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仁”的思想
2017-11-25王督武
王督武
浅析《论语》中“仁”的思想
王督武
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之一,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孔子的《论语》一书中“仁”占据核心的地位。孟子的“仁”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孝悌”是“仁”的思想基础。“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敬礼思想最重要是怀念先祖的德行勉励自己,团结亲友,加强民族凝聚力,形成以“仁”为本的强大民族体系,使国家和谐,人民安定。
孔子 仁 忠恕 孝悌 敬礼
一、“仁”字的含义
“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亲也。从人二。忎,古文仁,或从尸。”[1]这里的“亲”指的是亲密之意。清朝段玉裁解释为“仁”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因此“仁”字“从人二”。梁启超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将“仁”解释为“相人偶”。分析来看,“从人二”的仁不是最早的“仁”,比第一个“仁”更早的古文“仁”,还有两种:从千心的“忎”和从“尸”。“从人二”的“仁”是兼爱的意思。千心的“忎”是博爱大众的意思。“仁”字,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春秋以前人们一般把敬爱师长、廉爱民众、忠诚君主和礼仪美德称为“仁”。那个时期的仁字一般指“亲爱”,“慈爱”。
二、仁者仁心
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之一,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孔子的《论语》一书中“仁”占据核心地位。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人生而具备的,是人的根本。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仁”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仁者具有仁心他就会表现出“忠恕”“孝悌”、“礼仪”“爱人”等美德。人如何做到“仁”,必须要不断的修心,不断地纯化内心,使心灵纯净,便可以实现“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为政篇》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孔子认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仁心的最高境界。孟子的“仁”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在这里表现的非常清晰。孟子的“仁”是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
三、孝悌思想
“孝悌思想”中首先分析“孝悌”二字,孝,指儿子回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爱。《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意思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志与自己的根本,有了自己的根本,“道”也就产生了。而孝顺父母、敬爱师长这是“仁”的根本。这句话鲜明的体现出了“孝悌”是“仁”的思想基础。
四、忠恕思想
“忠恕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先分析“忠恕”二字,忠,的意思是“忠诚无私,尽心竭力。”恕,的意思有,宽仁、老实、宽厚等。《论语》中,最能表现“恕”的一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是第一个把忠恕连在一起的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忠恕”的意思是,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孔子的弟子把忠恕作为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仁”的其中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忠恕之道”。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忠恕之道”。“立人”、“达人”是一种无私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这正是“忠”;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正是“恕”。
五、敬礼思想
《论语.颜渊篇》中,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吾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当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德时,孔子说:“迎制自己,使言语行为都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人。实现仁德,全靠自己。”“克己复礼”中,“克己”是指人要修炼自己的内心达到“仁”,“复礼”是指人能够顺应外在合理性的道德制度。这里的“仁”正是“非礼勿视,非礼吾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礼来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视听言行等行为都符合于礼,以此为途径内修外养,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礼”在论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论语.泰伯篇》中,子曰:“恭而无礼则劳,甚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恭敬而不知礼节就会操劳无功,谨慎而不知礼节就会懦弱不前,勇敢而不知礼节就会作乱,行为直率而不知礼节就会尖刻伤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人民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曾经为国家做出贡献而有仁德的老人,那么人民就不会冷漠无情。孔子的敬礼之风。一方面是对周朝礼制的继承与创新,另一方面是对安定社会,追忆祖先的传扬。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此句话可以看出,孔子不只是为了追忆祖先。更重要的是怀念先祖的德行勉励自己,团结亲友,加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形成以“仁”为本的强大民族体系,使国家和谐,人民安定。
六、结语
论语中“仁”的思想,贯穿与整部《论语》的始终,它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大智慧,“仁”的思想不只是在《论语》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整个中华民族思想史上都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希望“仁”的思想能为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1]许慎,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督武(1989-),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