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寨侗族节庆活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研究
——以侗乡乐舞为例*

2017-11-27何海艳

体育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侗乡乐舞侗族

何海艳

(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10018)

九寨侗族节庆活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研究
——以侗乡乐舞为例*

何海艳

(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 贵阳 510018)

文章选取侗乡乐舞为研究个案,对九寨侗族节庆活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进行研究,分别从侗乡乐舞的起源、表现形式、价值进行分析,总结其目前传承面临的具体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节庆活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

1 侗乡乐舞的起源

侗乡乐舞是瑶白村摆古节中的一个传统体育舞蹈。瑶白村被誉为“大山深处的民族瑰宝”,它隶属于贵州省锦屏县彦侗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锦屏县西北部。全村总面积7.4387平方公里,全村353户,共1499人,全是侗族。瑶白侗话叫“镇牙金”,世居龙、滚、杨、龚、范、耿、万、胡、宋、彭、吴、王、罗、张、曾、易16姓氏,最早定居的有侗、苗族二支干系,故又称“妙白”(侗名),至今已有600年历史。瑶白民风古朴而浓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俗独特,瑶白摆古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一个久远而古老的侗乡文化节,是民俗技艺的载体,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平台,它有着以戏养戏的资质。是我国少数民族绝无仅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5月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丰富,有“拦路迎宾”“祭祖”“祥牛踩堂”“演大戏”“长桌摆古”“吹芦笙跳农家乐”斗牛、斗鸟等。侗乡乐舞就是“吹芦笙跳农家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舞蹈。

侗乡乐舞蹈就是借助生活中的芦笙、红伞、背篓、簸箕、锄头、大唢拉作为表演道具,通过手臂和躯干肢体动作的变化将瑶白人民恋爱、结婚到婚后生活演绎的淋淋尽致。为了歌颂、传承瑶白人民的精神,侗乡乐舞在每年农历 6月 6日摆古节和侗年必须演出,以此来鼓舞和警示后人,只有辛勤劳作,才会有自娱自乐的美好生活。

2 侗乡乐舞的表现形式

2.1 侗乡乐舞动作表达的含义

侗乡乐舞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丰收喜庆”“男女相恋”“结婚嫁娶”等方面,在盲筒、大唢拉和芦笙的配乐下,先是一群姑娘和小伙子用镰刀割谷、双手搓谷、簸箕簸谷一系列丰收节庆的场面,接着是在农作过程中互生爱意的姑娘和小伙子在兄弟姐妹的羡慕与祝福下筹备婚礼的景象,其次表演侗族人们的嫁娶过程,最后演绎婚后继续过着勤劳持家的幸福生活。

2.2 侗乡乐舞所需道具

侗乡乐舞所需乐器较为简单,没有固定的音乐,但有固定的节奏,由四个八拍组成,一般只需盲筒、芦笙和大唢拉,节奏明快、简洁。侗乡乐舞所需器械有红伞、背篓、簸箕、锄头,这些都是侗族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红伞象征喜庆,背篓用来捡柴,割猪草,背物件等作用,簸箕是勤劳的象征,锄头用以种田、除草。

2.3 侗乡乐舞动作表现形式

侗乡乐舞讲究手臂、腿和躯干的协调配合,面部表情是内心感受的独白,要求丰富、真实。手臂动作比较简单,除了模拟基本劳作所需动作外,以“摆”和“压”为主,摆手臂,小臂前后摆或者双臂轮回摆;压手腕,手腕在体两侧向下压,这两个动作除了展示侗家姑娘手上戴的银饰外,还表达一种喜庆美好的意思。同时 “摆”大多给人们展现一种柔和、贤惠的感觉,“压”给人一种刚硬的感觉,所以本舞蹈融合了侗族和苗族的元素,侗族舞蹈整体比较柔和,表现侗族女子温柔、贤惠。苗族舞蹈整体会稍微刚硬,这样刚柔兼并,不仅展现了舞蹈整体的立体感,同时也描绘了侗、苗两族人民生活融洽、和谐的画面。脚下动作一般由:四字步、并步、交叉步、上步、退步等步法组成。腿部时而半蹲,时而前后踢腿。躯干随着肢体的各种动作变化进行扭、转、前驱、后仰。在侗乡乐舞中一个典型的动作是顺摆,即摆右手向前踢右脚,摆左手向前踢左脚,同时膝部弯曲,脸上呈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表情,体现侗族人民生活幸福美满。

3 侗乡乐舞的价值

3.1 娱乐健身价值

侗乡乐舞表演的动作几乎都是从生产劳动中演变过来的,有锄头锄地、簸箕簸糠、背篓背物等动作,这些动作表面看是农作物,但实际已经变成身体锻炼方式。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沟通,增加感情,愉悦身心,促进健康。

3.2 社会价值

为了传承瑶白文化,每年农历6月6,瑶白要举行摆古节,一年一小摆,三年一大摆,共同欢庆,共同祭祀、祈福。瑶白男女老少是节日的主体,还包括嫁出去的女儿,到这一天都会穿戴盛装回娘家以此庆祝,一代代延续至今,形成一种集体的行为习惯,在外打工的男女,每到这个节庆也要请假回家,已经成为一种约束,侗乡乐舞是摆古节活动中的一个主题,每年都会有青年男女进行表演,一是表达幸福的生活,二是告诫青年男女不论在哪里,都不要忘记我们瑶白人民淳朴、勤劳的精神。

