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与教育对策研究
2017-11-25石醒情
石醒情
【摘 要】塑造诚信品质,是作为祖国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而当前高校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却出现了滑坡,为诚实守信美德的养成埋下了隐患。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基于此,本研究从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入手,深入剖析其成因,指出现阶段开展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对策
引言
“人无信不立”,指出了诚信守信这一传统美德在个人发展与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其对诚信的理解如何,直接关系着人们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良氛围的蔓延,高校大学生缺乏诚信的品质也逐渐凸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绊脚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层面
在学习层面,大学生诚信缺失表现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作弊现象严重,二是学术不正之风。通过努力学习,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是对每一名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现实中却变了味道。在各类考试中不仅作弊手段多样化,而且出现了替考现象。而在论文的创作过程中,学术不实、造假成风,急功近利最终影响的是其自身诚信素质的养成。
(二)生活层面
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个人修养好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留给人们的基本印象[1]。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此不协调的不良现象并不鲜见。如助学贷款违约,开取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国家助学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又如在参与评优评先时,表里不一;另外,还存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等诚信缺失现象,为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求职层面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大学生的求职上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之下,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成为了通病。一方面,在求职过程中,美化简历,伪造证书,夸大自身能力;另一方面,签约而不履约或就业后频繁跳槽,既损害了学校声誉和用人单位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混乱局面[2]。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成因入手进行分析。
(一)自身修养不足
大学生自身修养的不够是导致其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其思想的不成熟容易导致自控能力出现问题,在认知判断上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在诚信道德的认识方面出现偏差,而导致道德失范的行为。
(二)社会负面因素
社会转型期,金钱与名利成为许多人争相追逐的目标。这种畸形发展理念使得整个社会充满着浮躁,制假造假、偷税漏税、食品安全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诚信的塑造,特别是当看到缺乏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约束时,或是看到失信行为没有得到惩罚,而诚信者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时,势必导致大学生的纷纷效仿。
(三)高校教育重智轻德
高校教育本该重视学生的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诚信道德的培养,片面性的教育并不利于大學生在思想品德层面的提升。同时,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化,仅仅停留在说教与灌输的层面,导致德育缺乏实效性。
(四)家庭教育缺失
家长是否诚信以及对诚信行为的看法对于孩子诚信品质的培养起着决定性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要么是家长过多看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对其“做人”的培养,要么是家长自身就难以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造成孩子在从小生长的环境里就导致价值观的偏离。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针对高校大学生当前诚信缺失的种种表现,必须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共同努力,以推动大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具体来看,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诚信教育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与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努力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刊物等现代媒体的宣传作用,让好人好事、诚信模范的先进事迹深入人心,同时积极监督社会不良的欺诈行为、违法行为,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将大学生的信用状况包含于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之中,作为对其个人认识评价的重要参考。这不仅会让高校大学生做到对社会诚信重要性的充分理解,更会让其在社会诚信养成与道德规范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发挥诚信教育主导作用
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做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拓展,并真正体现实效性。首先,要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将诚信教育提高到与文化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3]。从思想上的重视转变为行动的落实,并结合实际,丰富教学内容与方式,使得大学生通过教育能够真正实现对诚信理念的理解与认同。其次,要强化诚信教育力度,并寓于日常学习生活之中。高校教师要高度重视,可以通过思政理论与社会现象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课堂内容;高校要坚持诚信舆论导向,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并为之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在切实感触中获得进步。另外,还要坚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专题讲座、诚信论坛等形式,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增进认识,获得成长。
(三)加强大学生自身诚信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根本优化,最终要由个体内部环境优化的社会成员来形成。个体的内部环境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细胞,内部环境的优化首先是由人的自主性所决定的”[4]。所以说,大学生的诚信建设离不开其自身的内部优化。一方面,需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做到发现及时、调节到位。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在交往中塑造诚信品质。
参考文献:
[1]苏小鹄.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06.
[2]朱立华.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03):75-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