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发展经济观的基本立足点

2017-11-25樵夫

中华魂 2017年2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文/樵夫

毛泽东发展经济观的基本立足点

文/樵夫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立论的基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但指明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要致力于增加社会生产的总量。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有过失误,但从总体上说,他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他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不是手工,而是机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有胜利。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①这就阐明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一个根本性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领导下,以三年时间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随后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毛泽东发展经济的思想中,争取较高的发展速度、重视科学技术和自力更生为主,可以说是它的三个基本立足点。认真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他特别强调,城市中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②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全国政权建立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最早表述。随后,在筹备建立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又明确提出:“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③这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在国家取得独立和统一后,“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是我们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但是,旧中国留给我们的东西少得可怜,是一个连一辆像样的自行车都不会造的极端落后状况,如何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状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对毛泽东、共产党来说,是一种历史责任。在当时国内和国际的环境中,这种历史责任就会转化成为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因而,要求超越式的高速发展,在一个较短的时间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面貌,就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事实表明,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是毛泽东十分关注并认真思考和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1956年1月,当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提到党的面前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④随后,他提出了“十五年赶上或超过英国”的发展战略。他领导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核心内容也仍然是速度问题,强调和关键是一个“快”字。他在这时提出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的任务,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找到一条比苏联、东欧国家搞得更快更好的路子。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上才能够获得巩固和发展,只有比资本主义更快的速度发展才能体现这一新制度的优越性,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速度问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根本性问题。他设想通过十个到十五个五年计划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设想通过几十年或一百年的奋斗达到或超过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他曾形象而生动地说,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那就会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他还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强调指出:“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⑤毛泽东关于加快建设速度的思想,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要求迅速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共同愿望。

不仅如此。实现高速发展,也就是说,以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实现的客观可能性。

其一,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来看,作为后进的国家的发展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走向。一种是跟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亦步亦趋,或是满足于长期为其提供初级产品,成为其国际市场中的一颗棋子;或是长期停留于接受发达国家的淘汰技术,使自己失去自主发展和创新的能力。很明显,这是一种依附型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坑害了许多二战后新独立的和落后的国家。另一种是自主型、内生型的发展战略,既善于学习和利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通过高速发展走出一条强国之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然选择第二种发展战略;而且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有能力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对此,毛泽东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难道这是做不到的吗?是吹牛皮、放大炮吗?不,是做得到的。既不是吹牛皮,也不是放大炮。”⑥

其二,也具备了实现高速发展的能力和基础。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新国家的热情。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度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⑦这个预见,为历史事实所证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仅以三年的时间就做到了主要工农业产品达到国民党时期最高的1936年水平,正如陈云所说:“三年恢复,赶上蒋介石二十二年。”⑧创造了二战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奇迹。特别是“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长128.3%,平均每年递增18%,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这时经济建设的成就,也为加快速度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这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对我有利,可以利用“目前国际休战时间”,即国际和平时期,加快建设。因为:“帝国主义眼前还不敢发动战争,我们要趁着这个机会,加快社会主义改造,加快我国的发展。”⑨

由上可见,高速发展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是不能否定的,但是,速度问题如同其他问题一样,都有一个符合客观规律性的“度”,不能是盲目的或主观臆断的。这种客观规律性,包括对国情国力的正确理解和判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内在比例,效率与效益的统一,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与尊重客观规律,等等。毛泽东提出发展速度的一些具体设想,有的是符合实际或比较接近实际,同时也有急于求成的成分。在他领导的历史时期,在我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许多重要领域包括基础工业和以核技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发展的速度是很高的。但也应当承认,在速度的问题上,我们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有过“大跃进”那样的急于求成的严重失误,使经济发展严重受挫。这确是反映了探索过程的一个特点,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我们也应当看到,正是这种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积累,对如何保证快速而健康的发展问题,也促使我们作过有益的探讨,提出过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观点。如陈云就提出过建设规模要与国家的财力和物力相适应的论点,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已成为全党的共识。“一五”计划期间积累率平均为24.2%,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为37%,在这种水平下,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10.9%,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42.8%。而三年“大跃进”的积累率平均为39.3%,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50%以上,结果造成经济严重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它深刻说明,基本建设只有量力而行,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稳妥而快速地向前发展。“量力而行”反映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上,根据当时我国的国力,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以25%左右为宜。这就是陈云一再强调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毛泽东强调的“又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经济建设思想。所以,既要争取高速发展,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我们要努力找出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毛泽东关于高速发展思想的本质,就是要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超越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由此可见,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是毛泽东发展经济的又一个重要立足点。

