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一种方法认识人物
——分析《苏武传》中的苏武形象

2017-11-25张新梅

长江丛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李陵苏武匈奴

张新梅

多一种方法认识人物
——分析《苏武传》中的苏武形象

张新梅

人教版必修四教材中的《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等说法一直广泛流传于民间,苏武以其气节和忠义而光耀千古。但是在时代思潮的冲击下,很多青年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充满疑惑,本文希望以案例形式探讨如何分析苏武的形象。

《苏武传》 苏武的人物形象 人物比较分析

下课铃响,我走出教室,结束了文言长文《苏武传》,心里正觉得轻松。身后却有一个声音叫住了我,学生小王颇有些困惑地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评价苏武?

刚才在课堂上,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观点基本一致:认为苏武有民族气节和忠义精神。出使异邦,他担心匈奴内乱牵连自己而使国家受辱,宁愿引佩刀自杀来避免国家受辱;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痛斥对方;面对李陵的动之以情,他意志坚定,大义凛然。苏武真正称得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班固评价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19年后,当苏武重回故土,百姓们用倾城出动、夹道迎接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敬仰。苏武的气节和忠义空前绝后、光耀千古。

对这个大家基本一致的观点提出疑问,他的疑惑来自李陵劝降苏武时所说的话:“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由此可见,当时的汉武帝十分昏庸,既然如此,苏武的选择是否正确?此外,课后所附的李陵《答苏武书》中提到“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可见,连匈奴人都十分敬重的苏武,在回到汉朝之后,却并没有得到汉武帝应有的尊重。对于这样的帝王,付出自己的忠诚,苏武的忠心是不是“愚忠”?

我沉吟片刻,反问他:“课文中有好几个人物形象:张胜、卫律、李陵和苏武,他们都曾经面临着是否投降的抉择,如果不赞成苏武的选择,你赞成谁的选择?”

作为苏武使团的副使,张胜愚蠢地参与到匈奴的内乱中,对于虞常所提出的“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汉天子)赏赐”的不合理要求竟然擅自应允!虞常等人谋反失败后,张胜接受审判,然而他立即投降,胆小懦弱,毫无节操可言。

卫律本是长水胡人,生长于汉,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因事株连,畏罪逃亡,投降匈奴,封为丁灵王,成为单于的亲信。他在劝降苏武时说:“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透过书本,我们仿佛能看到他的洋洋得意,对于自己的投降行径,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李陵是三个投降者中唯一令人同情的。他出身将门,以少击众,孤军深入,兵败而被迫投降。他对苏武说:“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司马迁认为:“(陵)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汉书·李广苏建传》)李陵虽然和卫律同是前去劝降,但性质不同:卫律的手段是威逼利诱,李陵却是以情动人;卫律主动劝降,李陵是受单于派遣。

根据这些分析,我猜小王同学会选择成为李陵——既不是一个彻底的投降者,又没有“愚忠”。果然,他认同李陵的选择。他还补充了一点:李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力厮杀,汉武帝却将他的母亲关押在保宫中作为人质,这样的皇帝不值得效忠,应该投降。

“你觉得李陵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我追问了一句。

从文中来看,答案是否定的。李陵劝降苏武时曾经有过这样的话:“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当苏武坚定地表示决不投降之后,他感慨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可见,李陵对于自己投降的选择并不满意,知道自己是有罪的。他背叛了国家,其实也背叛了自己的内心,因此,他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物质上极为丰富,精神上却是一片荒凉。他称呼苏武为“义士”时,内心一定满是钦佩;他“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时,内心想必满是悔恨。

可见,苏武的人生选择更符合我们道德上的标准,只是有的人不敢选,有的人不愿选,还有的人选了不能坚持。苏武做到了,虽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大力奖赏,但是得到了当时百姓的爱戴和后世的赞赏,尤其是得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这个选择是值得的。

文中几个次要人物的表现也能看出苏武选择的正确性:鼠目寸光、贪婪算计的虞常反衬出苏武的高尚;身份低微的假吏常惠在苏武拔剑自刎时流出的眼泪,则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单独看苏武的选择,似乎有些难以理解,把他和其他人物的行为放到一起比较,也许就能够理解他了。

那么,苏武的选择是不是“愚忠”?苏武说过:“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这话有些绝对,似乎哪怕君主昏庸,也愿意为他而死。但是苏武也说过:“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他担心负国,担心负汉。在苏武心中,国家、民族和君王是一体的,效忠君王就是效忠国家和民族。今天的人,比较容易理解君王和国家的区别,但以此为标准以此来要求那个时代的官员不能“愚忠”,就显得有些要求过高了。人总是打上时代的烙印,不能脱离时代去分析和认识人物,

一番探讨之后,小王满意地回教室去了,我却陷入思考:看来课堂上的关于苏武形象的讨论还不够彻底,还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要把人物放到人群和时代中加以分析。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但看来要让那些十几岁的学生真正设身处地地思考特定时代、特定情境中的人物的选择,绝非易事。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

张新梅(1980-),女,汉族,安徽合肥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猜你喜欢

李陵苏武匈奴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苏武庙
朔风又起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来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