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角色定位差异探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途径
——基于学生、家长对辅导员定位的研究
2017-11-25鲍旦颖
鲍旦颖
从角色定位差异探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途径
——基于学生、家长对辅导员定位的研究
鲍旦颖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力量,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然而由于现实工作事务因素影响,目前学生及家长对于辅导员的定位与官方文件定位有所偏差,不同群体对辅导员职业定位的差异可以折射出辅导员群体发展现状及遇到的问题,辅导员队伍如果想要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则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辅导员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角色定位差异
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兼具管理者及教师双重身份,既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师群体。然而由于现实工作事务因素影响,很多学生家长对于辅导员的定位不尽相同,甚至于辅导员对于自身定位并不明晰,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认可度低,职业生涯甚是迷茫。不同群体对辅导员职业定位的差异可以折射出辅导员群体发展现状及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基于官方文件、学生及家长对于辅导员角色定位差异,分析其差异产生原因,同时就其所反应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一、辅导员角色定位差异
(一)官方文件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自20世纪50年代,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了“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证学习任务完成……拟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①清华大学选拔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政治辅导员,率先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随着清华大学的成功尝试,政治辅导员形式逐渐得到各方认可及效仿。1961年9月15日,中央颁发《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正式提出要在高校设立专职政治辅导员。同年,国家教委又制定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正式形成。此时辅导员主要工作为开展思政教育,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多为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工作形式为主。随着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扩招,各类学生管理机制的引进,高校学生工作出现大量需要人员管理的学生事务,辅导员除了担任思想政治工作之外,工作任务也迅速增加。为进一步规范辅导员工作,明确辅导员定位,2004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共中央第16号文件),教育部2005年又颁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24号令),规定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角色定位并不清晰,甚至出现错位与角色冲突的情况,工作内容也不仅仅只包括教育部24号令所总结的八大方面,从而导致了很多辅导员对于自身工作的怀疑与迷茫。
(二)学生及家长辅导员角色定位
笔者作为辅导员群体的一员也一直在思考辅导员的定位究竟如何。所以借助假期机会对我所带班级的96位本科生做了一个线上问答式调研,想了解一下学生及社会对于辅导员的定位如何,对辅导员有和期待。接受问答式调研的96位学生较为均匀地分布于大一、大二和大三,我让他们回答两个问题,1、你对于辅导员的定位,你认为辅导员主要做什么的?2、问问你的家长,对于辅导员岗位的认识及定位如何,他们觉得辅导员主要做什么的?学生们以邮件或者纸质稿形式纷纷给了我回复。
首先,学生方面,大一的学生普遍不太清楚辅导员具体是做什么的,就是类似于办理各种手续,然后进行班级管理,同时解答多方面问题。大二的学生在大学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些回答技巧的套路,大多会先引用中央第16号文件及教育部第24号令中对辅导员工作的定位及要求,同时附加自己的理解,主要偏向于解决非学业类问题的教师,能提供多方面信息。大三的学生反而对于辅导员定位相对最为靠近辅导员本职工作,同时他们也对辅导员工作提出新要求,希望能给予一些求职、考验、出国留学申请方面的信息。
其次,家长方面,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家长基本不太清楚辅导员是做什么的,统一默认为是高校的老师,而且具体工作职能就是班主任职能,具体和高中班主任没什么区别。还有家长直接表示:只听孩子说有困难找辅导员,所以辅导员大概什么都做吧。综合而言,家长对于辅导员的期待很多提出成立家长专用微信群及qq群,方便沟通联系。这些一方面说明一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思维还是停留在高中时期培养模式,还没有树立孩子已经成年,应该更多培养他们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说明,其实社会对于辅导员岗位究竟是做什么的了解甚少。
综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其实他们对于辅导员的定位基本符合辅导员队伍目前工作状况,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确实从事着所有与学生相关的各项事物,但是也同时反映一个问题,我所带的96个学生没有一个提到辅导员应该是给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没有一个学生提到辅导员工作应该包括给他们上如形势与政策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课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辅导员最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一件本职工作,然而我们所做的并没有学生真切感受到。
二、辅导员角色定位差异的原因分析
笔者结合学生及家长对于辅导员定位,较之文件所规定辅导员之角色定位的差异,大概能反映如下问题:
(1)尴尬的教师身份。辅导员常常忙于日常行政工作,导致学生甚至辅导员自己都忘了我们的另一重身份:思想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的产生本身就是源于专业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时,其面临专业发展压力,无力承受越来越多的学生管理事务。专业教师既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有充足时间做研究,形成科研成果,为日后的职称评定积累材料,科研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事务管理程序越发复杂,涉及范围及工作内容越来越多,专业教师逐渐无暇应对越来越多的事务,从而产生了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是后来对于专职辅导员又定义为既是管理者又是教师,这之间本身是和辅导员产生的原因存在悖论的。本是因为教师分身乏术产生的岗位,现在又需要专职辅导员既能承担事务,又能成为思政教师,很难保证我们在繁杂事务之余也能好好做好教师身份,所以学生对我们的定位缺乏教师身份认知也是情理之中。
