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及指导意义
2017-11-25张杰
张 杰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及指导意义
张 杰
新时期,我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特点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就是以史为鉴,运用历史智慧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新战略,分析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问题。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不仅代表着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治国理政 历史思维 发展 指导 意义
到今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6年,新中国建立68年,中国大地的面貌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奋斗与带领之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来源于且反映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国家独立了、富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步推进,中国在国际社会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这张优秀的答卷既让人民满意,也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所有中国人民通过共同努力和奋斗而取得的骄人成绩。与此同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党96年以及建国68年之所以胜利前进的根本原因。新时期,我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特点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既代表着中国特色,同时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新的价值。现如今,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不仅代表着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外交、反腐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内涵丰富、文风朴实,而且渗透着独特的历史思维和深邃的科学理论,习近平重视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他有着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深邃的历史思维,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这些治国理政的新想法、新战略为党和国家的治理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范式,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系统把握、坚决贯彻[1]。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历史规律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上,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进行了详细而有效的论述,同时将其划分为六个时间段,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并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探索与分析世界社会主义思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历史思维来说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进行建设与改革的整个过程当中,不断且反复的比较与总结,进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1)中国的历史发展实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2)坚持独立自主与伟大创新相结合,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各个时期的实际情况、各个时期的时代特点相结合;(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及发展得力于曾经、现在以及未来所已经、正在以及需要付出的千辛万苦。与此同时,构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科学理论逻辑的基础之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二者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进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探索之下,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同时,逐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将其根植于中国大地、代表着中国人民意愿、切实保障中国人民各项权益以及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在新时期获得新的发展与进步,成就了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当然,除此之外,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还包括对传统理论基础的新认知,而这尤其体现在对“三大规律”的认知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二)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通过研究与分析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其中有一个重大课题并未在实践当中得以有效解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过努力探索与实践,其中不断以全新得角度来思考国家的治理问题,现基本上已经走过了前半程,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方位改革。现如今,后半程所包含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构建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其中重点任务与目标。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必然走向,同时历史地落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对此,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对我国建国以来,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实践,通过横向观察来进行经验总结,同时也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与成败过程汲取经验,首次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得总体性目标,是我党在治国理政方面所进行的巨大创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仅有效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性问题,同时也为实现人民生活幸福、国家长治久安以及社会稳定和谐提供制度化保障,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与此同时,习近平所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创新之处,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结合,并使在新时期得发展更有方向、立场以及原则。
(三)治国理政当中包括对以人为本理念与民生建设的高层次要求
正如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与形成之处,其所强调的重点或者说是基本点就是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时也正是在这样的价值理念与政治立场之下,马克思主义才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同时中贯穿于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整个过程当中。正如邓小平同志将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定义为“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以及是否答应”;也正如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的立足点和终究归宿;也正如胡锦涛同志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新时期,习近平同志的治国理政思想同样且更为鲜明的将以人为本得民生理念,习近平同志于2012年11月15日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随后在会见中外记者的讲话当中,其表明新一届中央政府将坚持以人为本的民生理念,将人民享有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以及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等作为奋斗目标。再回首,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的全局性角度综合考虑,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而确定了一切为了人民以及一切依靠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政治立场,将之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指导,为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以及提高人民福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指导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开拓创新,不断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科学导向,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充分认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本体维度、价值维度和实践维度,厘清其历史发展逻辑和基本内涵,明确其根本价值取向和价值意义,在立足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2]。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而这个时间节点下,建党一百年目标正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观照,也是其成为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深刻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具备长远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重要思想。举例来讲,现阶段我们仍然明确地将发展经济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仍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决拥护与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等等。上述这些重要的思想在2020年之后,仍然对我国进行包括治党治国与治军、改革与发展乃至于内政与外交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与此同时,结合建党百年奋斗目标之内容而言,所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这个占有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的同时过上中等偏上的生活。另外,其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二者是紧密衔接与递进的关系。综上所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适应新时期时代与实践发展的综合性要求,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成为今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奋斗而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
(二)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理解,这既是我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党而决定的历史思维,也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发展之必然性需求。与此同时,在党的十八大当中,明确提出我党要构建成为学习型、服务型以及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其中将学习型放在首位,其中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习近平同志的多次讲话,强调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当然,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历史思维来看,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历长期发展,形成于不断解决我国建设与改革当中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与新情况的过程当中,同时在其中起着指导性作用。现阶段,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等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显示出我国在党风廉政建设当中的严重不足以及反腐败形式的较为严峻。对此,为了有效应对和解决我国现阶段发展当中所产生或者是显露出的不协调与不平衡等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而根本方法则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贯彻。
三、结语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和战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进行思考,着力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合理性,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当前国家治理进入新阶段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以历史思维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初步形成其治国理政思想,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的中国梦和“两个百年”为宏伟目标,以“四个全面”举措为重要途径,推进“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中心内容。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是从历史视角和历史眼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再确认、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把握的再提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途径的新探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新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1]刘旭.习近平治国理政思维的全新解读[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07):155~157.
[2]金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三重维度[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7(01):01~04.
(作者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2016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思维研究》(批准号:MYZX201638)(主持人:张杰)和2015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建构研究 ——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课题编号:2015SZY102)(主持人:张杰)的研究成果之一。
张杰(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读博士,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