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指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对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决定性作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指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⑩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关心科学技术事业。1949年10月31日,新中国诞生刚一个月,毛泽东便亲自将中国科学院的印信颁给郭沫若院长。第二天,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这一举措在全国和海外华裔科技人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新中国的感召下,许多滞留国外的科学家纷纷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从这时起,党和毛泽东就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对经济、国防和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把科学研究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建设。毛泽东强调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从这里可以看到,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是基于近代中国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是中华民族经历刻骨铭心的痛苦而得出的历史结论。他从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的近代中国屈辱史中,深刻指出中国之所以长期被资本-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积弱积贫,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在第一个原因获得解决之后,也就是说通过人民革命的胜利获得国家政权之后,“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这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威胁,也是必须加以解决的艰巨任务。所以,他把科学技术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伟大革命力量。在他看来,中国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但他认为,“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这种辩证思维,把坏事变成好事,化为改变落后状态的动力。当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提上日程后,毛泽东在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道路时,进一步强调要开展技术革命,革技术落后的命,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1958年,他明确提出要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去,强调一定要鼓把劲,一定要学习并完成这个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技术革命。1960年他在关于“鞍钢宪法”的批示中,特别提出要有领导地、一环接一环、一浪接一浪地实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城乡技术革命运动。1963年12月,他在听取聂荣臻关于科学技术十年规划汇报时,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在五六十年代,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下,形成了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

毛泽东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是围绕着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主题而展开的。他运用自然科学,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在1955年3月全国党的代表会议上就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他指出:“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

195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央召开的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毛泽东十分注重应用科学和抓技术革命来改变社会经济面貌。科学和技术革命是毛泽东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在1953年修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时就提出: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把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具农具去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1955年,他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 在这里,表达了毛泽东关于农业改造的重要思想,他既从中国的条件出发,强调“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又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随后又在这基础上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并把它作为国家发展目标的“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毛泽东还十分重视发展尖端科学技术,促进国防现代化。新中国的成立,使有国无防、受人欺凌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面对着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军事上包围的严峻局面,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力量,发展尖端科学技术,实现国防现代化,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民族独立的大问题。1954年10月,毛泽东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说:“我们现在工业、农业、文化、军事还都不行,帝国主义估量你只有那么一点东西,就来欺负我们。他们说 ‘你有几颗原子弹?’但他们对我们的估计有一条是失算的,就是中国现在的潜在力量将来发挥出来是惊人的。” 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正式作出发展原子能工业的决策。他说: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他强调我国的原子能工业“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我们自己干,一定能干好。”随后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工作。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著名讲演中,从发展尖端武器的角度论述了国防与经济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中国必须掌握尖端国防科学技术和先进武器。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悉心领导下,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0年11月5日,我国使用新的推进剂,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导弹。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毛泽东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在这同时,毛泽东还关心人造地球卫星的研究和试制工作。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5年后返回式卫星也成功发射,新中国成为世界上一个航天大国。此外,毛泽东在制造核潜艇的外援遭到拒绝后毅然决定:“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结果只用8年时间我国就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潜艇。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尖端技术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和国际地位。邓小平在新时期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毛泽东指出:“科学研究有实用的,还有理论的。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有专人搞,不搞理论是不行的。要培养一批懂得理论的人才,也可以从工人农民中间来培养。我们这些人要懂得些自然科学理论,如医学方面、生物学方面。”他还举例说,“死光(即激光),要组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没有成绩不要紧。”

这里需要强调,毛泽东是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大家知道,西方一些人所散布的“中国贫油论”,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消极影响作用。1953年毛泽东专门邀请李四光到家里做客,征求他对我国石油前景的看法。李四光依据自己的大地构造理论和油气形成移聚条件的理论,反驳了“中国贫油论”、“中国东北贫油论”的错误观点,认为中国油气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问题是要打破偏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抓紧做好全国范围的地质勘查工作。毛泽东非常赞赏李四光的观点,重新部署石油战线的工作。通过地质勘察,证实了东北松辽平原地下蕴藏着大量石油,建成了大型的大庆油田。在这过程中,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中国地质学家在成油理论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又有力地指导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正是在李四光地质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这充分说明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对实践指导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只要有正确的引导,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是有能力创造人间奇迹的。新中国航空工业从1951年起步,1956年就自主制成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当时世界上刚刚突破音障技术难关制造超音速歼击机的仅有美、苏等国,而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成功进入了这个领域。当《人民日报》在头版向全世界宣布这一重大科研成就时,世界为之震惊。在毛泽东领导时期,虽然经历过曲折和失误,但仍然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大批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包括:“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学、人工合成胰岛素、电子显微镜、银河计算机、射电望远镜、高度照相机、能精确授时的氨分子钟、12500吨的自由锻造水压机、30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此外还有各种新型材料、电子元器件、精密机床和仪器仪表等。通过这个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方面,我国有能力自主设计建造大型工业基地、大型水电站、万吨以上远洋轮船、重型机械制造厂等;交通运输业方面,创造了在复杂地质结构、险峻山区修建铁路的新技术;农业方面,完成了全国耕地土壤普查、改良土壤、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治水治沙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制定并实施了对黄河、长江、淮河等的治理规划。这里特别要提到,1964年6月,湖南的袁隆平率先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不懈的努力培育,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随后又突破制种技术难关研发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的国家。卫生方面,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合理的卫生防疫体系,取得了断肢再植等多项新成果,消灭和有效控制了许多长期影响人民健康的疾病,如血吸虫、鼠疫、天花等。基础科学理论方面,在数论、计算科学、化学、核物理、射电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领域,也都有了突破性的成就。

