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中国武术教学模式研究*

2017-11-27刘朝猛

体育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马斯洛中国武术心理学

刘朝猛 李 锋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基于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中国武术教学模式研究*

刘朝猛 李 锋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中国武术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过程中积淀的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思想,讲究“德艺双修” “天人合一”。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研究发现,中国武术精神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实现‘完满的人性’和发挥人本身的最大潜力”暗中契合,以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为基础进行中国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武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中国武术教学的效果。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武术教学;模式

1 背景

自21世纪以来,中国武术越来越成为学校体育的重点研究对象,并且越来越频繁的应用于学校体育的教学实践中。中国民族体育蕴含着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五千年历史过程中积淀的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具有保护并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中国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在中国武术的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忘记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另外,中国武术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民族体育项目,具有不同于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背景、体育形式以及运动构成,在教学过程应该要考虑到这些差异性,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现有教学模式的相应改进。

西方竞技体育的教学多以西方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13年,创始人华生J·B·Watson。该学派反对心理学探讨,主张研究行为,把S(刺激)一R(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事实上,行为主义心理学确实为运动产生、动机和强化、消退等现象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佐证,也促进了西方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但是,忽视人体认知、意识、内省等主要的心理因素也使得行为主义心理学走向一些极端。最重要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中国武术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产生了冲突。中国武术产生的文化基础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尤其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传统儒家文化中的谦让、自省、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等特色,这些都与个人的道德精神、文化修养以及自我意识相关联,如果忽视了这些内在的东西,将无法获得这些民族体育文化的精髓,也无法确立正确的中国武术教学思想,中国武术的教学将没有一个坚强的基石和明确的目标,因而无法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 中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与中国武术教学

2.1 中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是在人们对体育教学规律和原理认识的基础上再经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之后设计出来的。目前,中国教育理论界引进苏联的教育理论,将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4个基本阶段,这个教学过程反应在体育课上就是以掌握运动技能的顺序为主线设计的体育课堂教学程序。即“开始阶段(课堂常规、准备活动、专项准备活动等)→基本部分(技能练习和课课练)→结束部分(放松练习和讲评)”的教学程序,它也被称为“三段式”或者“四段式”教学程序。事实上,从新中国成立到目前为止,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一直是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体育教学的首选。这种教学模式有它的好处,它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有利于比较系统的运动技术传授和运动技能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体育锻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它也有它致命的缺陷。

“教学”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兑命》:“斅學半”。对此,孔颖达的解释是:上学为教,音 xiao;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意已学之半也。这说明其词义是一种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方面活动,蕴涵着教与学不可分离的思想[2]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教主要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外化行为,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导的一种内化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远不能单纯的以教为主,不能将教与学简单相加,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的辩证的结合在一起,这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以苏联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三段式”“四段式”为教学程序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够将教与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第一,完全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只需要照着老师的教学示范学习即可,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第二,将学生视为教学对象,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机械的传递运动技能,并不在意学生的感受与需求;第三,在学生学会此课时的运动技能时,教学过程就终止了,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并没有进一步深挖学生的发展潜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是不能够适应具有人本主义倾向、以内化为主的中国武术教学的。2.2中国武术的教学

就当下中国武术发展现状而言,中国武术存在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大领域。竞技武术主要存在于竞技体育和学校2个领域[3]。暂且不说这种观点对与不对,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在中国学校体育的教学中,中国武术教学完全走的是竞技运动的路子,那么教学模式也就是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主,即“三段式”或者“四段式”教学。传统武术是由不同武术门派和流派的拳种所组成的文化集合体。它讲究师徒传承,这种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既注重徒弟的武术技术传承,又注重徒弟武德的规训和教化,将武德教育渗透于师徒传承的全过程[3]。可见,传统武术的教学模式与中国学校的武术教学模式大相径庭。传统武术的教学是“言传身教”式的教学,讲究的是“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讲究“身正则艺正,艺无德不立”,讲究“内外兼修”,连武术招数中都有机的蕴含着做人的道理,比如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普天之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在能攻破坚硬的东西中没有比水更加有力量的[4]。这其中更加蕴含着中国人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讲究的“外圆内方”“外柔内刚”的原则。中国武术比较典型的代表太极拳就有“太极似水”一说,拳论讲“上如行云下如流水”,就是用水的意境来形容太极拳的精华[5]。讲究在太极拳的拳法演示过程中蕴含着“行云流水”的意境之美,而且太极推手想要在对战中获得成功必须要体会水的“强”与“弱”,水的强,在于“势”,孙子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如何在对战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自己的“势”,甚至是利用对方的“势”而战胜对方,就是太极常用的“四两拨千斤”之法,而以水之至弱,胜石之至坚,也是中国古人最为推崇的做人原则。中国武术太极拳的“水文化”,与中国儒家的“水文化”如出一辙,同根同源。在中国武术的教学中,如果沿用“三段式”“四段式”教学,如何能够将这些文化精髓教授给学生,如果不能够领会这些文化的内涵,也将得不到中国武术的精髓。

