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油优质夏大豆新品种濉科15选育与栽培技术

2017-11-25刘守步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黄高油夏大豆

刘守步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朱顶农技站,安徽蚌埠 233000)

高油优质夏大豆新品种濉科15选育与栽培技术

刘守步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朱顶农技站,安徽蚌埠 233000)

濉科15 是濉溪县五铺农场以郑90007为母本、中黄1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0~2011年参加省区试,产量2600.6kg/hm2,比中黄13(CK)增产1.45%;2012年参加省生产试验,产量2890.2kg/hm2,比中黄13增产7.14%。籽粒蛋白质含量43.6%,粗脂肪21.1%,中抗SC3、SC7,是高油大豆,生长期是100天。通过省审(皖豆2013001),适合淮北地区夏季播种。

优质 夏大豆 新品种 选育与栽培技术

1 选育经过

1.1 育种目标

选育熟期适中、优质、高产、多抗、适应当地气候和栽培条件的新品种。

1.2 选育方法

以豫豆及其杂交后代为核心亲本,进行品种(系)间杂交,基因重组。系谱法选择,把生育期适中和每颗荚数以及分枝多的选择为目标,早代要选择优良的单株,高代通过目测评分和室内考种选择优良株系、品系,成熟时单独收获计产。

品种的产量和适应性要根据多年的种植与多个试验点、种植面积的大与小相结合,品种的抗病性、籽粒品质先期进行田间、室内感官评估,参试由相关的管理部门鉴定、测试。

1.3 亲本来源

母本:郑90007(郑84285×郑84240),国审豆2003030。属高产、高蛋白、中熟、抗病、有限结荚夏大豆[4]。

父本:中黄13(豫豆8号×中作90052-76)。属高产、中熟、抗病、亚限结荚品种。2001年通过国审,2001—2003年相继通过安徽、天津、北京、陕西和辽宁省审定。

1.4 选育过程

2000年配制杂交组合:郑90007×中黄13,2001—2002年进行竞争优势测定;2003—2006年(F3~F6)定向选择优势单株,2007—2008年(F7~F8)进行株系、品系鉴定,2008年稳定出圃,代号SK15-4-1。

2 产量表现

表1 濉科15历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

200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新品系联合鉴定(预试),平均产量2641.3kg/hm2,于中黄13对比增产6.04%,居C组12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2010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7点3点增产,平均产量2651.1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0.89%;2011年续试,8点6增2减,平均产量2550.2kg/hm2,于中黄13对比增产2.01%。省区试两年平均2600.6kg/hm2,于中黄13对比增产1.45%。2012年参加安徽省大豆生产试验,8点7点增产,平均产量2890.2kg/hm2,于中黄13对比增产7.14%。

3 籽粒品质

濉科15籽粒饱满,紫斑率1.8%,完好粒率高,外观品质好。

表2 濉科15品质性状

据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检验测试中心化验,濉科15安徽省区试样品(区试主持单位统一取样)2年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3.56%,粗脂肪含量21.11%,蛋白质、脂肪两项合计64.67%(表2)。即属高油优质大豆[粗脂肪含量高于GB/T14488.1-1993所规定的中高标准(>21.0%),蛋白质、脂肪合计>63.00%]。

4 特征特性

4.1 抗病性

表3 濉科15抗病性

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防虫网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濉科15SC-3病情指数为20%、34%,平均27.0%(中抗);SC-7病情指数12%、45%,平均28.5%(中抗)。孢囊指数71.0%、54.7%,平均62.9%,高感孢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表3)。

4.2 生育期

在安徽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濉科15生育期(出苗—成熟)100d,与中黄13持平。属中熟夏大豆。

4.3 生物学和农艺性状

濉科15植株直立,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3.9cm,结荚高度19.5cm,主茎14.0节,有效分枝1.9个,单株荚数31.9个,单株粒数58.8粒,单株粒重13.9g,百粒重24.0g。圆形叶片,绿色,灰毛;紫花,荚深褐色,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浅褐脐。落叶完全,不裂荚,茎杆坚韧,耐肥水,抗旱耐涝,抗倒抗病,利于机械化收割。

3点增产,平均产量2651.1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0.89%;2011年续试,8点6增2减,

5 栽培技术要点

濉科15经五河县在2015年和2016年的示范栽培,产量和各性状表现良好。现将栽培要点简述如下:

5.1 足墒宽行机播

濉科15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夏播种植。宜6月中旬足墒宽行机播,播量60~75kg/hm2。真叶展开后至第一片复叶展开前人工间苗、定苗,中产田块留苗1.5万株/667m2左右,高产田1.2万株/667m2左右。

5.2 平衡施肥

种肥同播底施15-15-15三元素复合肥225~375kg/hm2,初花期追施尿素75~120kg/hm2。盛花期至鼓粒期喷施美洲星或福邦螯合态液肥。

5.3 防治病虫,灭除杂草

种子包衣,选用“年年拌”(有效成分吡虫啉24.5%、苯醚甲环唑1.5%)药豆1:100倍,防治蚜虫、蛴螬、根腐病等。

苗期用10%联苯菊酯750 ml/hm2+10%吡虫啉150 g/hm2,对水600 kg/hm2防治豆秆蝇等害虫;中后期用1.8%阿维菌素300 ml/hm2+4.5%氯氰菊脂7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雾,防治豆荚螟等害虫。

播后苗前用50%乙草胺1200 ml/hm2,加豆草隆60 g/hm2,兑水750 kg/hm2均匀喷雾,或在大豆3~5片复叶期,用高效盖草能525 ml/hm2加虎威750 ml/hm2兑水300 kg/hm2喷雾。8月份集中拔除1次大草。

5.4 适时收获

人工收获应在落叶95%以上,籽粒具有本品种色泽,手摇豆稞有响铃声,露水未干前进行;机械收割应在叶片全部脱落、籽粒归圆时,露水干后进行。

S565.1

A

1003-1650(2017)04-0150-01

猜你喜欢

中黄高油夏大豆
高油抗冻花生新品种阜花3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菏泽市夏大豆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镇江地区中黄1号、中黄2号适应性对比试验
优质夏大豆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思考研究
6种不同大豆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6 种不同大豆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高油大豆高产高效栽培要点
黄茶“中黄2号”的亚细胞结构透射电镜观察
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大籽高油品种湘花2008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