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人民主体思想的多维解读

2017-11-25范正廷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异化马克思

范正廷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人民主体思想的多维解读

范正廷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之下所产生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出发,人首先是现实的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下的人民。但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神控制着人的思想,资本占据着人的主体地位,只有将人从这种被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确立和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而人的解放就是人和人民主体地位的最终体现,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才能达成人的解放这一最终目标,而共产主义社会图景就是人民主体思想的终极内涵。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人民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而人民主体思想则是贯穿这一伟大成果的标志性符号,可以说,想要对人民主体这一思想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是无法脱离于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否则就将陷入谬误、肤浅的窠臼。在人民主体思想越来越成为我国执政理念之根基的现代,对于人民主体这一思想中“人民”、“主体”的本质涵义的发掘,就必须重新回到历史唯物主义之中,从多元的角度去探寻这一概念的真谛。

一、从历史唯物主义本质维度理解人民主体思想

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本质上来看,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如何界定其主体的。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亦不同于费尔巴哈的“自然人”,并没有停止在“自然人”这一浅层次理念上,而是在以自然人为物理前提之上进而将人界定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并着重考量人与自然之间的互相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现实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①而此时的客体对象也已转化为由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社会整体。

其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本质上来看,历史是人民的合力所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由现实的个人所组成的人民集体对历史进行着书写,但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着自我意志,可以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独特的烙印,正所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必定会受到来自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一定历史状况下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人民群众进行历史活动的能力,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文明因素也在方方面面制约着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改变,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不能超前于历史,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个跳跃性的更迭,而是由各种复杂因素一起作用贯穿始终的过程。

最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本质来看,马克思认为唯物史观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从前的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实践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②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是实践主体,他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认为他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实践的真正内涵没有把握。

马克思曾指出,“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③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下,主体概念的界定不应该只是从个人层面出发,将历史理解为单个人分散作用的结果,或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抽象地将人类这一概念作为主体范畴,而是应该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理解,追寻人的现实性,主体性。因为现实的人所具备的社会性,所以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也应当包含每个人进行社会实践所组成的整体。这一社会整体不仅包括处在社会中的单个人,还包括由无数个人遵循一定规则和目标所形成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集体。所以,社会历史的主体内涵应当是由人的现实存在本身和人的实践互动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而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下的马克思的“现实的人”即是人民主体思想所谓的“人民”。

二、从对异化的批判维度理解人民主体思想

上文已提到,遵循个人意愿的自由,自主得对生活进行实践是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而其前提条件是生产力与人民群众间互动交往的方式相一致,如果二者相背离,那么人们所期望的公平分配,多劳多得等就无法得到保证,在生产力与大多数人相对立的情况下,人就成为了抽象的人,异化由此出现。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下的主体思想蕴含着对异化现象的深刻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模式下,人成为被剥削利用的主要对象,人与物的界限被模糊,劳动人民的存在即是被剥削,曾经作为劳动对象的商品占据了人的主体地位,人被异化成为了真正的工具。这种主体地位丧失的普遍异化状态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而人民主体性的发展则受到掣肘。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状态下, 产品以商品的形式代替劳动产品存在, 个人只能作为商品流通买卖过程中的代表角色而存在, 个人社会活动的唯一目标就是在商品关系中追求更多财富,人的一切主观能动性和特性都不可避免地转化成攫取利益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个别劳动如果不能转化为社会的一般劳动就失去了其实在价值, 此时,个人的劳动就被抽象所控制了。马克思说到:“ 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④此时,衡量价值的指标不再是人的个体劳动,而是由处在这样生产关系社会中的每个劳动者所组成的一般生产力所进行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在这种强制的“联合力量”之下,单个人的主体地位就不复存在了。

从社会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在分工不平衡的状态下也就产生了对劳动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劳动是人民大众的,但劳动产品却是资本家的,人民整体的劳动就与劳动产品出现了分离,劳动异化就此诞生,蔓延至整个资本社会导致劳动与资本的分离,资本家占有大量的劳动产品,但人民大众一无所有,只能用劳动勉强维持肉体存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下,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金钱与交易的关系之外,不会再有更多的自由交往的能力和意愿。

最终,社会图景将如马克思所言:“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⑤物成为这个世界绝对的统治者,货币成了这个世界最高的善。货币将成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和特点的唯一指标。基于此,能够控制着物质生产资料和生产权力的阶级也必然控制着人和社会的精神取向,能够决定社会人民整体精神潮流的走势,此时人民主体地位的丧失已成为必然,而拜物教作为支配人的一般的意识形态,阶级的分化也就愈加强烈。因此,若要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经历将人从“枷锁”中解放出来这一过程。