4 侗乡乐舞传承目前存在的问题

4.1 文化、语言交流障碍,抑制舞蹈传播

一方面瑶白村由于处在大山深处,虽说公路修通,但距离县市还是很远,所以乡里的人除了外出打工,都很少出门,这里的人对外界的发展变化知之甚少,他们的思想还处于一种保守、恐惧状态,比如笔者与上年纪的老人交谈本地的传统武术时,他们就镇口不提,唯恐惹祸上身。另一方面侗语没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只是代代口传相教,小孩子先会侗话再学普通话,改革开放后,瑶白这个村寨统一学过普通话,但真正说的人几乎没有,时而久之,年老的人也渐渐淡忘,中年人会说些地方性的普通话,听起来也很吃力。由于这些原因,当地的优秀文化很难传播,侗乡乐舞亦难以弘扬。

4.2 专业人员缺失,阻碍舞蹈发展

瑶白是生态旅游示范村,之所以不是很成功,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没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缺乏专业人员。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培训人员,没有固定的表演人员,每次都是一人兼数职,中年舞蹈队白天要农活,带孩子,晚上还要学习排练,这些人不可能完全从生产中脱离出来,年轻人都要外出打工或者上学,没有固定的练习时间,每年只有到6月6前夕临时回来彩排表演,对民族文化只是在“传”并未“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培训人员,并没有真正学过舞蹈,只是会跳,然后就教下一代,只教怎么跳,并没有解释动作的相关含义,问舞蹈动作反映什么?大多知道是与生产,结婚有关,再问舞蹈动作有什么含义,就不清楚了,上辈人怎么跳,我们就怎么跳。这样只是一个具体模仿过程,并未真正诠释舞蹈的意义,所以想让侗乡乐舞蹈更进一步发展、延伸,确实有些困难。

4.3 经济条件薄弱,导致舞蹈发展缓慢

瑶白村由于全村被大火烧过三次,每次都是从一贫如洗开始生活,加之周边除了务农,没有别的生活来源,经济特别苦难,导致外出去广州、浙江打工人数剧增,所以舞蹈队没有专门的经费,每次都是义务表演,自备服装,自带化妆。据了解在解放前,参加演出的可以记工分,改革开放后,就是无偿训练和表演,笔者这次去田野调查,很少发现这个村里的年轻男女,家里人说打工都还没有回来,访问剩余的青年,他们说家里有事,所以才提前回来的,像这样的表演我们很喜欢,很支持,但我们也要生活,不能耽误活,所以只能到表演时临时练练。

5 对侗乡乐舞传承发展的建议

5.1 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关系

瑶白是生态旅游示范村,但这个旅游业并没有发展起来,除了在瑶白村中步道除顿阿炯至寨中及锦堕门各有百多米石板路外,其余均建成花街,并与邻村连接的道路也建成花街,方便出行。但像固有的农家乐,民族商品、民族表演并未开展,每年最大的摆古节会吸引一批游客,但都是昙花一现,没有真正让游客从中得到一些侗族文化的风情,没有让游客有种流连忘返的感觉。近年来,以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区经济走出困境的现实选择。瑶白在 2011年被省州两级定为特色民族文化村寨建设保护单位,同年11月被贵州省侗学研究会授予《魅力侗寨》光荣称号的牌匾,2012年被定为生态旅游示范村。2013年底,瑶白成功申报《美丽乡村》项目,成为中国传统村落。利用这些优势,适当的宣传,村民继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淳朴、热情的好客之道,在丰富民族内容时还要保持和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政府努力将这片热土打造成最美的旅游圣地,那么年轻人将不再外出打工,会努力创建瑶白旅游业,同时也可以将民族舞蹈进行表演到底。

5.2 打造侗乡乐舞的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大而言之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也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侗乡乐舞是传统的体育舞蹈,它既承载着精神文明,独具的民族特性,把侗族的风土人情表现的淋淋尽致。同时也可以丰富物质文明,在保持传统民族本色的同时,侗乡乐舞也可以像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一样进行商业表演:一、展示侗家舞蹈的独特性;二、对外进行宣传瑶白村、宣传侗族文化特征;三、适当的商业表演费用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同时也为侗族舞的传承打下基础。

5.3 与学校教育一体化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有效途径之一。侗乡乐舞是以肢体动作为主导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以学校体育教育为媒介,使学生不仅能学到技能,了解民族文化精髓,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自立,养成终身参与体育舞蹈的好习惯。同时可以将像侗乡乐舞这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稍作改编作为体育课程资源,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推动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还可以创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推广当地民族特征。

5.4 紧密地与传统节庆活动联系在一起

瑶白每年六月六摆古节以及春节在当地是非常隆重的节庆,侗乡乐舞应该借助此平台进一步细化各个动作和音乐以及二者之间的配合,同时大力提倡年轻人参与此项活动,将此舞蹈得以更好的传承。同时,由于侗乡乐舞的加入,这些节庆活动彰显的更加丰富多彩,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

[1]冯胜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

[2]曾于九,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0.

[3]李禾.云南省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发展的探析[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2).

[4]魏丽.黔东南苗侗族节日与传统体育[J].体育科技,2014,35(3).

[5]范维.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类及价值远景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1).

[6]周家金.侗族古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技研究,2013,03.

On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the Jiuzhai Dong Festivals- -taking the Dong xiang le dance as an example

HE Hai-yan

(Guizhou Normal College,Guiyang 510018, Guizhou, China)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15CZ189。

何海艳(1985-),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侗乡乐舞侗族
中国古代乐舞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表演的艺术作用研究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乡娃娃的游戏乐园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情满侗乡呀啰耶
侗乡端午粽飘香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