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体育文化特征与价值分析
--以山西忻州挑椅舞为例*
2017-11-27包乌云
包乌云 张 乐 李 静
(1.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30;2.内蒙古体育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30)1
山西民间体育文化特征与价值分析
--以山西忻州挑椅舞为例*
包乌云1张 乐2李 静2
(1.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30;2.内蒙古体育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30)1
在全民健身理念下,挖掘忻州挑椅舞的体育文化价值是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途径。文章结合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忻州挑椅舞的起源、表演形式、体育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忻州挑椅舞是一项集音乐、技艺性、表演于一体的民间舞蹈项目,它源于古代兵戎文化,依附于敬神祈福、节庆民俗活动,具有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强健身心、推动体育旅游发展、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等价值。
忻州挑椅舞;体育价值;地域文化
忻州挑椅舞已经有400年历史,它是忻州地区优秀民间舞蹈文化的代表,在整个山西地区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生产方式改变、娱乐方式的增多等因素导致忻州挑椅舞面临着传承人断层、社会对蹩鼓关注度较低等困难,忻州挑椅舞已经入选山西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忻州挑椅舞的体育文化价值既可以促进民间传统体育的研究,传承民族文化,又可以丰富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对宣传、研究与发展忻州挑椅舞具有重要意义。
1 忻州挑椅舞的起源
俗话说“无乐不成礼,无鼓不成乐”。国人好鼓,北人好大鼓,中国的鼓有150多个品种,在中国历史发展中,鼓具有联络功能,具有冲锋征战的作用,如:《淮南子·兵略训》载:“两军相当,鼓相望。”有“击鼓出征”、“击鼓冲锋”的说法,鼓还用于围猎,用于祭祀与葬礼,用于震慑、娱乐等作用。忻州挑椅舞是山西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也是忻州三鼓(安塞腰鼓、忻州挑椅舞、宜川胸鼓)之一。忻州挑椅舞是体现古代战斗生活的一种民间舞蹈,其产生于于春秋,在秦汉时期初步成型,在唐宋时期技术动作、组织形式日臻完善。表演时演员们穿戴古代武士打扮的服装,头扎包头,身批古代战旗,腰束战裙,腰系大鼓,动作粗犷遒劲,风格古朴豪迈,威武雄壮,气势磅礴,表演时鼓手们左跳右蹦,东冲西击[1]。目前忻州挑椅舞流行于山西忻州市一带,盛行于黄奄几旧县、永乡,因当地土语称“蹩”为蹦与跳的意思,因而得名。一般多在年节社火中表演,其舞蹈动作在击打蹦跳中产生,舞姿粗犷,情绪奔放,声势浩大[1]。
2 忻州挑椅舞的特征
2.1 展示迎神祈福、祭祀礼仪
《明会典·礼乐志》传承了古代的祭礼礼仪,明确规定鼓是祭祀的重要法器。在巫师看来,其隆隆的声音一定能到达神仙们所居住的天庭,于是他们把鼓看作人神之间的传媒,将人们的祈祷与乞求告知天神,认为只要一敲响鼓,所崇拜的神灵就高兴了,就能达到消灾免祸保佑平安的目的[3]。蹩鼓一直就是忻州民间祈雨工具。祈雨时,各村百姓聚向庙院,至庙院后,由法师和长者烧香、磕头礼拜,然后从神佛香案前的器皿中取水向众长泼洒,这时锣鼓齐鸣,鳌鼓便开始表演[4]。忻州市每逢春节,村村组织蹩鼓队、家家都出鼓手,组成气势磅礴的社火队伍游村转乡,挨门拜年,以庆贺丰收和欢度佳节。此外,每年正月二十三黄章乡的黄章庵庙会、二月二望头村的高村庙会、三月三永乡乡阿寺村庙会、七月七北谷庙会,也常有蹩鼓参加表演,群众上庙敬神时,蹩鼓做为鼓乐前导[2]。可见人们通过蹩鼓祭祀活动用于答谢神灵、消灾免难、保佑平安、乞求风调雨顺,展示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2 包含浓郁的地域文化
地域性民俗体育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由一定民众创造并传承,并依附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活动[5]。忻州市名始于后秦姚苌时期,春秋时期为白狄活动区域,在三国、西晋时候忻州市北部逐渐为匈奴、氐所占据,这里曾经出土过金代的万户官印。由此可见,忻州市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关中农耕文化区交融共生地区。由于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忻州挑椅舞具有少数民族地区人粗犷、热烈、质朴的风格。忻州市是黄土高原在山西境内少有的地形平坦的地区,亦是黄土高原极为重要的农业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干旱缺雨,县志记载“昔日忻州市人憨矣,专资雨泽而不知水利。”因世代依赖于土地求食,对雨水的渴望以及在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力低下,面对干旱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传说中的龙王,因此,以期通过蹩鼓与天神对话,把自己的意愿传达天庭,通过忻州挑椅舞的祈雨敬神的现象可以窥视该地区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宗教信仰。
2.3 战场文化、兵戎文化的遗迹留存
忻州市在历史上就是关中通向边塞的交通要道和战略重镇。该县至今尚留存着春秋战国时期的魏长城和汉墓群、烽火台等古代文化遗址[6]。 “鼓”在古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左传·庄公十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鼓在战争中具有鼓舞士气,英勇前进的意思。传说忻州挑椅舞是由军营士兵演练的队形演变而来,忻州挑椅舞表演时的服装、动作内容、表演的形式均体现着周秦时期战争特点;忻州挑椅舞舞蹈风格古朴粗犷,动作奔放热情,队形变化严密,给人以刚劲有力、威武雄壮之感,让人们联想到古代士兵操练、习武布阵的热闹场面,让人回想到古时军卒征战的沙场上恢弘气势。
3 忻州挑椅舞的体育文化价值
3.1 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宝贵的民族文化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物质文化,指的是传统体育的物化形式,如器材、图书资料、场地设施等有形的载体,另一种是精神文化,它包括智慧、知识以及所蕴含着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等无形载体等。精神文化需要通过肢体动作表达人所在族群的意识、思想、情感、精神、价值理念等,这是民族和民俗传统体育活动独特的“精神内核”[7]。非物资文化遗产忻州挑椅舞不仅是民族文化遗产一个部分,也是体育文化的的重要体现,它的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人们在练习、观赏蹩鼓过程中,通过言语的交流和动作的配合形成沟通和默契,当它成为大多数群众的兴趣和爱好时,在该地区群众中就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认同感,必然成为人民群众情感维系的载体,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表现[8]。在蹩鼓表演中,观众受表演者精彩所感染,欢呼雀跃,这既是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更是精神交流的过程,这同样是体育文化以及体育文化所展示民族精神内核展现。
