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历史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传承与保护
——以徐州两汉文化为例
2017-11-25杨雅岑杨镍玮
杨雅岑 杨镍玮 杨 宁
区域性历史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传承与保护
——以徐州两汉文化为例
杨雅岑 杨镍玮 杨 宁
本文将从徐州两汉文化的现存状况出发,讨论两汉文化的存在价值,并依据转型期的社会发展特点提出合理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找出保护现有汉文化以及恢复活态汉文化的可行方法。
两汉文化 存在现状 传承 保护
一、两汉文化的界定
在中国浩浩汤汤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文化作为一份有着悠长历史的珍贵文化宝藏,一直散发着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汉文化在历经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四百余年的时光洗礼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在汲取百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较于史书典籍等较为抽象的遗存,徐州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当代研究两汉文化的历史遗迹研究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其以汉墓、汉兵马俑、汉石画像这“汉代三绝”为主的汉文化遗产成为展现两汉文化最丰厚的物质遗存与载体。
二、两汉文化的现存状况
民间有种约定俗成的看法:“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着丰富的汉文化资源,无论是历史遗迹还是生活习俗,都在徐州留下了历史的丰富轨迹。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兵马俑、汉墓、汉画像石突出代表了两汉文化在徐州的遗存现状。汉兵马俑数量众多,且俑形态多样,对研究汉代社会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龟山汉墓作为一座建造复杂完整的地下宫殿,以其精细的技术、壮观的规模为当今世人留下未解之谜,因此被冠以“东方金字塔”的美誉。汉画像石代表着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发展的顶峰,徐州汉画像石馆收藏宝贵的汉画像石350余块,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反映了汉代的生活风貌。汉代三绝在徐州的出土不仅奠定了其两汉文化发祥地的地位,更为当代人深入了解两汉文化提供了契机。
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区域性历史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徐州的两汉文化也不例外。为搜集数据,笔者在徐州汉文化景区发放121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对两汉文化的陌生成为普遍问题,49.91%的被调查人群仅将徐州两汉文化的遗迹作为普通景点,认为其缺失了文化教育意义,77.27%的被调查人群认为徐州两汉文化逐渐淡出人们思想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节奏加快,无暇顾及。通过对徐州各个汉文化遗址的实地调研及对普通群众的采访得知,对于老一辈的徐州当地人而言,对汉文化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他们对两汉文化的历史变迁、具体内容都非常了解,而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年轻人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人们奔波于现有的社会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突中呈现式微态势。
三、两汉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一)加强汉文化景区建设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众所周知,景区解说员在景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使游客能够切实感受到汉文化的精髓 ,景区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入职员工的培训,增强每个员工自身的文化底蕴,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解说员,直接对游客做出精准而又生动的文化输出,从而达到汉文化最直接的传播与推广。
其次,景区的宣传工作需要长期而又持久的投入。除了在电视、广播、报纸和旅游期刊等传统媒体和旅游网站和移动端等新兴媒体上的广告投入,在自媒体如此盛行的时代,汉文化景区可以顺应时代潮流,创立自身的自媒体宣传平台,定期推送一些汉文化知识和景区的最新动态,吸引更多的受众走进景区。
汉文化景区的相关部门还应该在大力开展各种景区推广宣传活动的同时,注重加强文化景区自身的建设。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景区相关部门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将汉文化的传承与景区生态文明的建设紧密结合,实现景区的良性循环发展,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景区环境的优美与洁净,从而更好地接受优秀汉文化的熏陶。
(二)深化教育改革 强化汉文化精神建设
汉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与历史几千年积淀的产物,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民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应该在教育方面重视对汉文化的传播。首先要使徐州市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徐州汉文化的历史和特色有着清晰的认识及了解。在这一方面可以借助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和教育,让市民将汉文化深深植根在自己的心中。
其次,加强对于中小学生的汉文化教育也是一个重点。政府教育部可以有意识地将徐州的汉文化投入到日常的文化教育当中去,例如在苏教版的课本中添加有关汉文化的内容、鼓励学校和社会各界举办关于汉文化的竞赛、表演等,使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印记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徐州市汉文化景区也可与徐州各大高校合作,通过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让当代大学生去接触和了解汉文化,再由参与活动的学生社团或个人将保护汉文化的理念传输到各大高校,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汉文化的保护意识。
[1]吴曼曼.徐州汉文化的精髓及其当代价值[J].徐州:淮海文汇,2013(01)
[2]盛婷.在现代媒体作用下徐州汉文化的传承与推广[J].北京:中国传媒科技,2013(02).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杨雅岑,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杨镍玮,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杨宁,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播电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