目约增加了五分之一,并且各个项目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有升华。汉代浓厚的尚武勇技的社会环境,为蹴鞠活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出现了“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的全民运动景象,蔚为奇观,蹴鞠活动深入宫廷、普及民间。
2 汉代全民蹴鞠运动
2.1蹴鞠活动在宫廷的兴起
汉代蹴鞠活动深入宫廷,蹴鞠活动备受推崇。汉代高祖刘邦之父刘湍“斗鸡蹴鞠”为平生所好,刘邦为其在宫廷中修了“鞠城”,供观赏娱乐,自此以后,蹴鞠在宫廷兴盛起来。之后武帝、元帝、成帝皆好之,即兴之时还亲自下场比赛。《弹棋序经》载:“昔汉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瞰鞠者,尽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汉武帝时期,宠臣董贤家中专门招贤会踢球的“鞠客”供武帝娱乐观赏。统治者的喜好使蹴鞠运动在王公贵族之间相效成风,形成“贵人之家”无不爱好“蹋鞠斗鸡”的习俗。
2.2蹴鞠活动在军中的开展
汉代将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场”,把蹴鞠的娱乐性寓军事训练之中,既可以锻炼体魄,又可以培养果敢坚毅的军队精神,与射箭、相扑、手搏等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汉代经学家刘歆《七略》中记载:“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是说没有军事行动,就让将士们踢球,以此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汉书·霍去病传》中“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也”,是说霍去病远征塞外时,军中缺粮,霍去病与部下蹴鞠以振奋士气,鼓舞精神。蹴鞠运动包括跑跳、躲闪、突起急停等技术,能够很好地提高士兵的速度、耐力以及灵敏能力。军事训练中开展蹴鞠运动能够加强士兵的战斗能力,受到汉代军事将领的重视。《汉书·艺文志》将《蹴鞠二十五篇》归于“兵伎十三家”,认为蹴鞠运动可以“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充分说明了蹴鞠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寒食后北楼作》中有“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描写了清明时节军队中踢球的情形。
2.3汉代蹴鞠在民间的普及
汉代民间蹴鞠活动空前繁荣,刘向所著《别录》有“寒食蹴鞠”一说。汉代蹴鞠活动作为日常消闲娱乐在平民阶级中流行,正如《盐铁论·国疾》所记载“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即使在社会动荡时期,蹴鞠活动也风靡于民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不断,普通百姓家中的男子大都被征军,在军队训练中学到蹴鞠技术,战争结束返乡,自然将蹴鞠活动在民间发扬光大。《太平御览》引《《会稽典录》“汉末,三国鼎峙,年兴金革,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有汉一代,蹴鞠运动几乎是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
汉代蹴鞠运动,从宫廷贵族到军队再到士大夫阶级,乃至平民阶级都普遍受到欢迎,是具有全民参与性的“国球”运动。
3 汉代蹴鞠运动的特点
3.1鞠的制作方法的进步
汉代鞠的制作方法有很大的进步,主要有两种:一是“鞠,以韦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或者“断木为棋,捖革为鞠,亦皆有法焉”;另一种是用毛线缠绕而成为鞠,“用毛纠结为之”的鞠,称为“毛丸”。也就是说汉代的鞠是由皮革缝制,中间填充毛草的实心球,这种由皮革和毛草做成的球,整个球体轻盈而富有弹性,这种鞠的制作方法,一直沿用到唐朝中后期。
3.2蹴鞠运动形式的多样化
3.2.1技巧性表演
汉代蹴鞠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种技巧性表演蹴鞠,不受场地限制,既可以自娱又可以供他人观赏,是汉代贵族宫廷宴会上的娱乐活动,包括踢球技巧、观众欣赏、音乐伴奏,如“蹴鞠舞”。
3.2.2对抗性比赛
这种对抗性比赛蹴鞠,有专门的“鞠城”和“鞠室”,还有一定的比赛规则,一般在宫廷内举行,如李尤所述所著《鞠城铭》。这种蹴鞠形式,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一般出现在军事训练或日常娱乐活动中。
3.3专业艺人与球迷的出现
汉代出现了从事蹴鞠活动的专业艺人与球迷。《前汉书·东方朔传》记载“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郡国狗马、蹴鞠、剑客,辐凑董氏”,汉代这种贵族阶级收养的家伎或“蹴鞠客”,是从事蹴鞠活动的专业艺人的代表。
汉代项处,第一个有记载的足球狂热者,并为此而丧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项处染疾,名医淳于意诊断为“牡疝”,嘱咐他“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项处不屑医嘱,依旧蹴踘去,最后,果然应验淳于意所言“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的病象,随后去世。可见,项处是蹴鞠运动的狂热分子,明知患“牡疝”之疾不能从事劳力之事,最终也因蹴鞠而丧命,此外,也能看到蹴鞠是一项极耗体能的剧烈运动。
3.4女子参与的蹴鞠舞
汉代把舞蹈艺术与蹴鞠运动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娱乐性的乐舞式蹴鞠舞,并有女子参与其中。从出土的汉画像石、汉画像砖中,可以窥探汉代蹴鞠舞的情形。如河南登封启母阙所刻《蹴鞠图》以及河南南阳出土《百戏》画像石中,表演者男女皆有,女子头挽高髻,挥舞长袖,男子身穿短装,动作潇洒。这种蹴鞠舞有乐器伴奏,具有舞蹈的韵律感,场地不受限制,因地制宜,分为单人蹴鞠舞、双人蹴鞠舞或多人蹴鞠舞,这种具有表演性的蹴鞠舞作为一种娱乐性游戏在民间普遍流行。
3.5汉代蹴鞠技术层面与理论方面的突破
汉代蹴鞠活动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有较大的突破。汉代有专门论述蹴鞠运动的著作《蹴鞠二十五篇》(已失传);具有开展蹴鞠活动的场地,即“鞠域或鞠城”,球门叫“鞠室”,“鞠室”不是木柱门,而是地下挖洞;分队比赛,具有一定的比赛规则。东汉文史学家李尤在《鞠城铭》中对蹴鞠的场地设备、参与人数、竞赛规则有详尽的描述:“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记载了有关场地、人数、比赛规则等“鞠政”,圆形鞠方形墙,双方各6人,共12人在鞠城中对阵互相抗衡,裁判的判罚应公平公正,遵循球规,铭文中包括了球具、场地、队长、裁判等,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现代竞赛体制。由此可见,汉代的蹴鞠活动已经高度成熟,十分接近现代的足球运动。
4 汉代尚武精神与全民蹴鞠的意义