3 中国武术精神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中国武术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中国武术的教学更加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会。

3.1 中国传统武术精神

中国武术所追求并不是一再的突破人体生理极限以追求胜利的快乐,而是讲究顺应自然,因时而动,使自己的身体与自然融合,讲究内外兼修,“未曾习武先修德”,使自己的武术技能与道德修养同时提升,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武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关于这一点,陆小黑从哲学、道德、审美三个维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从哲学上看,中国武术具有体察自然的体认精神、持中贵和的和合精神、阴阳互度的思辨精神、革古鼎新的会通精神;从道德上,中国武术主要体现为舍生取义、惟义是从的爱国精神,宽容仁爱、诚信待人的处世精神,明辨是非、嫉恶行善的侠义精神,孝亲尊师、敬老慈幼的伦理精神。从审美上,中国武术主要体现为形美感目、神美感心的感性精神,源于真实、超越真实的虚拟精神,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写意精神,怡情养性、愉悦身心的娱乐精神[4]。具体来说,“求真”“求善”“求美”是中国武术精神的价值体现和主要追求,并且,它具有“内隐性”“内省性”“稳定性”“适用性”“动力性”“济世性”等特点。这些特征是不能在西方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找到相应佐证的,光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去研究学习武术的动机、强化及消退等并不能够完全提高武术的教学效果。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说,第一,有一种行为必然导致这一行为的外界刺激,没有刺激,就不能形成反射,自然就没有行为;第二,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是外界刺激下身体的无意识举动;第三,人完全受环境的影响,不能够有意识的战胜环境。学习武术讲究的:第一,就是自发自主,从自己的意识上去提高自己,从内而外进行修炼,并不是通过外界刺激而产生身体上的反射;第二,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在修习武术的过程中,甚至人为的将自己置身于艰苦的环境中,通过战胜环境来达到提升武术修为的目的;第三,武术的修炼完全是由自身意识主动控制,武术的修习讲究的精气神,没有精气神就无法习得武术之精髓,所谓“精气神”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因此,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上与中国武术精神相偏离,因此这些教学模式,比如程序教学模式、技术教学模式等是不能够适应中国武术教学的。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理论在某些观点上与中国武术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中国武术教学反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2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者,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体和核心。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nn)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即成为你自己[6]。关于自我实现,马斯洛的解释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实现完满人性,所谓完满人性指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人类共性的潜能,这些共性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的内在本性自由地表现而没有被压抑,其人性的潜能(好的方面)得到完全的体现;第二层是实现个人潜能,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马斯洛把人的潜能视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每一个人的内部本性部分地是他自己所独有的,部分地是人类普遍具有的”[7]。因此,自我实现这种倾向可以说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8]。在马斯洛看来,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首先是,承认或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其次是它们全都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7]。从马斯洛上述界定来看,事实上自我实现的核心在于,一方面,将自己先天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显现和发挥出来,成为理想中最好的自己;另一方面,极少出现不健康、心理疾病和能力缺陷。

3.3 追求“真善美”实现最完善自我是二者最大的共同点

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理论与中国武术精神追求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一,中国武术讲究“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每个武术门派都自有一套严格的门规戒律,讲究“内外兼修”,比如“舍生取义,惟义是从”的爱国精神、“宽容仁爱,诚信待人”的处世精神、“明辨是非,嫉恶行善”的侠义精神、“孝亲尊师,敬老慈幼”[4]的伦理精神等等,这些全人类都推崇、承认的道德修养正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第一层“完满人性”的最佳体现;其二,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将皇帝成为“天子”,也就是至高无上的人,武术的最高境界是要将人的能力达到与天相提并论的地步,也就是说要将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意思,这一点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第二层实现个人潜能的意思是相契合的。除了这些理论上的契合,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二者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对于实现自我完善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4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与中国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与中国武术精神内涵的暗中契合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人类本质认识逐渐深入的一种必然,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知识跨越了五千年历史长河的深度共鸣,这也表现出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人本主义倾向。在进行中国武术教学模式的构建中,绝不能够忽视这一点。

4.1 追求“真善美”、实现最完善的自我是中国武术教学思想构建的基础

教学思想是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是根据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出现机械化、简单化的倾向就是因为其所借鉴的教学理论深受西方行为心理学的影响,以马斯洛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第三思潮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当作“冷血动物”,认为人没有感情,把人分割成行为和认知等从属方面,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对于当时教育的不足,马斯洛尖锐地指出教授事实有什么用?事实多么快就变得过时啦!教授技术有什么用?技术也很快就过时啦,今天学习怎样制造马车鞭子是毫无价值的[9]。而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中国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所教授的“中国武术”恰恰就是一些已成“事实”的东西,就是一些运动技能,并没有将真正的中国武术教授给学生,事实上违反了中国武术的传统修习模式;另一方面,在教授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学习者看成一个完整的人,只是将武术这一“行为”教给对方,至于对学习者能够产生什么影响,这些并没有考虑在内,自然更不能够达到将终身体育观念贯彻到武术教学中去的目的了。

