涔天河水库移民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适应
——以务江乡为例
2017-11-25刘述群
刘述群
涔天河水库移民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适应
——以务江乡为例
刘述群
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或者群体从一种文化过度到另一种与母体文化不同的文化中后,基于两种文化的认同和感情依附而作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性的行为选择和调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是湖南省一号工程,其对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有重要意义,当地移民老百姓搬迁后的文化适应过程是富有研究意义的,本文选取当地有代表性的务江乡为案例点,分析当地移民的经济适应过程。
文化适应 传统生产方式 务江乡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工业非常繁荣,但是中国的内陆地区大部分生产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老百姓普遍靠种植粮食水果和养殖牲禽满足生活需求,老百姓对土地的依赖度相当高,关系可谓是“血浓于水、唇齿相依”的关系,案例点务江也不例外。然而随着涔天河水库的扩建,当地老百姓不得不迁出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到政府安置的地方生活,他们的土地、山场被剥夺,一时间让老百姓手足无措,举步维艰,生产资料的丧失以及周围生存环境的变化,使他们不得不对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做出适应性调整。通过走访调查,可以真实的看到移民老百姓在受到外来环境变化时是怎么样做出适应和应对的,其深层次的文化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务江乡是岭东主要的林区乡镇之一,地势东高西低,山峦叠嶂,森林资源、水能资源丰富。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移民前当地老百姓都拥有自己的山场,他们在自己的山场种植杉、松、厚朴、杨梅等经济作物的创收,除了管理好自己的山场外,还开垦了农田,种植了粮食和蔬菜,家家户户都有养殖牲猪、鸡、鸭、鹅等家畜,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所需的物质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对于满足生活所需之外的剩余农产品他们会拿到市场去卖,卖来的钱一方面用于购买自己没有的其他生活必需品,一方面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工业得到发展,外出务工成为农民谋生的一个新手段,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广东、深圳、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当然也有部分农民就在当地县城从事搬运或者建筑劳动等工作。总的来说,老百姓生存环境还是比较稳定的,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但是,老百姓接到搬迁通知,搬出家乡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重大改变,可以说是完全被改变了,以前他们有自己的山场和农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他们的生存很有保障,搬出来后,这些资源都没有了。再加上当地工业不是很发达,没有工业的支撑,就业十分困难,又没有土地资源的配给,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创收十分困难,基本靠着低保和政府发放的各种补助维持生计,无法实现基本的经济收益,移民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笔者的一位朋友是务江乡务江村坪冲组朱姓农民,他说:“以前我们在瑶山,有自己的山场,屋前屋后自种有蔬菜,鸡鸭都是自己喂养的,喝水也是冲里面的天然水,直接接到厨房的,煮饭煮菜都是烧柴火,再怎么样都饿不死,现在搬出来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要买,喝水水要花钱买,煮饭煮菜的没钱要花钱买,连煮汤的葱子都要花钱买,生活成本太高了,我们现在又找不到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政府的一些补贴款,坐吃山空,生活压力非常大呀”。
生产资料的锐减和劳动对象的改变一时让移民手足无措,生活变得困难。移民不得不开始艰难的经济适应过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带领移民走出困境,当地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就有,鼓励老百姓种植草莓、芋头、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为移民重新获得土地资源,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业开发企业,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由政府对其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协助其采取“土地流转经营”的方式取得土地资源或者经营场所,由政府搭建银行和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方便因创业缺乏资金的客户取得信贷资金,符合一定条件的政府还给予贴息减轻移民的财务成本,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政府会按照种植面积每年每亩给予一定的补助,购买设备的按照设备款给予一定补助等等,鼓励移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收益,政府的政策有利于移民做出传统生产方式的适应。
通过对当地移民老百姓在传统生产方式的适应情况进行剖析,笔者认为,传统生计方式对生产资料的依赖度特别高,年龄较大的移民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那个时候的中国国情,相对保守,经济产业也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在那种生存环境中,大多数都较好的掌握了传统生产方式的生产技能,移民搬迁后,当地政府在安置过程中,统筹规划,为移民量身定做一些政策,想办法给他们配备土地、资金、设备等生产资料,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生产环境,这部分移民基本都能很好的在传统生产方式上进行适应。
[1]程晓毅,马建钊.粤北山区瑶族移民的文化适应[J].民族研究,2006(04).
[2]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移民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
[4]风笑天.安置方式、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J].社会,2008(02).
[5]杨甫旺.异地扶贫搬迁与文化适应——以云南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06).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