毫无疑义, 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重要思想资源。诚然,毛泽东关于科技的思想,并不是系统的、全面的,但它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这个主题而展开的,它所具有的深刻性、指导性和继承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科技思想,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自力更生的重要思想和正确方针。无论是面对凶顽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是国内反动派发动气势汹汹的反革命内战,毛泽东总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敌人的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全军。他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 这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一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进一步发展,成为他发展经济思想的再一个重要立足点。

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说到底,是一个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经济建设中的运用。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苏俄建设的初期,列宁就提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曾把唯物史观概括成一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是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他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我们力量的根本源泉,只要真心实意地相信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任何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他说:“我们没有别的本钱,只有一桩,就是老百姓。人多,地大,是我们的两桩本钱。” 这就是我们搞建设的立足点。“什么都靠别人,靠不住。自己要有志气,有干劲。” 毛泽东把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理运用到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上来,坚持通过自力更生战胜一切困难,就是基于对人民群众力量的信赖和依靠。应当看到,毛泽东始终坚持并做到了自力更生,也是对近代中国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他曾举例说过:“孙中山的一生中,曾经无数次地向资本主义国家呼吁过援助,结果一切落空,反而遭到了无情的打击。” 这不仅反映了中国近百年来仁人志士寻求救国道路的痛苦经历,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实生活也继续证明这一点。在我们建设新国家的时候,先是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遭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不断打压,后来苏联赫鲁晓夫集团把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一夜之间对中国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今天我们坚持和平发展、不断增大国力的情势下,某些大国不也是出尽难题,欲置于死地而后快吗?!很显然,如果我们不坚持自力更生,我们民族要站立起来、富强起来,不但无法实现,而且连政治上的独立自主也会化为乌有。

我们坚持自力更生,决不是拒绝或排斥外援。毛泽东把自力更生作为我们方针的“基点”,也就是说,要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而不是相反。事实上,毛泽东是一贯重视同外部世界的交往、争取外援的工作。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同美国记者斯诺探讨“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事务”的问题时,除了着重阐述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政治策略思想外,他还强调,在中国抗战实现后,英、美等国如能对中国抗日力量提供切实的援助并对日本进行封锁,“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和英国人民之间将会建立起最牢固的友谊和同情”。同时毛泽东在谈话中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与友好国家发展经济合作的主张,他说,如果中国取得真正独立和民主之后,“外国人在中国的合法贸易利益将会有比过去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情,而必须要许多国家来参加。”“中国将同友好国家商订互助、互利和互相同意的条约”。“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人民政府对“外国借款和外国投资应就只能被用来发展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生产能力——特别是全国范围内建设基础工业和引进科学的农业方法和农业组织”,而对影响中国独立政治权利的外国投资,则“一概不予承认”, 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和禁运的严重情势下,毛泽东也力争打破这种格局,发展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往来。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时,他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并明确提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他还提出可以允许境外投资的问题。在这里,实际上是把对外开放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针提了出来。诚然,毛泽东晚年由于思想认识上陷入了“左”的错误,这使得他的对外开放的主张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并使我们正常的对外交往受到严重影响。但是,毛泽东在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上仍然是慎重而清醒的。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正在进行的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力排极左的干扰,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嗣后又同日本、意大利、联邦德国等先后正式建交,从而为今天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2年年初,毛泽东同尼克松的谈话中批评了与西方贸易工作中闭关自守的错误做法,他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要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也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所以就打乒乓球。” 1973年6月29日,周恩来在会见美国银行家洛克菲勒时也说:通过两国银行往来推动两国贸易的发展,这是一个有效的渠道。我们过去不会运用银行。我很直率地说,这一点我们还赶不上台湾的严家淦。他引进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外资,进口原材料,然后加工,专门供出口。他还在台湾高雄划了一个像香港一样的自由港,不收税。这样,台湾的贸易额就大了。 这时在周恩来等具体组织下,形成了继20世纪50年代引进156项项目后的第二次引进高潮,从西方引进了一批成套设备。

总之,我们在发展经济中,要学会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关系。例如,在建设资金上,我们不拒绝外援和引进外国资金,但主要立足于我们自己的积累;在技术上,我们力求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但要重在吸收,力求创新;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派遣学生到外国学习,但要重在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育事业;在对待外国经验上,要善于学习人家的长处,但决不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要反对任何奴隶思想;在对待国际相关规则上,既要尊重和遵守,但决不屈服于任何压力,绝不允许损害国家的尊严和主权,等等。这一切,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今天,我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方针,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开阔的国际舞台。这既是在新的国际国内条件下的全方位的开放,同时又是在自力更生为主基础上的对外开放,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对外开放,决不容许任何外国借机损害我国的主权。邓小平在回顾新中国建设的历程时指出:我们“首要经验就是自力更生。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争取外援,而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所以他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这样的重要思想。

注释: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 ~21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⑦《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⑧《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⑨转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08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