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老街”的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研究
2017-11-25张迪刘静
张 迪 刘 静
文化视点
昆明“老街”的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研究
张 迪 刘 静
古城镇和历史街区作为承载着城市记忆点的空间,一直是一座城市展现自身历史面貌的重要窗口。本文以“昆明老街”为例,以“文化记忆”为突破口,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再生产、新空间再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推动昆明老街形成及发展的力量,重新赋予城市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寻找城市文化记忆下的空间发展道路。
昆明老街 历史街区 空间生产 文化记忆
一、“空间生产”文献梳理
“空间生产”最早是由“空间中的生产”衍生而来。亨利…列斐伏尔(1974)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强空间和地理的联系,提出了“空间生产”这一前沿体系:一是对空间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二是对空间产品价值的生产,其中对空间产品价值的生产是空间生产的核心。戴维…哈维(1985)较早地运用和传播了列斐伏尔的观点,提出空间组织和结构是生产的需要和产物;苏贾(20世纪60年代)强调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对城市空间生产的影响。
二、昆明老街文化记忆下的空间生产
(一)昆明老街的文化记忆
“昆明老街”片区是当前昆明仅存的一处面积最大,文物建筑较多且传统街巷保留较为完整的老街区。它既有传统商业形态下对古老街区建筑的保护创新,同时又有着传承下来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根植于昆明老街的一景一物中,同时也铭刻于身处昆明街区一代又一代来来往往的居民或是过客的记忆之中。
“昆明老街”有“钱王街”,“钱王街”流传着“钱王王炽”的故事。“钱王街”一带在清末、民国时期就已是老昆明的商业、金融的繁盛之地。这些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文化记忆点,使得昆明老街具有了自身的独特意义,物化的景观建筑便是这些文化的载体。在进行空间生产的同时赋予了昆明老街一种真实的、传统的、独特的人文情怀。正如“钱王”之于“钱王街”,“钱王街”之于“昆明老街”,在老街片区内,任何一个叫得出名字的经典建筑的背后,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属于这片古老街区的记忆点。它们镌刻于这条老街的血脉之中,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传承,使得其所承载的空间有了再生产的可能性。
(二)昆明老街的空间生产
改造后的“钱王街”呈现出独特的商业性与文化性碰撞的魅力。不仅保留了马家大院、傅氏宅院等文化古物、名人旧居和挂牌经典建筑,同时也充斥着高端餐饮及会所、咖啡吧、书吧、酒廊、手工类特色店。现代的建筑风格与古朴雅致的传统风貌并存,随处可见的井盖镌刻着“钱王街”、“昆明老街”的字符,在这里,时尚与小资交融,传统与潮流的交汇,文化在空间生产中被传承。全面的覆盖了昆明文化、商业、市井、业态乃至市民情结等重要的城市街区元素,成为了昆明展示多元化的建筑、人文、旅游、休闲商贸形态的一个窗口。
三、“昆明老街”空间生产背后的力量
(一)市场力量
在昆明老街的旅游发展阶段,由于消费者对大众旅游的需要,同时昆明老街在商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大背景之下,其原有的旅游景观空间逐渐向着人为空间转变。2003年,昆明市政府将昆明老街片区改造确定为现代新昆明建设、保护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工程。昆明之江置业公司通过招商引资负责该项目,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老街片区保护性开发。市场需要旅游业的经济发展,同时,人在主动迎合市场需求对昆明老街的大环境进行探索,空间上的生产过程中,也带来了空间经济的发展,从而反促进旅游业的业态繁荣。市场力量作为原始动力驱动昆明老街的人化过程。
(二)政府力量
在《昆明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中,必须绝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2000年,昆明市政府批准在市规划局内成立了“昆明历史街区与建筑保护办公室”正式开始对街区保护工作进行管理。2004年,采取招商引资,多渠道筹取资金,确保该片区的保护更新工作顺利进行。2006年,经省建设厅审查同意、市政府批准了《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紫线规划方案》和《昆明文明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将其报国家建设部备案。这标志着昆明老街的保护走向了法制化道路。2007年,以“昆明老街”为主的文明街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开始大规模的历史建筑保护和历史风貌恢复工作。
四、结语
昆明老街不仅包含了城市地理空间的区域及物理场景,也融入了居民对城市生活想象性构建的精神空间,更承载了城市在漫长发展建设中的历史记忆,因而是一个城市的社会文化的强大象征。通过对“昆明老街”的“文化记忆”及“空间生产”研究,发现文化的传承性在昆明老街空间生产中的作用,并探讨出推动其发生空间生产行为背后的推动力——市场与政府二者合力制之。但不难发现此研究中问题细化程度还不够高,望后期研究过程中有所改进。
[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张京祥,胡毅,孙东琪.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中村物质空间与社会变迁——南京市江东村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 2014(2):1~6.
[3]孙全胜.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生态观论析[J].江汉学术, 2016(3): 122~128.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张迪(1993-),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大众媒介研究;刘静(1994-),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新闻学(国际文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