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届中国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钱币学货币史研究综述

2017-11-26孟祥伟中国钱币博物馆

中国钱币 2017年6期
关键词:票号钱币货币

孟祥伟 (中国钱币博物馆)

2017年9月22日至24日,由河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钱币学会、河北省历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法国、日本等共8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

在开幕式上,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社科联副主席焦新旗,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副行长杜占良先后致辞。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姚会元教授,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乔治斯·德佩罗教授,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研究员,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王文成研究员,香港大学李培德教授,北京大学周建波教授出席会议并做大会主题发言。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2篇,内容涉及金融史、货币史和钱币学等诸多领域,选题范围广,讨论系统深入,与会者既对中国古代货币的生产流通做了深入的研究,又对中国现代金融问题展开了宏观的探索,既有对钱庄、票号、银行等金融组织的论述,又有对马寅初、荔孙等人经济思想的评介。

钱币学货币史领域的20余篇论文涵盖了从货币的起源到白银货币化,从战国秦汉金饼到川陕苏维埃铸币等诸多问题,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一是深入探讨了货币的起源,并综合考古、文献、实验室依据探讨了早期贝币、空首布、蚁鼻钱等问题;二是在开展钱币研究时注重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加强了钱币背后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探索,兼顾了钱币学与货币史研究的多重需要,体现了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以下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一 货币起源与早期货币问题

周卫荣在大会主题发言中就货币的起源与早期货币问题进行了论述。他指出,中国货币源于饰品和礼品,“货币”的本义是宝物礼品。通观中国早期社会,用作礼品的也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好东西。一个社会只有当它需要货币的时候,货币才会产生。海贝的基本功能是装饰品而不是货币,从史前社会到现代社会,把海贝作为饰品之举是始终存在着的,包括铜仿贝在内的各种仿贝同样不是货币。空首布没有证据表明是从农具铲直接演变而来的,它极有可能是仿形于农具铲的一种礼品“币”(货币),它的功能与用途可能不是去作市场买卖,而是贵族之间相互馈赠的礼币。上世纪出土于河南扶沟的“银币”(银空首布)从铸造特征上看,并不是按照空首布设计的,它们不是银空首布,也不是“银币”,而是白银财富。铜仿贝与蚁鼻钱不存在渊源关系,一是两者形态差别较大,二是出土地域不同。铜仿贝主要出土于北方地区,至今在楚国境内未发现,而蚁鼻钱则铸行于楚国,另外至今没有发现铜仿贝与蚁鼻钱同出的情况。楚国的金版和蚁鼻钱主要出土于安徽寿县及周边地区,极少出土在湖北荆州一带,这说明楚国大量使用货币的时间应当在战国后期。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大国,战国七雄之一,与中原交往甚密,经济上不可能独立于列国之外,如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其它诸国真正使用货币的时间也应当不会相去甚远。最后他指出,钱币学脱胎于古泉学,精华与糟粕并存,现有著作亦参差不齐,所以新一代的钱币学研究者一定要有科学性与学术性的研究意识。

二 古代部分

先秦货币。王科宇(中国钱币博物馆)《从近年考古发现所出青铜削刀谈尖首刀币的起源和族属》认为军都山墓地的族属不应是考古发掘者所认定的山戎,而是白狄,因此尖首刀起源于狄刀,是借其刀的形状发展演化而来。

秦汉货币。杨君(中国钱币博物馆)《战国秦汉金饼的考古学研究》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战国、秦朝、西汉、东汉四个时期发现的金饼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认为战国秦汉金饼货币形制以战国平板实心金饼为最早,西汉的主流黄金货币类型为标准实心金饼,东汉时期黄金货币属性消退。孟祥伟(中国钱币博物馆)《河南地区西汉铸钱业及相关问题》一文介绍了河南地区西汉铸钱业发展的情况,认为河南地区铸钱业的发展得益于优良的水陆交通,为外地,特别是河东郡铜材的进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当地冶金业又为铸钱业提供了工匠和技术条件,发达的经济又为郡县和商人开展铸钱业提供了资本,而且由于河南地方财政对中央财政的重要性,使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会优先支持河南铸钱业的发展。

两晋货币。朱安祥(郑州大学)《两晋未铸钱原因再探—兼及司马氏的货币政策》一文认为两晋不铸钱是司马氏政权特意制定的一项货币政策,其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护现存货币的价值,而且使当前的货币量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这种政策从根本上保障了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最终引起了“废钱之争”。

