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2017-11-25□艾斐
□ 艾 斐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 艾 斐
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今天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而今天的长征路,就是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在改革中回答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而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目标方向、战略战术诸方面解析新矛盾,回应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擘画新格局。一个“新”字,尽显改革之高度、深度、广度和力度。是呀,我们要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曾经走了几百年的路,当然需要有超常规的战略、大手笔的谋划、高起点的开局、新跨度的攀登,亦即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要着意在“全面”和“深化”两个基本点上下功夫,通过勇涉深水区和敢啃硬骨头而赢得改革事业的全程拓进、一路飘红、无限风彩!
一
改革为了发展,发展必须改革。由于发展是人类社会,尤其是一切正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和永恒主题,由此而决定了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社会的衍进就像一条河,事业的成功犹如一块玉。河,只有不断疏浚才能清淤除障,使河水永保洁净和流畅;玉,只有经常琢磨,方可转糙臻精,显现光彩与灵慧。而改革,则正是对人类社会和正义事业的疏浚和砥砺,其效能与目标,必然是对社会前进与事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和有力促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有国外媒体对中国坚持实现改革的评价则是:“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今天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之所以如此,盖因发展在即,发展在急,持续和快速发展正成为当今中国的最大现实和最高愿景。然而,兑取这种期待、实现这种愿景的最重砝码和最大动力,就在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而充分释放时代、社会和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变革力量与社会主义积极性,进而充分发挥每一个置身于改革大潮之中的中华儿女的进取力与创造力。我们正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如何改”“怎样才能改到位、改出新成效、改出大乾坤”的过程中,锐意探索、砥砺前进、勇毅进取、奋发攀登,并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跨入新境界、取得新成果、赢得新胜利,使中国的面貌不断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大变化。这不仅使我们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世界新格局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主动,而且也越来越成为人类命运的压舱石和全球进步的新引擎。
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就是必须有担当,有志气,有恒心,有定力,而这一切的集中点和显示屏,则始终都是改革,永远都是改革,惟改革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使其有深度、有力量。回顾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我们不就正是这样一步接着一步、一程连着一程走过来的么!想当初,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甫一公布,就奏出了改革的高强音,唱响了改革的主旋律,展示了中国执政党最具雄心壮志的改革计划。当时所宣布的改革内容,不仅涉及多达60个方面,而且更为了使这些改革内容能够尽快尽好地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形成实绩,同时采取了336项具体措施,高度自觉而有效地用“全面”二字为改革夯基垒台、架梁立柱,从而形成了改革的大格局与新景致。从此,改革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形制日趋完善饱满、效能愈益向优向良,改革的成果也随之如缕而至、如流而注,不断地迎来采摘期和丰收季,遂使发展得到了充分实现,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老百姓也结结实实地享有了饱满的收获感与丰盈的成就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因为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发展成果也自当由人民大众共享。这既是改革的目标值和期望值,同时也是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正因为如此,历史和人民才选择了改革,才激情澎湃、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改革,并成为改革的原动力与主人公。
事实是,在以往30多年的改革中,我们不仅基本完成了预设的300多项重点改革任务,而且更伴随着改革进程和改革成果的不断深化与优化,而极为有效有力地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然而,历史永无终点,发展永无止境。那么,改革也就永远不会船靠码头车到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打持久战,打阵地战,打攻坚战,永远在新的目标和新的起点上进行战略规划与战术磨砺,始终突出一个“干”字、一个“进”字、一个“勇”字、一个“拼”字,特别是面对当今整个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凸显,我们就更必须在改革的征程上不断设置新的起点,不断做出战略抉择,以确保中国的改革历程永远波澜壮阔、气势浩宏、阵脚雄伟、绩效显赫。这就尤其需要我们具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信心和勇气,特别是要有创新、有担当、有定力,敢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决用改革的坚戕利刃向利益固化的藩篱宣战,向积存已久的顽瘴痼疾开火!