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抒情文学的传统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说起

2017-11-25李永娇

长江丛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诗言志陆机言志

李永娇

中国抒情文学的传统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说起

李永娇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我国古代两个重要诗歌理论。前者强调诗应侧重于反映现实,对上要“箴谏”,对下要有“教化”的作用,体现诗人之意志。后者强调诗应感物而抒发情志,表达诗人之性情。本文指出了“诗言志”、“诗缘情”的含义和功能随着时间的发展演变。

诗言志 诗缘情 情感 嬗变

“诗言志”和“诗缘情”中国文学史和文论史上重要的两大诗学命题,“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它的含义与作用被不断发展与延伸,并在汉代达到顶峰。在西汉时期,诗的“言志”功能衰弱且“缘情”功能加强。魏晋时期的玄学兴起,陆机否定儒学观念中的程式化倾向,并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完成了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沿革与发展有着某些必经之路。

一、概念释义

(一)诗言志的内涵

“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志”有三个意义:记忆、记录及怀抱。正是这三个释义见证了诗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到了“诗言志”这个时期,“志”就指“怀抱”了。诗就是用来表现人的志向以及怀抱的,反映诗的一种政教意识,朱自清先生称其为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二)诗缘情的内涵

“诗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就是说诗是由情而发的,诗以抒发情志为主,情感的表达要生动优美。强调诗吟咏性情的功用,自由地抒发真实的情感而不受礼教的束缚。“诗缘情”是在魏晋文学自觉的背景下提出的,否定了关于以往诗歌观念中的理念化倾向,张扬人的个性,适应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需要。

二、“言志”诗学的功用

献诗陈志:“由下而上”,传述讽旨。献诗陈志大约出现在西周时期。献诗是为了表达自己政治态度和观点,也就是补察时政,而庶人的批评意见先是在民间流传广布被官吏知道后上报给管理者知晓的。献诗一般而言是公卿烈士的事,不包括庶人。诗歌在当时表达的都是国家大事,而不是阐述个人的意志观念。

赋诗言志:“在上位的人,互相称颂表德”。“赋诗言志”是当时外交的需要,赋诗并不是诗人为自己而作,而是借诗言志,使诗歌符合作诗人的意愿。赋诗除了陈一国之志外,有时还会用于私室的典礼。诗在这时候已经起了表诸侯之志的功能,诗所以“言志”,在于听诗的人,志在向听诗的人传达一种态度或观点,使听诗者能做出相应的判断。

教诗明志:指统治者利用诗歌自上而下对人民实施教化,引导风俗。引用《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美教化,移风俗。”对“情”与“志”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指汉代重义不重声才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统治者将诗歌作为一种工具,把自己想要传达的思想附着在诗这种工具上,从而使得人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诗乐分家以后,教诗明志,诗以读为主,以义为用,此时才渐渐意识到作诗人的存在。

三、诗歌的抒情倾向

到了汉代,人们对“诗言志”,也就是诗是为了表达一己之情,至此,渐渐地人们开始关注到诗歌的深层内涵。汉人论诗作诗,与经学有密切联系,《诗经》是我国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集中体现了“诗言志”的理论。现在诗经里面很多都是汉代儒生的解释,他们明确要求诗歌“发乎情,至乎礼义”,提出了诗歌的抒情审美特征,认为诗是情感感于心而迸发出来的。 到了西汉时期,“诗言志”的政教作用进一步扩展,而文学中潜在的情感力量在此时期一并被发掘,乐府民歌也在逐渐兴起,乐府的采集依“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原则进行采集,这显然能看出“言志”功能的淡化以及“缘情”功能的慢慢浮现,在这些催化剂的生发之下,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应运而生。这个时候的“缘情”中“情”已经囊括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活动了。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此时的学术及文化氛围较为宽松,开始进入“文学自觉时代”,充分体现了诗歌审美功能的发展。之前是诗乐不分家的时代,只有诗,无诗人(“汉代无诗人”论)。诗乐分家以后,才渐渐意识到作诗人的存在,论诗常常以个体作家为主,主张情感因素在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关键作用。充分释放人的天性,真实表达个人情感, 陆机《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还对诗应反映的“情”做了规范,要求它必须是真情实感。此外,建安风骨还包括了渴望建功立业等一系列的时代精神。曹丕《典论·论文》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体现了历来被奉为传统的美刺精神开始衰弱,而对于人的自我意识探索开始加强,从而促进了新的文学观念的形成。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从“言志”到“缘情”的发展变化也符合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由浅到深、逐渐完善的自然规律。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8~9.

[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334):232.

[3]朱自清.诗言志辨[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西藏大学新校区文学院)

李永娇,女,汉族,山西吕梁人,西藏大学新校区文学院,研究方向:唐宋。

猜你喜欢

诗言志陆机言志
郑 磊
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之 托物言志法
黄耳传书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诗言志”和“摹仿说”
中国诗学的家国情怀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
陆机,放不下出身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