两宋西夏货币。王文成(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从〈救蜀楮密奏〉看南宋货币白银化》一文对《救蜀楮密奏》所言“蜀楮”发行量与料次、物价变动,以及所提出救弊之策的依据、内容和实施情况做了梳理,认为密奏所述直接反映了银会子替代铁钱引的具体过程,在南宋宝祐二年至四年(1254—1256)间,铁钱已没有也不可能充当纸币之锚,宋人已开始将纸币的价值基准重新确定为银两,发行银会,并以银会收兑钱引。继白银货币化之后的货币白银化,取得了新的进展。刘翔(中国钱币学会金银币专业委员会)《海上丝绸之路之历史遗存—宋代市舶银铤考》依据发现的三枚与市舶直接相关的宋代银铤,详细介绍了广南市舶司与两浙路转运司市舶案,并释读了三枚银铤铭文中提到的畸零银、水脚银及天基圣节银。郑悦(《宁夏钱币》编辑部)《西夏钱币的研究与种类》一文将西夏钱币的研究分为图谱积累阶段、钱币学与西夏学相结合实证研究阶段以及实物鉴定与文献相结合三个阶段,认为西夏钱币著录中存在诸多错误,西夏钱币不存在对钱,该文对西夏钱币的主要种类与版式进行了梳理。

明代货币。黄维(中国钱币博物馆)《明代贵金属的消费与流动—以〈天水冰山录〉籍册的金银为例》一文,利用明朝嘉靖皇帝查抄严嵩财产的史料《天水冰山录》所记载的金银物品,分析了上层社会占有金银所反映的贵金属消费与流通,认为国家的白银收入很大一部分被皇帝私用,很难再用于社会中的货币流通,贵金属在封建社会的性质,不只是有货币一种用途,因为金银的社会功能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表示身份、地位和财富,而这种资源及其能带来的各种物资,恰好被统治阶级所掌握。邱永志(江西财经大学)《战争、市场与国家:正统景泰之际通货体制及流通的变迁》认为明代正统景泰之际的通货体制及流通经历了由微入显的变化过程:首先法定货币宝钞因土木之变等战乱因素冲击愈加难以为继,彰显了明初货币体制运转的困境;其次,自洪武末年一直被禁用的铜钱在此前后不断突破禁令,逐步在大运河一线及沿海的商贸地带广泛流通,迫使政府放开钱禁,彰显了市场力量的自发崛起;最后因财政体制转型所需与民间稳定通货缺乏等因素,白银稳步崛起,开启了中国“白银时代”的重要转向,预示着货币转型的可能发展方向。邱永志《国家“救市”与货币转型—明中叶的货币替代与银钱争议》探讨了明中叶的货币转型问题。刘舜强(故宫博物院)《略论孙可望铸钱》分析了孙可望在云南铸造大顺通宝、兴朝通宝、永历通宝的经过,认为孙可望在云南的铸钱行为促进了云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他铸造的兴朝通宝确立了折银钱的制度,明确并稳定了银钱比价,此做法被清政府和吴三桂政权所借鉴。

清代货币。李红梅(日本松山短期大学)《1700—1820年间中日货币流通量估计比较》一文指出,从货币流通量看,清代的总体规模是超过江户时代的,然而和两国人口数据相结合考察时发现,江户时代平均一人可使用货币量一直超过清代很多。该文认为从货币制度本身是否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德川幕府的三货体制要比清政府的银钱体制更完善,这可能是中日经济成长中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雍正朝制钱铸造与流通》一文认为,为解决康熙朝末年钱价高昂、私钱泛滥的问题,雍正朝通过增开省局来增加官钱供应量,同时颁布禁铜令收缴民间废旧铜器,并严禁私铸,以此调控货币的流通。但受制于币材供应匮乏、价格高昂,各铸局盈亏靡常,罢置不一,私铸私销未能禁绝,货币的供应仍未满足市场的需求。张安昊(中国国家博物馆)《咸丰朝“宝泉分局”辨析》认为“宝泉分局”不是宝泉局的分支机构,其本意应该是户部用宝泉满文为成品记名的,除宝泉局以外的铸钱局的统称。李小萍(浙江省博物馆)《清代闽海关银锭考略》分析了闽海关的由来、变迁及征税情况,认为闽海关银锭存世量稀少的原因一是由于外国银元的冲击,二是因为闽海关银锭当做战争赔款直接流向国外。苏利德(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漠北喀尔喀蒙古(外蒙古)独立前的货币流通情况》系统介绍了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期外蒙古独立前流通使用的各种货币。李培德(香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十九世纪香港壹圆的铸造和对邻近国家的影响》认为香港造币厂对日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造币厂的设备被引进入日本,其次日本生产的货币酷似港币,第三日本龙洋对推动日本在香港的商业和贸易有很大帮助,但英国政府一直未同意其成为香港的合法流通货币。

