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中的“猿”意象
2017-11-25◎何瑶
◎何 瑶
论杜甫诗中的“猿”意象
◎何 瑶
“猿”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常常作为动物意象在文学作品里出现。杜甫有近四十首诗歌涉及到“猿”,在了解唐代之前“猿”意象内涵流变后,将杜诗中的“猿”意象大致分为四个方面:猿啼别离愁苦;猿猴轻灵特性;猿之闲适悠然;猿之穷愁失意。并溯源到“三峡猿声”来探讨杜诗对“猿”意蕴的继承与发展。
一、先秦至唐“猿”意象内涵流变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动物意象实际上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写照,它取决于也反映着人的自身发展,从不同的层面折射着人对于周围世界探索的深度,折射着人对人之为人的评价和态度,而文学作品中的“猿猴”意象因为与人的相似性而有了无可取代的地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已有“猿”这类意象进入文学作品,如《小雅·角弓》云:“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与《诗经》同样重要的《楚辞》中也涉及到了“猿猴”如《楚辞·哀时命》:“置猿猱于棂槛兮,夫何以责其巧。”《楚辞·九歌》:“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可见,屈原时代的人们已经对猿猴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认识,并将丰富的情感赋予这类灵长动物,使之具有独特的抒情内涵而不加以复杂化,此时猿猴意象内涵有: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自然环境;失志不遇的忧郁心情;高洁超然的独清情怀;世无知音的凄然彷徨。再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猿”入诗词的作品,司马相如《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汉书·艺文志》载有“沐猴舞”,甚至有专门写猿的作品,例如阮籍的《猕猴赋》。汉代时期,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对猿猴的认识已与楚辞作品中有差别,可概括为:猿猴形象分流,美猿鄙猴现象出现;猿猴意象被赋予较多的人文内涵,如以猴比喻奸佞小人,以其鸣叫比喻馋人弄嘴。由于前代的积累与发展,到唐代“猿”作为一种意象已经很常见,柳宗元《憎王孙文》、吴筠《玄猿赋》较为有名,在《玄猿赋》中较全面地体现了古人对于猿的伦理体认,即猿有“君子之性”,具体表现为:性高洁,啸清幽,重人伦。杜甫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他的诗歌中有不少的诗篇涉及到“猿”意象,可作为文人对猿的认识和心态的典型范例,对唐诗中的“猿”意象进行挖掘分析,来发现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深层因素。
二、杜甫诗歌中的猿之文学意蕴
翻开杜甫的诗集,我们会发现一系列的动物意象。如我们所熟知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或以要描写的动物为题名,或将动物意象融入到诗歌中,对飞鸟走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而除了杜甫青睐的“马”、“鹰”这类气势宏大的意象,和他更善于描摹的“燕子”“杜鹃”等更能打动读者的意象外,还有一种与他自身有着紧密联系而常为人们所忽略的意象,那就是“猿”。 杜甫长期漂泊西南,在羁旅途中常常有猿猴出没,而这生灵又与人类有众多相似之处,它的声音动作常常给诗人灵感,引起心中的共鸣。
(一)猿啼别离愁苦
杜诗中描写猿声音特点的主要有“猿啸”、“猿啼”、“猿鸣”,前人已对猿的声音有过细致刻画,如庾信曾有“冷猿披雪啸”,以及郦道元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都营造出了凄清悲凉的气氛,它们或啸,或叹,或鸣,或啼,声音始终那样令人闻之悲伤。
猿的叫声很凄凉,身处的地方很荒僻,所以只要有猿的地方,总会给人带来伤感的情绪。“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九成宫》)。这首诗记录着杜甫流亡时经过白沙渡时的情景。马思念故乡,一直向北嘶,而杜甫又何尝不思念家乡呢?如今身处在猿出没的地方,面对眼前的情景和远处的故乡,诗人心中泛起凄凉之感。“哀猿啼一声,客泪迸林籔”九成宫本是隋朝的仁寿宫,唐代用来避暑,应该是气势非凡的宫殿。而这宫殿却处在一个只要猿啼一声,客子便不能自已定当落泪的荒凉之地。联系杜甫的“向使国不亡,焉为巨唐有。”便使诗人的写作意图流露出来。虽然九成宫现在属于唐王朝,但谁又知道盛世的陨落在何时呢。杜甫借猿声为他的诗歌创造出荒凉的意境,而这不仅是杜甫身处的荒僻,更是他心里的荒僻。
(二)猿猴轻灵特性
诗人不仅从猿的声音获得灵感,也从它的动作获得启示。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将猿当做对比物,却也从侧面突出猿的身手敏捷,猿擅援也。杜甫《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泊于方田》中写道“孤舟增郁郁,僻路殊悄悄。侧惊猿猱捷,仰羡鹳鹤矫”。“猿捷长难见,鸥轻故不还”(《闷》)都写出了猿动作的速度之快,猿类善于攀援,能在人类不易到达的地方居住,在险恶环境中生活。面对这样的情景,更容易激起诗人内心情感。
