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
2017-11-25郑小梅
郑小梅
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
郑小梅
风险社会理论认为,人类已经进入高风险时代,大学生群体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其道德人格出现了异化,例如道德认知的弱化、道德情感的利己化、道德意志的非自主化、道德行为的双重化。因此本文提出从“三个注重”,即注重大学生风险意识及道德认知教育,注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以及注重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环境熏陶,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
风险社会 大学生 道德人格
风险社会理论认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模式在“现代性”的洗礼中已经被充分现代化了。现代化给予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性自身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模式。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风险社会”。在“风险常态”这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境遇里,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从风险社会视角研究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成为当前的一个时代问题。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涵界定
最初提出“道德人格”一词,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他认为,所谓道德人格,主要是从思想层面出发,对个人的品行做出的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人格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道德人格是社会个体的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的习性和后天的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主要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构成,表现为意志的自主性、主体的完整性、价值的稳定性和行为的统一性。大学生道德人格是指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下,通过道德实践而形成的最起码做人的价值、品格、情感、行为等的综合体,是当代大学生优良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善良的外在道德行为的统一体。
二、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
当前,传统的现代社会正在向风险社会转型,人类进入一个高风险时代。在这个越来越不受控制的世界里,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人格出现异化趋势。
(一)风险的普遍性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弱化
道德认知是社会个体对社会道德现象、关系、规范、原则的认识。风险社会急速涌现的危机与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丧失了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无处不在的风险,导致犬儒主义、相对主义滋生,大学生陷入“宿命论”的循环怪圈,认为一切的美好向往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对未来社会产生失望、悲观的情绪,对自身的发展感到迷茫、孤独和失落。也产生迷茫情绪。在日趋复杂的风险社会里,风险的普遍化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道德认知,导致他们大部分无法理性认知风险,不能正确判断风险带来的影响,因此对很多不道德的现象或者行为照单全收。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风险的普遍化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
(二)风险的全球性导致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利己化
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方面对社会存在的一种主观态度。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众多风险联袂冲击,相互影响,再加上风险“飞去来器”的扩散效应,往往使一个小问题或者一个区域性的风险扩大为全球性风险。在地球越变越小,风险越演越烈的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情感容易发生变异,其精神世界容易出现空壳化和无序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价值真空、社会认同感降低、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泛滥等。部分大学生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缺乏价值引导和信仰追求,对社会的认同感降低。有些大学生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用诡辩论为自己不道德行为找借口,实用化、功利化倾向严重,物欲宣泄,金钱膜拜,崇尚享乐主义,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缺乏责任意识,无法肩负时代使命。
(三)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道德意志的非自主化
道德意志主要是指道德人格的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状态以及自主选择的能力。通过道德意志可以将道德认知以及道德义务转化为道德情感。然而风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不在于正在发生,而在于它随时可能发生,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大学生的道德意志非自主化。有些大学生面临风险,望而却步,缺乏进取性和创新性,容易随波逐流,丧失个性;有些大学生生存性焦虑和不安全感加剧,在现实中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鸵鸟心理”,害怕再次面临失败,丧失信心和斗志,从而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依赖性。比如,对老师监督的依赖、对同学的依赖、对道德奖罚的依赖,这些消极的从众行为影响了道德意志的独立,没有形成道德自觉,必然会影响道德行为的实施。
(四)风险的复杂性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双重化
一般来讲,所谓的道德行为主要是指无论是出于有意识的举动还是无意识的举动,都被称作为道德行为。然而真正的道德行为是指自觉的、有意识的可以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体现出来的行为。从根本上讲,风险社会是“人为风险”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更加多变和广泛,使得很多大学生难以把握和应付。一方面,雄心壮志容易被现实击碎,并迅速被大众所化,表现出与应有的社会使命不相符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对人对己双重标准,以自我为中心,宽以待已,严以待人,人前人后两面。这种道德行为的双重性,是大学生知行不一的表现,也是道德意志非自主化的影响。
三、风险社会视域下“三注重”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
大学生由于价值观不够成熟,又缺乏对复杂环境中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容易在风险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各类风险影响,从而导致道德人格出现很多问题。因此,风险社会视域下,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上,要做到三个注重。
(一)注重大学生风险意识和道德认知教育
风险意识内含着人类一种积极的风险应对态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主体的自我反思意识。当前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还比较匮乏,已然不能适应当今风险社会背景,因此,风险意识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开设风险教育课程,同时,通过风险主题社会实践,开展风险意识教育,培养风险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的看待风险,提升风险抵御能力。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注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
在高风险社会中,个体的行为越来越具有群体化倾向,每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都有可能会引起大范围内的风险。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创新教育思维,创新教育平台,注重发挥大学生道德人格的主体作用,发挥大学生对道德目标和道德要求的自觉认同,对道德行为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对道德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其个性发展,鼓励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具体方法的创新,鼓励大胆创新和有担当的冒险精神。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学会保留美好的东西,发现并克服自身的不良之处以此来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高度自觉性。
(三)注重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环境熏陶
风险文化呈现出的是一个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很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这种环境会严重影响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因此,要从三个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一是加强正能量的宣传,通过榜样法,利用新旧媒体,树立先进典型,做好正面引导,促使大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二是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物质环境,发挥环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三是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做好网络舆论监控,抵制腐朽文化侵蚀,让网络渗入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同时,不让其受到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和腐蚀。
风险社会纷繁复杂,大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培育任重道远,高校在注重大学生风险意识及道德认知教育,注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以及注重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环境熏陶之外,还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格独立,培养大学生对各种道德现象的正确判断力,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
(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
本文系成都医学院校基金项目(CYSZ15)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结题成果。
郑小梅(1986-),四川绵阳人,成都医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