三 近现代部分

周祥(上海博物馆)《论中国实业银行实业流通券》一文考察了中国实业银行实业流通券的发行经过,并指出实业流通券自民国9年发行至民国15年结束期间,其发行呈现出一种逐步上升到断崖式下降的情况,其原因应当与民国11年以后该行发行兑换券有关。董昕(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近代东北的官帖与私帖》一文指出东北近代官帖主要发行机构有吉林永衡官帖局、黑龙江广信公司、奉天官钱银号,而东北私帖发行并流通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供应量不足。卓遵宏、牟立邦《战后台湾金融的整理和接收—台币的建置与运行》讨论了台币建置的情况和运行的过程。刘杰《商人团体与币政改革—以二三十年代政府货币改革为中心》讨论了二三十年代政府货币改革中商人所起的作用。

红色政权货币。程兴强(南充钱币学会)《川陕苏维埃铸币特征述考》一文,通过观察大量的钱币实物并结合文献,系统地考察了川陕苏维埃铸币的设计风格及工艺技术对成品特征的影响,认为川陕苏维埃铸币借鉴并延续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铸币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受到川北地方铸币的影响。刘志鹏、钟钦武(山东师范大学)《抗战时期北海币发行量与物价波动关系研究》一文通过建立抗战时期北海币的发行量与物价变动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指出,北海币发行量与山东根据地物价具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北海币发行量的不断扩大推动着根据地物价的持续上涨。该文认为虽然北海银行也出台了一系列调控物价的措施,但这些手段无法从根本上抵消北海币大量发行给物价带来的刺激作用。

票号研究。王纪洁(中国钱币博物馆)《浅析票号在京城的设置和业务的开展》指出,道咸年间是京城票号的初步发展期,光绪年间是北京票号的最盛时。票号在京的主要业务有汇兑京饷和内务府经费、承担汇兑业务、经营存放款业务以及从事代办捐纳业务。刘秋根、陈添翼(河北大学)《道咸年间山西票号汇兑方式研究—以票号信稿为中心》通过分析票号信稿认为道咸年间的汇兑方式既有以信汇为主的情况,又有以票汇为主的情况,主要采取何种汇兑方法,据情况具体分析。秦国攀、孟伟(河北大学、晋商博物馆)《道光年间蔚泰厚票号京师—苏州分号往来信稿整理与研究—以山西票号的书信往来为重点》一文梳理了道光二十四年蔚泰厚票号书信的情况,指出了书信传递在山西票号中的重要作用。

四 外国货币

乔治斯·德佩罗在大会主题发言中就庞贝古城发现的硬币探讨了古罗马时期货币的流通和使用。他指出,在古代的欧洲硬币不是采用铸造工艺,而是打制生产的,生产效率比较低。在古代,欧洲的货币体系是由金币、银币及铜币构成的,市场上存在着硬币兑换员。庞贝古城的发现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生活中使用的硬币数量,而且通过这些硬币了解了当时人们的金融活动。

五 货币理论

孔繁晔(山西大学)《中国纸币制度指导思想演进的研究》认为中国纸币制度的变迁遵循“不足值准备软约束下的古代国家信用纸币制度—近代银行券制度—信用本位货币制度”这样一条具有特色的路径,是在“金属论—物资准备论—货币名目论”指导下设计和实现的。何平(人民大学)《从北宋的“交子”到央行数字货币—中国历史上的纸币流通及其意义》探讨了从北宋“交子”到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纸币流通及其意义。

猜你喜欢

票号钱币货币
山西票号的固执
山西票号的固执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山西票号的固执
中国钱币博物馆
1908年那场失败的票号改革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库车县出土唐代窖藏钱币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