尚武精神,是汉代自己时代的精神风貌,这种尚武精神的表现为绝不屈服的精神和虽远必诛的气度,造就了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大国气度,成就了汉代“强汉”的美誉,构成了汉代的民族精神。大汉四百年自始至终保持对周边异族的帝国霸气,正如“南越杀我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我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我汉使者,即时诛灭”。汉代的世人多文武双修,即使在东汉末年,这种精神依旧不灭,有“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一说,因此,直到汉灭亡,汉代也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汉代浓厚的尚武嗜勇社会风俗,促进了古代体育的全面发展。在尚武精神的引导下,开展着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体育活动,导引、举重、击剑、武术、角抵、投壶、蹴鞠等体育娱乐活动得到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百戏”。汉代蹴鞠作为全民参与的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娱乐性、竞技性、表演性、军事性特点,受到社会个阶层的喜爱,汉代蹴鞠运动的发展达到了高度的成熟期,成为现代足球的雏形。汉代全民蹴鞠反映一个时代的尚武场景,汉代的尚武精神促进汉代体育活动的发展。
汉代以后,统治阶级完成了由尚武之风而向儒学之道的转变,选拔人才制度也向“文人”倾斜,“文武分离,抑武扬文”,使整个社会培养人才的风气转变,民间废武和州郡兵的罢黜,以及对民间游侠的打击,改变了社会尚武的风气。因此,汉代以后,尚武精神逐步走向没落。
5 小结
汉代沿袭了先秦时期的“文武并重”的思想,还有统治阶级的推动作用,使社会具有浓厚的尚武之风,为蹴鞠活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汉代蹴鞠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集军事训练、娱乐表演、竞技对抗于一体,这就决定了蹴鞠在汉代的“国球”地位。
蹴鞠活动,经过汉代的发展,无论是蹴鞠的技术水平还是蹴鞠盛行的程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宫廷、军队到民间的全面普及,可谓“全民蹴鞠”。汉代蹴鞠的特点,包括鞠的制作方法的进步、运动形式的多样化、专业艺人与球迷的出现、显著的娱乐性与军事性、技术层面与理论方面的突破。汉代浓厚的尚武氛围和全民蹴鞠的景象,既可以饮誉当时,又可以垂范后世。
当前,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共圆体育强国梦,不能少了汉代遗留下来的那份尚武精神的民族血性。蹴鞠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尚武精神下重新审视汉代蹴鞠运动的历史演变,发扬汉代尚武精神,以汉代全民蹴鞠为动力,继承和发扬蹴鞠文化,促进全民健身,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足球运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刘秉果,赵明奇.中国古代足球[M].济南:齐鲁书社,2008.
[2]黄伟,卢鹰.中国古代体育习俗[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3]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4]田志生.中国古代墩鞠发展演变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5]解天胜.汉代尚武精神探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6]王淑琴.蹴鞠与中国古代社会[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7]梁龙发,曹冬.论汉代赋鞠的历史地位[J].体育文史,1996(2).
[8]翁士勋.汉代足球考释二题[J].体育文化导刊,1988(1).
[9]林思桐.汉唐体育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1988(6).
[10]班固.汉书·枚乘传[M].北京: 中华书局,1962.
[11]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M].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12]翁士勋.汉魏人谈汉代蹴鞠及考释[J].体育文史,1990(3).
[13]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DiscussionandanalysisonmilitarismanduniversalCujuintheHandynasty
ZHOU Hu-sheng
(SchoolofP.E.,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235000,Anhui,China)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stic analysis are used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al Cuju,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ju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ilitarism and universal Cuju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militarism in the Han dynasty.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strong martial courage social customs in the Han dynasty promote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uju sports. Cuju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Han dynasty significantly surpassed that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both technical and theoretical aspects and reached the first peak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football. Cuju sport in the Han Dynasty was almost a universal activity that involved in various participating groups and activity forms. The team competition had stadium and the goal as well as regulations in terms of space, the number of people and the rules of the game, which was the prototype of modern football. Based on the different natural and humanity environment and the special preference of ruling class in the Han dynasty, the popular Cuju custom was formed.
Han dynasty; militarism; universal; Cuju
2017-06-06
2017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编号: SK2017Y25)。
周虎生(1988- ),男,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
G812.9
:A
:1009-9840(2017)04-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