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研究

2017-11-25陈昊华

长江丛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老百姓

陈昊华 孙 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研究

陈昊华1孙 鹏2

马克思中国化和大众化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两者内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不可偏废。在当代马克思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马克思大众化明显滞后于中国化,因此,在当代中国将马克思大众化就显得十分必要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利益为切入点赢得人民认同、加强宣传教育以及人民群众的自觉认知和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大众化 中国化 人民群众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1]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作为其中一个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之内的重要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普及、认知和实践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前提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2],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的特殊实践、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格和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紧密结合。

首先,要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特色。正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众多理论特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特性还是其本身的实践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更好地凝练实践的要求、分析实践的问题、解决实践的困惑,才能够更好的被人民群众应用到实践中去,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实践价值。

其次,要展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特色。“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实践方式,把马克思主义赋予民族特色可以用更通俗的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次,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随着我国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时代课题和要求。时代的课题和要求是每个时期都会遇到的问题,每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殊的时代呼唤、时代需求、时代难题,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分析这些反映时代要求的问题,努力寻求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特征。

二、利益切入点赢得人民群众认同是关键

尽管老百姓可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清,但在老百姓心中总会有“一杆秤”,老百姓最懂得谁真真正正的为他考虑、为他办实事、为他谋利益。想要使老百姓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就必须紧紧抓住利益这个核心要点。要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果惠及到更多的民众;要持续推进“精准扶贫”使更多的人民群众摘掉“贫困户”帽子;要不断的完善收入和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加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和支出的力度;要切切实实的考虑老百姓的需求、照顾老百姓的利益诉求、解决老百姓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

三、加强宣传教育是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各种价值观良莠不齐、各种外来文化真真假假。这深刻的冲击着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使人民群众不能够“拨开迷雾见天日”,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造成了人民思想意识的混乱。列宁曾明确地强调:“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可以说,如果不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会跑到人民群众脑子里去的。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通过理论灌输,如果方法不对或者不能持续的理论灌输,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会简单的跑到老百姓的脑子里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其具有理论的说服力确实能够帮助广大人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获得必须依靠理论的宣传。我们的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必须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实阵地;我们的舆论媒体必须是社会主义的舆论媒体,是让人民和世界了解我们国家的舆论阵地,广大舆论工作者要明确舆论导向、拥护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政策;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到积极模范带头作用,扎实推进“两学一做”,稳扎稳打为人民做好事、谋利益赢得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好感和认同。

四、人民群众的自觉认知和实践是本位力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必须是通过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够推动的,而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所要推动的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认知及其实践,因此说广大的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是没有办法来控制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但我们可以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我们可以引导人民群众,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使他们进一步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发挥的作用,进而促进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自觉认知和积极实践。

[1]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18~21.

[2]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03):15~18.

[3]黄长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25~28.

1.长春理工大学;2.吉林建筑大学)

陈昊华(1993-),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孙鹏(1983-),吉林白山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老百姓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老百姓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