三、从人的解放维度理解人民主体思想

在提出历史本质就是现实的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表明,观察现实的人,人民的存在状况,就必须考虑人的现实生活的过程。因此,分析人的主体性本质也必须放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实际条件之下,也就是着眼于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剖析。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是束缚着人无法得到自由,无法持续发展的巨大枷锁,因此,人的解放是历史唯物主义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人的生存方式,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目标与价值。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解放其实包括两方面的解放内涵: 一方面是人和神分离的过程,在资产阶级的政治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一直受到来自于宗教神灵的控制,没有自我,不能自主,将人从这样一种状态中解放出来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第一步,但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政治解放并不意味着能够使人免去被奴役的命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又重新堕入了另一种被控制的模式中,在社会异化的大背景中,人被资本所占有,仍旧没有任何能力主导自己的命运,具体到现实的个人就是宗教奴役之后再一次的异化。而如何使人摆脱这种被占有、被异化的状态,将人从强大的社会力量中解放出来,这也就是第二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所真正期望的人类解放的结果不仅仅是简单地从神或物的思想束缚中获得解脱,更蕴含着人回归真实自我,自由能动的崇高意义。即“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⑥在马克思看来,能够成为自然界和人的自身的真正主体,就是人的解放的真正内涵,也就是解放可以被概括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概念,在马克思这里,人的解放过程也就是对资本异化的斗争过程,进而也表现为这样一种方式后果,即对固有社会关系的破坏,将摒弃一切曾经使人在其社会体系下遭受压迫的社会关系。所以解放最终所针对的对象一定是全人类,而不单单是社会的某一群体,某一阶级,某一小部分人。曾经的打着解放的旗号所进行的运动,都是资产阶级对自身的解放活动而已,生存状态的改变也仅限于资产阶级本身,无产阶级要想改变自己一直以来仍旧被压迫的命运,只能进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只有解放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在此想要建立的是一种的新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社会秩序,人的异化消失,每个人能全面发展,这是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

但马克思在谈到建立这一“自由人集合体”的时候也认为,在已经建立了共产主义高度理论武装的情况下,光有思想武器是不行的,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批判也必须由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来完成,即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要把人从被剥削、被奴役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在实际情况中,针对资本的统治方式必须进行实在具体的革命形式才能得到最终的解放。马克思所认为的革命方式应该是由无产阶级掌握更加先进的社会生产力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体,不再只是作为社会生产的工具存在,依靠先进生产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当生活质量得到充分保障的时候,才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开端,才能使人获得真正解放。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暴力革命手段的基础上。

因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最终的奋斗目标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最终达成人的解放。这一解放理想就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人类的共同发展,人的解放事业最终将以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获得成功,而无产阶级必定也会是促成人的解放事业成功的主体力量。虽然达成这一结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人、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复归和彰显。

四、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维度理解人民主体思想

前文已经表明,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民主体的唯一路径,那么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人民主体思想是如何得到具体体现的呢?

首先,从革命主体的构成上来看,哪些群体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前的一切政治制度的本质,其表现方式其实就是少数人对多数人实行的统治,在这样的统治形式之下,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处于被剥削的状态,毫无自主权利,人民主体地位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生产资料掌握在人民群众手里,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那么人民群众有哪些组成部分,可以从巴黎公社革命经验中得到总结,巴黎公社革命是建立人民主权国家这种新型政权的伟大尝试,在其中人民群众的成分包含有:工人阶级,从被雇佣劳动的地位中被解放出来,成为国家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代表着先进力量并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农民阶级,人数最众多的同时承受着历来最为残酷的压迫,人民政府的建立是农民解放的希望,所以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坚定的拥护者;中等阶级,包括小资产阶级,曾经摇摆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同时也遭受着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压迫,但他们意识到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使其获得救赎和解脱,所以他们也是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革命主体的真正组成部分即是那些“不靠他人劳动生活的阶级”,在此前提下所进行的革命事业也将是以人民为主体展开。

其次,从革命的践行方式上来看,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才能将曾经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的权力收回到人民手中,在旧的社会制度下,在巨大的阶级分化与人的对立之下,人民主体思想从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被实践过,而在无产阶级革命这一从少数人的统治转变为多数人的统治的过程中,人民主体思想的也就体现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民主制度中。

最后,从革命的最终目标上来看,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民主社会虽然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这终究是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制度的变迁,其实就是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专政对以往剥削根源的批判,阶级最终会走向消亡,共产主义的到来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也是人民主体思想的终极体现。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解放得以实现,生产资料成为社会人民共同财产,政权形式不复存在,在此基础上的人民主体思想将无需只是以政治权力等方式去体现,这是民主制度的消失,但却是人民主体思想的真正实现,可以说,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人民主体思想的终极内涵。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8).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异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