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的转化中出现的问题

2017-11-25郝若宁

长江丛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观念

郝若宁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的转化中出现的问题

郝若宁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理论化的方法论。其方法论的意义就在于它潜存在他的世界观理论之中。如果想要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切实成为人民大众实践的主体,即成为广大人民及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南,就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并且克服在这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有普遍且抽象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哲学思想,但历史上的实践总是具有特定的时期特点,这就造成了思想与实践的矛盾,这种矛盾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转化到实践必然要经历不同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转化的阶段

(一)世界观向方法论转化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作为概括抽象、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不能直接指导实践,而是需要我们了解其方法论意义,实现由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成为指导大众实践的重要形式,成为人民认识并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南。所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时,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能够为大众所理解的方法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转化为大众意识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实践的世界观的目的就是要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功能,而在实践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和逻辑都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世界观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在本质上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思想的教条。它所提供的是能够促进研究的出发的以及进行这项研究的方法。

(二)理论观念向实践转化的阶段

理论观念是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反应甚至再现外部世界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追求的是人的观念和外部世界的吻合,并进一步产生对外部世界的科学认知,甚至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及规律。但这种认识只能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要求人们从客观世界出发。人的活动在于满足人本身的需求,实现其自身目的。但在实践活动中,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实践观念介于实践与理论之间,把实践和理论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实践观念以改造并创造外部世界所没有的事物为目标,直接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想要将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结合起来,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

实践具有规律性、目的性。实践观念是实践主题在实践之前所拟定的计划方案。这之中包含着主体改造客体的愿望和目的,又包含着主体对于外部对象的理论观念。若想实现由理论观念向实践观念的转化,就要将实践逻辑与实践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转化的问题

(一)形而上学思想

形而上学是一种反对运动变化的唯心主义思想,否认辩题存在运动变化的真实性,而是试图去把握事物存在的永恒性,这样的思维方式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家的倡导下,成为了西方哲学中的支配思想。形而上学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去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没有任何矛盾存在。这和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发展的、矛盾的辩证法思想背道而驰,是一种缺乏对对象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的思考对立的一种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

(二)教条主义思想

教条主义指的是脱离现实生活和具体实践的抽象论点,具有僵化的特点,它不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立足于片面的书本理论,并将这种理论的范围无限延伸,割裂与实践对象的关系。教条主义明确地违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与实践紧密相连的特点,不对具体情况作分析,只是断章取义地片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很小的一部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有机整体割裂开来,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给革命建设事业带来非常巨大的危害。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转化的难题

(一)由世界观向方法论转化的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是概括抽象、具有普遍意义的,不能直接指导实践,因此需要我们了解其方法论的意义,实现向方法论的转化。由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需要以实践作为桥梁,并且这种实践需要实践主体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在世界观向方法论转化的过程中,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偏离。我们能够看到一部分实践主体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由于知识结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实践主体都能实现由世界观向发发了的转化。因此,作为实践主体就要从一开始书里科学的世界观,减小各种因素的影响,将世界观转化为有效的方法论。这个过程不但需要量的积累,还需要质的飞跃。

(二)由理论观念向实践观念转化的难题

所有具体科学的理论观念都属于认识的范畴,都需要转化为实践观念。科学的理论观念是人在实践中能够把握的被认识、被改造客体的属性和规律,实践主体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理论观念中的规律性认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实践主体在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其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实践主体将主观需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在此对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的论证,才能形成科学的实践观念。这就要求实践主体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将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

[1]王天玺.日出东方——中国模式论(前言)[J].创造,2013(01).

[2]王俊燕.“中国模式论”为时尚早[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世界观方法论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佛阁:米拉日巴、诗与方法论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坚持系统观念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世界观(二)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重读《夜读偶记》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