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7-11-25刚现忠
刚现忠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
经过几十年教学探索,我觉得无论是从传统教学的视角,还是站在新课改的教学前沿,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层次,建立一套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都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经过近几年的潜心思索,我把这种自己尝试的教学过程称为“数学课中的三份作业”,现将自己对这种模式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心得体会同大家交流如下:
(一)预习作业:三份作业中,预习作业的设计是关键。首先,每套预习作业的完成时间要适当,一般规定在15至20分钟之内完成,并要求学生把完成的时间写在预习作业的结尾处。其次,预习内容的设计一定要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难度适中,简明易懂。这其中尤其要处理好理论知识的预习,预习中理论知识提过细,会使有些学生脱离了课本。经过思索,我把理论知识变成填空或根据理论进行填空,在预习作业上只注明阅读教材上“XX页”即可,这样迫使学生不得不翻阅教材。最后,一定要明确预习作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十分注意预习作业本身的可读性。比如周末发的预习作业,我常在结尾处写上“祝你周末愉快!”;复习旧知识时,我常写“你还记得XXX知识吗?当时我们利用它解决XXX问题,现在我们利用它来研究XXX新问题!”;在出综合加深题之前,我要写上“你已掌握了这些知识,你会综合利用吗?做下面的题试试你的能力!”;若出拔高题,我就写上“你还有潜力吗?通过下面的题,把你的潜力挖掘出来!”等等。
总之,搞好预习作业是最有特色的部分,它不仅为了课堂学习,做好了知识的铺垫,还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过去我们也提倡让学生学习,但从没有要求学生在预习上下如此大的功夫。事实证明,搞好预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课堂作业:课堂作业是第二份作业,也是三份作业中的核心。它一方面要把知识的联系、发生、发展,运动同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要尽可能的多给学生提供观察、尝试、操作、联系、思考的机会,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处理好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把猜想、尝试、思考的结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共识,并正确规范知识要点,然后进一步深化拓展。
(三)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三份作业中的最后一份作业,要精心设计,即要考虑到本节所学知识的全面落实,又要注意避免习题的重复。习题要遵循从理解巩固、再到深化的原则,努力使初步暴露的思维得到巩固和深化。习题的选择在运用知识的广度、思维训练的强度、发展智能的效力等方面进行探讨,克服貪多就难的倾向。最后,习题的容量一定要适中(以25至35分钟为宜),重难点突出,层次清楚。
总之,在这三份作业中,我认为它们各自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统一整体。这其中,预习作业是关键,重点是营造学习知识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课堂作业是核心,既要起到打攻坚战的解疑作用,同时也是教师规范知识、深化知识、拓展知识的舞台;课后作业是检测,更是夯实知识,拓展思维的延伸和保证。正如人们所说,若只有一个好的剧本,没有好的导演和演员未必拍出一部好的电影;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就是有再好的演员和导演,也一定拍不出一部精彩的、令人回味的好电影一样,在这三份作业中,每份作业内容的高质量的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体系能否成功的基石!
二、对“小组与分组活动”的一点认识
现在,随着新课改精神的普及,“小组讨论与分组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已经非常普遍的走入课堂,这确实是最近几年教育观念更新的一大标志!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知识的生成”这一本质的转变。通俗来说就是传授的知识,讲的再深、再清楚、再透彻、再明白,对学生来说也是被动的理解和接受,在应用时学生总有遗忘和犯错的时候;而主动思考,主动生成的知识,它才能最大限度的伴随学生一生,所以“小组讨论与分组活动”确实是一种有效的、代表先进理念的教学手段。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经常有这种困惑,那就是一堂课“小组讨论与分组活动”搞的挺热烈,课堂气氛非常好,但在热闹现象的背后却是“在知识点落实的准确性上和深度上”,存在着很大的遗憾,往往第二天一提问,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那怎么看待并解决这种现象呢?我个人的体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动和静”的关系。一堂课要是全是“动”没有“静”,我们会觉得缺少了思维的深度,那可能只是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而忽略了对生成的知识进行规范和引申;反之,一堂课若只是“静”没有“动”,整堂课都鸦雀无声,我们也会觉得课堂缺少一点活力,那可能是我们过分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生成。
因此,我认为一堂理想的数学课,应该是动与静的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是静的基础,静是动的提升;动是手段,静才是目的。通俗的说就是“动”的热烈,是为了“静”的无声!
三、培养学生“思维美”的意识
通常我们去听一堂语文课,听一段配乐朗诵,听一位语文老师对一篇佳作进行赏析,都会觉得“声音美、、字体美、意境美”,总之真的是美啊,此时,学生也会形成共鸣,内心也会非常崇拜这个老师。但是现在我们却很少听到学生在数学课上有这种体会。其实不然,我认为数学也是一门能给人带来强烈“美感”的学科,普普通通的一道题,一个人思维散乱,层次不清。解答过程生涩,而另个一个人却思维敏捷、条理清楚,解题过程流畅,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感受吗?我觉得“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不仅可以借助于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的书写展示为“直观的美”,它更可以借助于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展示为条理的美、逻辑的美、顺序的美!如果我们平时对学生更加强调这种“思维美”的意识渗透,在学生中形成一种“比比谁的思维最美”的风气,我想对培养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提高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乃至于对这个学生一生的素质培养,那都是将非常有溢的!
以上三个问题的交流,都是我个人对数学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指教!谢谢大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