(三)猿之闲适悠然
“水色含群动,朝光切太虚。年侵频怅望,兴远一萧疏。猿挂时相学,鸥行炯自如。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瀼西寒望》),在这首诗中的猿虽然也在攀援,但它与鸥构成一种呼应,一个在水里,一个在树上,呈现出一种对称美与距离美。此时的猿传达出诗人飘然物外的心态和悠然自得,我们似乎看到杜甫那悠闲、旷达的一面,带有禅宗情怀。“石根青枫林,猿鸟聚俦侣。月明游子静,畏虎不得语”(《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也表现出这一点,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猿在自然界中悠闲地生活着,而这是它们本真的原始状态,也是文人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四)猿之穷愁失意
通读杜诗,总能感受到杜甫内心的凄凉,杂糅着各种悲伤情感,或感流离失所之悲,或伤老大无成,诗人常常流落寓居于猿出没的僻静之地,闻猿见猿便自然增添了几分悲伤的情绪。“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这是杜甫寓居夔州登高时所写。他独身漂泊异地,又逢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便流露出来。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猿啼,杜甫也不免泪沾裳了。“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细雨、荷锄勾勒出一幅农家乐图,江猿却吟出了杜甫心中的凄苦之感,并联系“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可知杜甫有了新建草堂由喜而哀的缘由。辗转半生事业无成,最后寓居在这小小草堂,难免有内心的凄苦。“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有叹》),叹的是壮志未酬身已老,国家战火未息,天下苍生未定。此句便是借穷猿为雨雪所困,寄托自己渴望战争停歇的愿望。
以上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杜诗中“猿”意象的文学意蕴,表明猿意象对反映诗人的主观与客观情感上的推进作用。在大部分诗作中杜甫都是以猿啼来抒发感情,在《猿》这首诗写道:“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艰难人不见,隐见尔如知。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前林腾每及,父子莫相离。”全诗未着一字“猿”,却借猿智能远患,以见涉世之难。乱世之中,往往父子不相保。这一意蕴更为深刻自然。
三、杜诗“猿”意象深层心理因素探析
通过对杜诗诗歌中用猿这一意象的分类归纳,我们可以探究杜甫频繁使用“猿”声的深层意蕴,那就是借猿写自我,以猿声传达自己的内心。而猿声又要追溯到“三峡猿声”这一传统意象,可见杜诗对“三峡猿声”的借鉴与发展。
(一)“猿”声似“我”声
杜甫诗歌常常表达自己的生命悲情意识,猿声的哀婉沉郁正是这一象征。如那首有名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独登高台,想到自己半生飘零,晚年多病,心中愁苦正好与猿声相互生发,猿用声音让诗人与之共鸣,并让读到此诗的人仿佛置身于猿啼之中,感受那份凄婉。就像他笔下的“衡岳啼猿里,巴州鸟道边。故人俱不利,谪宦两悠然”(《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以及“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耳聋》)等,都是以“猿声”衬托自我内心声音的佳句。
(二)“三峡猿声”意蕴的扩大化
在唐代以前,猿声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频率已经很高了,“猿啼”是“猿”意象最基本的内涵。因此杜甫的创作难免受到前代的影响,但前代的猿声对唐代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它并不是一种固定模式,只是起到一定的示范借鉴作用。三峡作为黄金水道,来往的过客很多,但在经过险路时内心难免惶恐,思念家乡亲人、羁旅漂泊的劳苦,再加之三峡地区多猿啸,因此。汉代以来由普通意象转变为文学意象的“三峡猿声”就更容易触动诗人心中脆弱的那根心弦了。如果说羁旅漂泊是三峡猿声的最基本的心里蕴含,那么杜甫便为“三峡猿声”赋予了穷愁的新意。“流离木杪猿,翩跹山颠鹤。用知苦聚散,哀乐日已作。即事会赋诗,人生忽如昨。古来遭丧乱,贤圣尽萧索,”(《西阁曝日》),他看到的猿流离失所,就仿佛人生飘忽不定,居无定所。“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后苦寒行二首》),他听到的是失去家园的穷猿。“寒日经檐短,穷猿失木悲”(《寄杜位》),猿成为杜甫的自我写照。
通过对杜诗“猿”意象的探析,可以发现不同语境下的猿具有不同的含义,诗人能够发现并运用这一意象来丰富自己的内容与情感,并在自觉或者不自觉中把自身经历加工到作品中,使得意象反映意境,意境再突出心境,具有较高的审美意蕴。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26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