3.2 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忻州挑椅舞通过舞蹈、音乐融为一体,以表演的形式展现给观众,表演动作包括跳跃、转动、队形变化、击鼓组成,这些动作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提高四肢的协调性,增强肌肉系统的力量,表演时要求神经高度集中,提高了神经系统的机能,从而起到调节其他身体的作用,华佗的理论认为:“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8]”。
3.3 展现体育表演价值
忻州挑椅舞把体育的元素和艺术的元素融合在一起,通过舞蹈动作、蹦跳动作、队形变化,把体育之力与舞蹈之美有机的结合,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在动态中将力度、幅度、速度、力量等糅合,完成各种优美的动作。对表演者来说趣味盎然,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对于观者是一种赏心悦目,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娱乐方式[9]。
3.4 典型的乡土体育资源,具有全民健身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选择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育活动,易于为群众所接受,健身效果会事半功倍。忻州挑椅舞是重要乡土体育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进行科学的创编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与不同年龄群众的练习。在忻州市文体局的指导下,黄县、旧县、永乡等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实施,在黄章乡现头村、社生村、上黄章村、旧县镇落生村、永乡乡阿寺村建立生态文化保护村,发展业余蹩鼓社团,保护蹩鼓传承人,在中小学普及蹩鼓教学,这些措施拓展群众参与蹩鼓活动的数量,逐步形成了以蹩鼓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建设体系:它包括蹩鼓信息宣传体系、指导体系、活动体系、组织体系、设施体系等。
3.5 推动体育旅游资源发展
在西部地区的人文景观中,民族传统体育是最具有吸引力和价值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9]。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旅游结合可供利用的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10]。忻州挑椅舞作为山西特色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之一,它可以与忻州市山水、气候等资源、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相结合,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它可以为进行体育旅游的消费者提供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表演,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参与独特体育活动机会,让游客们观赏忻州市地区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丰富多彩的的民族民俗文化,在身心放松中获得健康,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进行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10]。
4 结语
随着电视、网络、报纸等娱乐方式的冲击,随着经济方式的改变及传承人的断层现象等原因,忻州挑椅舞处于濒危状况。 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值得思考,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视角下,在全民健身工程的大潮中,挖掘忻州挑椅舞的体育文化价值,对宣传与发展忻州挑椅舞,对其保护与传承具有拓展思路重要作用。
[1]忻州市文体旅游局.忻州挑椅舞的历史与类别解析[DB/OL].(2010-06-01)[2013-9-10].http://www.szwudao.com/viewnews-7435。
[2]百度.忻州挑椅舞.[DB/OL].[2013-9-10].ttp://baike.so.com/doc/5992431.html。
[3]朱恒夫.鼓与傩[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3):44-48
[4]舒平.山西蹩鼓古风存,山东鼓乐技艺精----黄河流域民间鼓乐系列介绍之三[J].黄河之声,1995(1)21-23.
[5]陈莉.地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定位及其策略选择[J].体育与科学,2010(1):56-59.
[6]建宏.话说忻州挑椅舞[J].西部大开发,2006(9):62.
[7]王荷英,谢丽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25-27.
[8]张登峰.空竹的体育文化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8,11:43-47.
[9]赵东刚.安塞腰鼓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4):79-81.
[10]赵发田,李英奎,李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4):460-461.
[11]程明吉,郭永成,程宏.乡土体育凤阳花鼓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J].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2013,35(3):70-73.
[12]高娟,杜春斌.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J].忻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3):93-95.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he Folk Sports Culture in Shanxi——taking the chair dance in Xinzhou, Shanxi as an example
BAO Wuyun, etal.
(Inner Mongolia Vocational College of Sports, , Huhhot 010030 , Inner Mongolia , China)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BTY087)。
包乌云(1979-),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