(2)冲突的多种角色。辅导员繁杂的工作内容导致学生及家长分不清辅导员的本职工作究竟是什么。就目前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而言,辅导员扮演着多重角色,从学生入学、在校学习生活及就业,到处都有辅导员的影响痕迹。在进行思政教育,给学生开展思修、团课、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时,我们是教师身份,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水平及教学基本功;当我们给学生解决日常问题,从事日常事务管理时,我们是管理者身份,需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当学生出现心理偏差之时,我们是心理咨询师,需要充足的心理学知识及咨询技巧;当校园出现突发状况及舆情危机时,我们是校园和谐建设者和维稳者,需要良好的公关及危机干预能力;当学生面临就业困难时,我们是职业规划师,需要有审视市场开展就业指导的能力;我们既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获得学生的信赖,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神秘感及教师的威严。这些角色甚至都不能涵盖辅导员实际工作的全部内容。同时我们的辅导员多数还是学院的党委委员、党务秘书、纪委委员,同时还承担着校友、工会、学院党建、团建、对外宣传等多项工作,而在具体事务中所有与学生相关的证明,包括在校证明、办理暂住证、助学贷款、医疗保险等等,都需要辅导员的签字盖章审核。这难免会导致辅导员应接不暇、苦于应付,各种角色冲突使得辅导员自己有时也会分不清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哪些,也导致了学生及家长不清楚辅导员究竟是做什么的。
尴尬的教师、冲突的角色定位及繁杂的工作事务,导致了学生和家长对于辅导员定位的偏差,同时也折射出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途径是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三、解决辅导员角色定位偏差的途径:专业化发展
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其实已经提出很多年了,对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前人也做了很多研究,究竟如何真正实现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明确目标,让每位辅导员有发展方向
就工作职责而言,辅导员扮演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生活学习的服务者和管理者、心理健康的疏导者、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指导者,以及校园和谐的助推者等多重角色,但是结合目前工作重点及自己感兴趣方面,我们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作为研究方向。比如我对大学生心理辅导感兴趣,我可以多学习心理学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学研究,努力成为大学生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如果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感兴趣,我可以多学习职业规划及创业方面的知识,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创新创业方面的研究工作。再如我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兴趣,我可以在思政研究领域多花,心思提升理论水平,争取做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专家。只要我们有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点,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及自己工作中所接触的学生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开展具体领域的研究,并争做这个领域的专家,用日常工作推动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这对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理论水平的提高及日后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二)搭建平台,提供交流分享机会
辅导员很多是工作在二级学院,平日工作忙,工作地点分散,常常各自为政,很少有真正坐下来共同研讨、交流的机会。目前有的大学开始建设一些辅导员论坛,以供辅导员交流学习。浙江财经大学今年1月便成立了辅导员之家,并开展了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沙龙,组织有利于科研能力提升的培训,举办推进辅导员身心健康发展的文体活动,同时也给了辅导员交流分享的机会,这样我们才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也有利于借助平台维护队伍稳定性,提高凝聚力,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三)加强培训,提高思政理论水平
大学里的专职思政教师本身便是思政专业出生,同时会经常参加全国性研讨会,召开学科讨论会,同时有大量时间能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而辅导员虽为高校思政教师,本身思想教育专业出生的不多,专业分布五花八门,本身理论知识基础有所欠缺,同时日常工作过于繁忙,没有参加学科研讨会的机会,所以往往思政理论知识匮乏。为了增强我们教师身份的认同感,同时也提升辅导员思政工作水平,我们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我们的理论水平建设,这样才能使得我们思政工作能更加深入人心,也使得我们的工作定位能回归思政教育本身。
虽然辅导员日常工作可能更多是带过多少届学生,做了多少场大型活动,领过多少支社会实践队伍,还有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这些不像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随着时间的推进,学术成果不断累积,工作成效很难很明显地体现出来,这反映了辅导员工作地位的尴尬。辅导员实际的工作也导致了学生及家长对于辅导员角色定位与官方文件定位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定位差异中看到辅导员队伍的不足,我们需要更好地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交流学习,提升理论水平,推进职业专业化,从而使得我们在家长和学生的心中定位更加明确,也增强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感及自豪感。
注释:
①永葆生机的“双肩挑”[J].中国教育报,2003(11):6.
[1]慕海军,王晓鹏,李世龙.中美高校辅导员职能比较与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2]杨建义.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与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3]刘春远.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9).
[4]王成军.“双重身份”与“多重角色”: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扬州大学学报,2015(2):28.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