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品牌形象塑造的隐性传播研究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品牌形象隐性微信

白 晶

微信品牌形象塑造的隐性传播研究

白 晶

隐性营销传播在互联网时代得到广泛普及,特别是当下的微传播背景下,更是大放异彩。隐性传播理论认为消费者口碑是最有效的推广方式。 利用微信传播对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的影响,更有效地传播品牌信息,必须变身品牌塑造的表现形式。品牌传播手段发生着改变,品牌形象的设计创作方法的创新性也越来越多的引发思考。品牌将通过微信推广送达给上亿的微信用户,通过接受,分享,引发热议,从而打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使其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微信品牌 品牌形象 隐性传播

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4G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已经切实的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和彼此沟通的方式:将传播信息进行最精炼的剪辑,只保留最有吸引力的一句话、一张图片或一段音频、视频,方便接收,也方便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这种传播的互动性,使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两种角色相互转换,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多方的交流机会。用户还可以搜索词条,方便地查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一、微信生活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正如这款App所打造的那样,几乎每天都和我们息息相关,每天早上起床开始到睡觉前拿起手机发个朋友圈,或是微信聊聊天似乎是在平常不过的事了,人们越发的离不开它。

以2016年第二季度的大数据统计:微信覆盖率占中国 94% 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达到 8.06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 800 万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 亿左右。

(一)快捷安全支付,全新的用户体验

从2013年微信支付正式上线到2014年滴滴打车接入微信支付,尽开通3天滴滴打车就突破10万单。这不仅是滴滴快速打开市场的好时机,也是微信的用户信赖度的很好的证明。2015年开创春晚红包,10.1亿次收发创新了春节全民红包互动的新高潮。 2016年微信支付接入线下门店超30万家。不仅如此,微信支付深入到菜市场,不用带一分钱就可以完成的购物支付体验。“无现金日”是2015年由微信支付发起的全球首个移动支付日,定于每年8月8日举办。活动号召人们使用移动支付等低碳、便捷支付方式,并倡导时尚、智慧的生活。

二、借助微信平台,推广品牌形象

(一)打造“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品牌”

微信公众号的推出,为企业和个人又一次打造和提升品牌提供了可能。在这里可以将品牌推广给上亿的微信用户,都可以快速提高品牌知名度,打造更具魅力的品牌形象。即便是个人,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打造自己的品牌。个性化的品牌时代已经到来,市场小众化。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了解和订阅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微信公众号还可以通过分享链接和发表评论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是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品牌和发布的内容。还可以利用公众账号平台进行媒体活动,完成一些活动任务,分享微名片等进行品牌推广,形成互动式的分享与推广,吸引更多的品牌拥护者。

(二)朋友圈里的隐性传播

隐性传播主要是依靠朋友圈里分享的信息来推广品牌,是朋友圈中的好友分享链接,点赞和评论等方式进行的推广活动。理论意义上是一种消费者口碑式的产品推广方式,从而达到品牌塑造的推广与提升。实际上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推广形式,借助一种口口相传的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它才大放异彩。与传统推广模式相比,隐性传播不是以往的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一样是向所有消费者都进攻性地、单一式推广宣传,消费者只能被动式的接受信息。二是透过朋友圈分享的模式,使品牌信息进入消费者的心里。隐性传播是找到合适的人,像谈一场恋爱一样的打动消费者,是一种高粘性的互动式的推广传播。

微信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微信的使用大大地减少了打电话交流的频率,信息可以随时提取和回复,这是微信改变人们交流习惯的最好见证。用户多,覆盖面广;有超强的粘性,每人每天用手机用微认的次数可想而知的;朋友圈好友之间都有很强的关联性的,可信度也高;再者就是易于传播了,有很方便的转发和分享功能。

(三)建立微信群,发布即时消息

建立专属的微信群,多以朋友推荐为主,拥有固定的粉丝团,在这里拥有共同的话题,可以分享,可以讨论,有利于微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增强用户的信任度。微店是分享朋友圈进行品牌推广的平台。

三、结语

微信传播的品牌形象设计是将声音、图片、文字、动画有效结合的综合性设计,与受众用户相互交流。究其根本, 更是要依赖于品牌形象设计的内容和支持, 以及对受众用户的心理、视觉与认知习惯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探索。增强品牌形象的认知与信任,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视觉传达设计师为迎接新的挑战,需要把握多种传播媒体和多种传播方法、传播技能。不单纯只是设计一款logo,配上文字的平面设计了。更多的是交互式的体验感受所带来的不同的多元化的表达形式。

[1]陈刚等著.创意传播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舒永平等著.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设计学院)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微传播中品牌形象设计与推广研究》(批准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B058号);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高教科研课题《实践教学运行模式下微品牌设计与推广研究(编号:JGJX2015D334)。

猜你喜欢

品牌形象隐性微信
Kalayouhaa品牌形象设计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品牌形象及其构成维度综述
微信
论图书馆品牌形象建设
微信
微信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