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而,在改革进程中我们一定要具有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因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同时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这就是说,在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具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将改革的目标和走向紧紧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绑在一起,凝成一体,实现同位化和同质化,以使改革的全部进程得以切实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破除难关、走出困境的具体行动和实践过程。而绝非泛泛而来,空空如也!更不是和不能玩虚脱、空转、“冰上开车”、“雾里看花”那一套,而是要“件件磕实”“处处深潜”,要掷地有声、一针见血、始终将“抓实”和“实抓”、“求真”和“真求”作为进行改革、实现发展的过硬功夫与规定动作,切实通过激发和提升改革效能的内生动力而步步为营地走完“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改革以发展为目的,发展以改革为动力,并使解决问题和克服难题成为连接和贯通改革与发展的生命线和契合点。为此,一个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便是作为改革主体的“人”,必须具有大眼界、大胸怀、大格局、大担当,务求对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事项,都必须抓实、抓紧、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而决不能徒慕形式、虚与周旋。在改革的全过程中,都一定要胸怀大局意识和全程观念,乐于和挚于为改革事业无私奉献、恪尽职责,咬定青山不放松,铁着性子谋大成。特别是面对新一轮改革任务的到来,不仅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要动原有奶酪的地方也多,这就难免经常要面对长久以来所形成的顽瘴痼疾和固化藩篱。这也就同时要求我们一定要具有攻坚克难的“钉子”精神,要具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决不能面对改革大潮的来袭而回避躲藏、浮皮溜边、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更不能推诿扯皮、贻误时机,乃至在改革大潮中因呛水而溺亡,因怯懦而毁弃。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事业需要大担当。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时代大格局,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处于关键岗位的“关键少数”,最需要具有的人生气度和政治品格,就是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同时也有志气、有能力、有本事、有职责担当。面对时代所赋予自己的改革大计与发展重任,真乃直如“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而作为改革的担当者和主人公则别无选择,必须要用大担当和真本事来赴任,来接“招”,来硬硬朗朗地完成任务、铿铿锵锵地走完全程,以满分的成绩给党和人民交上合格的答卷!而这,便是历史和时代对你的赋予和重用,也便是党和人民对你的考验与期待!
是的,我们必须有一种符合社会法则和历史规律的认知,那就是:改革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且更是历史规律使然,社会法则使然,人民的期待使然,事业的需求使然。因为矛盾是带有普遍性的,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历史转捩、经济发展、事业抬升的“蜕变期”和“阵痛期,”矛盾常常会不仅相当剧烈,而且还极易麇集。此中所潜在的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就在于我们究竟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和如何处置与化解矛盾的。这,才是枢纽和契机的所在。因为如若我们对矛盾的认识正确、应对积极、处置恰切,那么,矛盾就会在自行消解和良性转化中开放出灿斓的思想花朵,敛结出丰盈的经济果实,并以“飞跃”的方式强力驱动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反之,如果对矛盾采取回避、掩盖、不承认、不解决的态度,那就会适得其反,不仅致使矛盾膨化、固化、泛化,甚至还会促其交织积累、团圞纠结,以致形成难以消解与转化的精神痞块与社会痼疾,进而从深层次上妨碍改革的进行,阻滞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显然,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置至为关键,极其重要。而矛盾是什么呢?矛盾就是问题,就是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差异性和所产生的不平衡。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发现矛盾、不断地解决矛盾的漩涡中前进。而一旦矛盾得到纾化,问题得到解决,事物也便自会随之而得到变化、发展、进步与提升。这,便是人和人类社会不断得以变革和前进的秘密所在。而能够解开这个秘密并使之生成巨大效能的全能钥匙和程序密码,便是改革,特别是持续不断的全方位与深层次改革。故而,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命运同质化、资源环境脆弱化、文化生态多样化的当今世界,中国该怎么办?特别是该如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坚定、目标明确、步履铿锵、斗志昂扬地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答案就只有两个字,那便是:改革!因为改革就是对矛盾普遍性的认同,就是对问题意识的凸显,也就是驱动和实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战略擘画和实际行动。
正因为如此,早在2012年12月,当习近平总书记履新后第一次进行国内考察时,便在深圳向全世界庄严宣示: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破解“时代之问”,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与前进方向!
(责编:张灵霞)
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授、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优秀专家、山西省文化领军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甲)、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省社科院副院长等。现为山西省社科院首席科学家、太原社科院名誉院长、山西省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委、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顾问、世界教科文卫组织副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