目前,中国体育界对于体育教学模式也有不少研究,有从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借鉴的运动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模式等,比如卢建辉等就分析了美国运动教学模式对中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借鉴作用,有从人文主义视角来探讨的,比如孔阳的《人文价值观视阈下运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有从审美视角来探讨的鲁勇的《审美精神视角下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等等,这些探讨都很有意义,也都意识到了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但是都是建议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进行一定的更改。然而,如果传统的教学思想不进行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不能够得到彻底的改变,只有以“追求‘真善美’、实现最完善的自我”的马斯洛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思想,才能够更加贴近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才能够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达到最大的统一。

4.2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需要是中国武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

确立了“追求‘真善美’、实现最完善的自我”的马斯洛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说将学生看作了一个“完整的人”,看作了一个“发展中的人”,看作了一个“有无限潜能的人”。那么在中国武术的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的教学与体育文化、自身修养的教学将处在同等的地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自身“最大的潜能”,达到“最完满的人性”,事实上,就是达到武术最高的境界,即“天人合一”之境。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学来实现这样的教学思想呢?教学的过程很关键,而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又是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换言之,“人”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不管“三段式”“四段式”或者是“五段式”教学也好,这些都只是方法,方法并没有什么好坏,关键在于运用这个方法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老师要提升自身的修养与素质,深入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努力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随时关注学生的需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见人必须要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够去追求更好的发展、更高的层次。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如果基本的运动技能都不能够学会,那么教他一大堆文化理论自然也是没有用的。但是一旦学生已经达到了基本的技能水平,他又有继续挖掘自己潜力、提升自身修养的要求,老师就必须要满足他这一需求,帮助他达到“实现最完善的自我”这一目的。

4.3 提升人的最大潜力、达到“天人合一”之境是中国武术教学的最终目标

提升人的最大潜力,“天人合一”是中国武术修为的最高境界,在中国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够忘记这一点,因为这是中国武术教学的最高目标,也是最终目标。“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观点,中国传统哲学家所谓“天人合一”,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界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10]。事实上,中国武术无论从形态还是内涵上都讲究“师法自然”,太极拳似水,五禽戏更是模仿五种飞禽走兽的姿态产生,如《庄子·刻意篇》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武学家孙禄堂认为:拳意之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数理兼该,顺其人之动作之自然,制成法则,而人身体力行之……。河之图,洛之书,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数[11]。可见,“师法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国武术文化上的映射,中国武术文化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缩影,中国武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

从教育的本质上而言,“教”是手段,“育”才是目的,育人是任何教育形式的最终目标,体育教育也是一样,中国武术的教学只是一种手段,使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与教育才是目的。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武术,外可以锻炼筋骨皮,强身健体、少生病痛,内可以修身养性、调息顺气,获得完美品性,从而使学生“内外兼修”,达到“最完满的人性”;使学生提升自己最大的潜力,达到自身精神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这样才能够达成中国武术的教学最终目的;这样才能体现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作用;这样才最接近教育的本质。

5 结语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以运动技能的传授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导致体育教学程式化和训练化,并带有极浓的机械化[12]。如今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武术,在教学的过程更加应该好好的反思,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将“以人为本”贯彻到底,将“内外兼修”落到实处,使我们的学生达到“完满的人性”;提升学生的最大潜力,使我们的学生达到“天人合一”;为社会发展带去满满的正能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真正崛起这个“中国梦”的优良基石。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2:189-190.

[3]李龙,李伟.武术修炼四境界[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4:85-88.

[4]陆小黑.中国武术精神要义研究[D].苏州大学,2015.

[5]王岗,郭华帅.太极拳:一种典型的水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3):81-86.

[6]任李娜.人的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马斯洛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7]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1.

[8]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

[9]马斯洛(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62.

[10]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1-153.

[11]孙剑云.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12] 刘朝猛,蔡东,韦霞. 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误区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2-86.

On the Teaching Model for Wushu Based on Maslow's Theory of Self-actualization

LIU Chaomeng, etal.

(Guangxi National Teachers College, Chongzuo 532200, Guangxi, China)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5JGB414)

刘朝猛(1982-),湖南吉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教学。

猜你喜欢

马斯洛中国武术心理学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引下双维分级护理模式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没有用”的心理学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敲石工人的话
跟踪导练(二)5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