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对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初步培养
2017-11-25陈辰
陈辰
【摘 要】通过实例探讨英语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在英语基础教学阶段中应该如何导入相关文化内容。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初步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跨文化意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语言交际时,由于文化或心理的差异往往容易违反说话规则,影响交流与沟通,严重时会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使交际无效果或产生相反的效果。正如英国Gillian Brown教授所说,“Communication is a risky business.”。
这里不妨看看发生在校园内的实例。
有位美国年轻女教师来我校开设讲座,在自由提问的时候,某一男生站起来问道:Are you married? 这令她十分尴尬,不得不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
由此可以看出,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學。美国外语教学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经把它列入交际能力的内容。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听书读写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所以对于这种文化、心理上的差异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了。否则,必然使语言教学和文化脱节,使我们的学生缺乏”跨文化(cross-culture) 意识”。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可见其后果是严重的。
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在基础教学阶段,让中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一做法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的:
首先,有益于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Hymes 提出的交际能力的4个重要参数为: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
其次,适当导入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意识,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再者,外语教学专家认为交际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沃尔夫森(N.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
束定芳、庄智象认为,英语基础教学阶段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几个原则: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
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或有广泛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
基于以上原则,就怎样利用好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对初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出以下建议,供同仁参考。
1.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去挖掘词语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内容,如下表所示:
2.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把英美国家的文化对英语语法的影响融入教学之中。例如,含有形式主语或宾语“it”的句式是英语常用句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这种句式表示客观性,还充分表现了英美人注重形式思维的特征。
3.课文教学中可用以下方法导入相关文化内容:
方法一:用“文化旁白”的方法,给学生加入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在教材中讲到Christmas的时候,可以顺便介绍圣诞节的来历、庆祝方法和习俗。
方法二:在目前高考文理分科设置的前提下,文化教学要帮助学生把握学科内以及跨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跨文化意识。例如,现行中学生英语教材有涉及Abraham Lincoln和Martin Luther King的课文,这涉及美国黑人问题。教师可以把隐含在课文背后的西方价值观念作为串珠子的红线,将散落的文化知识点贯通起来。另外,有关美国黑人问题的内容,在高中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必修,人教版)有详细叙述,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收集,并组织学生讨论。
4.由于新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以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或题材为主,而涉及异域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题材有关的书籍、报刊或观看电视节目,也可以组织一些英语活动,排练一些小戏剧,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邹申:英语语言测试—理论与操作,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杜诗春:新编心里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