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型教学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以外语教学为例

2017-11-25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学习者

贺 瑾 贺 姬

任务型教学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以外语教学为例

贺 瑾 贺 姬

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思辨缺席证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大学外语课程因其自身特有的课程属性成为了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高校外语教师把“思辨能力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目标,然而这种带有“思辨培养”标签的外语教学却收获甚微。本文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例,探究外语教学中如何借助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 任务型教学 外语教学

一、任务型教学法定义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由教师控制、调节和引导语言学习者通过完成具体任务而进行的教学,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分项任务教学环节中,通过自主参与交流、讨论、互动和报告等学习形式,在获取传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思辨能力,强调发挥学习者的自身的认知能力,即在“做中学”。

二、任务型教学对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

不同的学者对“思辨”赋予了不同的定义和理论模型。“思辨力”是指“依据标准,对事物或看法做出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能力”(文秋芳,2009). 思辨的核心是要做出有理据的判断,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技能,即分析、推理、评价的能力(孙旻,2014)。在实际思维活动当中,这些所需的思辨技能是相互关联,紧密协同而非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将教学任务的设置与培养这些思辨分项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不能为了刻意追赶潮流,把培养思辨能力这种笼统抽象的概念定为教学目标,这既不可测又不可量,教学效果也就可见一斑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培养思辨能力起到了重要影响,教什么和怎样教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Ruggiero,1988)。文秋芳构建的层级模型中,第一层为元思辨能力,也就是学习者需要借助思辨技能,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修正;第二层为思辨能力,即指学习者需具备的分析、判断、推理等思辨技能和与思辨能力相关的个人特质,如自信心、学习热情、开放、正直和坚毅等。任务型教学作为交际教学法的延伸,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注重以任务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将抽象的教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操作任务,把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辅之以教师在特定任务下的引导,把外语教学与思辨层级模型中的思辨力培养有机融合,使教学目标可测可量。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教学法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即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灌输的角色中转变出来,使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作为课堂任务的设计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语言学习环境,以此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这对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人本主义理论,即教师在讲授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特质,如开放、容忍的学习态度,对问题的质疑与假设等,都属于思辨能力的表现;语言习得理论,即强调语言学习的前提是获得大量可理解性输入,同时注重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任务型教学的具体流程

目前我国思辨能力的培养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处理思辨力与外语能力培养的关系;二是如何将外语语言教学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文秋芳,2015)。针对上述提到的思辨能力培养问题,任务型教学法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以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型教学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前任务环节、任务环节和后任务环节。学生在课堂的三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在实际情景中参与完成具体任务,有针对性地培养思辨能力。

1、任务型教学的前任务环节

在前任务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都需要对课堂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进行前期准备。如笔者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原则至上,本课文主要介绍美国某高中独特的教学理念)课文时,在课前要求学生对中西方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进行归纳整理,并将其与中国教育理念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异同,制作ppt。学生在课前的任务准备过程中,不单是参与一个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的活动,而是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分项思辨技能,如在本任务准备环节中,任务的设定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包括理解并阐述某种观念、规则、程序,为理解、描述、总结信息提出划分类别的框架等。这样学生既可以熟悉教学内容,又不必迷惑怎样才能“think critically”。

2、任务型教学的任务环环节

任务型教学的任务环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遵从“在做中学”和“连贯性原则” 课堂上设定的教学任务相互关联并具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学习者依据由任务构成的教学阶梯,逐步完成学习目标并培养思辨能力。笔者仍以上文提到的文章“ 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 为例,在任务环环节,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按照事先的分组,以小组汇报的形式,阐述中西方教育理念,并对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分析评价。在小组汇报结束后,由其他小组成员对报告的观点进行反思提问。通过将具体任务纳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获取外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了思辨能力,如推理能力,包括形成结论和解释能力等。与此同时,这些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情感特质,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争议等。

3、任务型教学的后任务阶段

任务型教学的后任务阶段,要求老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复习,并进行“反思性思考”, 这一环节是学生进行检验论证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在上述文章“Where Principles Come First”的讲授过程中,学生在完成各自的报告后,在老师的引导下,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对他人论证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检查和评判,并且对自身的观点进行反省和自查,发现不足和局限,并施以合理的方法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补救,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培养外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评价这一思辨分项技能。

四、结语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具有双重功能。它既是人际交流的中介,反映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又是个体内部思维的中介,体现个体认知活动的成果(Lantolf & Thorne, 2006)。大学外语作为外语语言学习的课程,本身就是通过外语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相较于其他专业,外语课堂具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独到之处。如何将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如何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贯穿外语教学的始终,仍需要不断探索。外语教学首先应当撕掉教学目标中笼统抽象的思辨标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任务的安排中,把思辨分项技能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得教学目标可测可量。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交际教学法的延伸,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互动、合作中来,将明确的教学任务贯穿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辅以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和评价,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思辨能力。综上所述,任务型教学法是思辨能力培养的一条有效路径。

[1]Lantolf, J. P. & W. L. Thorne. 2006.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何其莘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01):24~28.

[3]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01):37~41.

[4]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5]陈艳.任务型教学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3):89~91.

[6]曾文雄.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途径[J].基础英语教育,2006(6):23~27.

[7]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5):49~58.

[8]孙旻.中国高校英语演讲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9]文秋芳,孙旻.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6~12.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本文系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5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探究任务型教学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外语教学为例”(编号:2015JY2030)的研究成果。

贺瑾(1990-),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在读硕士,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学;贺姬(1988-),山西人,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学习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