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书法品评中的“书卷气”

2017-11-25朱俊丽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书卷气书风书家

朱俊丽

试析书法品评中的“书卷气”

朱俊丽

“书卷气”是书法审美品评的重要概念,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应包括多种审美风格,从外在表现来看,它可以反映在文人书家不断追求的书法图式建构上,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文人文化理想之建构在书法艺术上的反映。重新审视“书卷气”这一概念,对当代书坛的创作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卷气 史学观照 当代意义

作为书法审美品评的标准,“书卷气”亦常尴尬的生存在一个狭隘的理解空间内。一般上都认为“书卷气”特指某一种艺术风格,如“指书法作品具有一种静穆娴雅,耐人寻味的气息和感染力,是温文尔雅的书风,为书家思想境界,精神气质,知识学问,品德情操等的综合积淀和自然流露”。这一解释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但代表性并不等同于正确性,因为把“书卷气”的内涵限定在“静穆娴雅,温文尔雅”之类的书风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妨寻根究源,以“史”的眼光关注这一概念。

最早见于经传的书法家,在秦始皇时代力倡“书同文”的李斯,便是一个文字学家和文字改革家。东汉灵帝时所立《熹平石经》的主要校勘和书写者蔡邕,更是一位善文辞、通经史、能音律、工绘画的博学大家。立石之主要目的在于为天下学者提供一个权威性的六经版本,免使“俗儒穿凿,疑误后学”。这也许可以算做书法与其他传统文化结缘的较早例证,但此时“书卷气”似无明显表现。而此后不久,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遗之《平复帖》意态苍浑老健,结体俊逸流落,极富自然意趣,给人的感觉已与同时期的民间书写迥异。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能为四十余名文人墨客兰亭之题咏制序,可以想见其博学多才。《兰亭序》全篇凡28行324字,写来从容不迫、气韵生动、雄秀并蓄、文情并茂,字里行间流露着淳雅之情、萧散之致,远非凡夫俗子所能为。南朝梁人袁昂《古今书评》中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然有一种风气。”袁昂发现了这种“风气”,但是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给以界定。这种表现为形貌不端而神采焕然的风气,在更多的属于晋韵的同时,我想是否就可以说是“书卷气”呢?可见,在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甚至更早一个对期.书家就十分注重加强书法之外的学识修养,只下过表现为潜意识,没有挂在口头罢了。

唐代的文人们处在较他们的先辈后学都更为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儒、释、道三教的各自鼓吹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他们的思想、生活乃至平时的行径似乎都较其他时代的文人们更为多元化,在这个时代,“书卷气”也并没有成为书法批评的一个核心理念,虽然张怀瓘曾经强调“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并认为二王“皆兼文墨”。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宋代优遇文人最厚,养成了文人的自得、自尊意识。宋人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注入书法中,便是追求表现一己之“意趣”。而学问之气象则是“意趣”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追求“书卷气”已成了宋代书家的自觉行动。宋人将法散漫化,为“书卷气”的展现提供了新的图式。元、明将法精微化,但这并不影响“书卷气”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帖学之日盛和画家书法群、隐士书法群的出现,又为“书卷气”的滋润提供了新的契机。元人书法一面是宋代情趣化趋势的延续;一面又是发愤昂扬之情的淡化,对冲和之趣的向往。“书卷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向晋人的回归。明代晚期政治经济衰落,外扰内困、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对于书家情绪及书艺风格都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影响。其时连绵大草盛行,书法幅式由尺牍到手卷再到此时的巨幅立轴,这一转变为书家借诗书之酒浇胸中之块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形式空间,但大幅式的出现也使传统书卷气的表现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晚明书家在幅式的转化中极力保持清奇俊逸气息,通过笔法、章法的调整,使晋、宋风范得以创造性的发挥。作品在郁勃之气中又不失浓郁的文人气质,这对帖学的发展来说是一大贡献。王铎在这一转换中成就卓著,他的书法激情宣泄而又不失理性控制,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认为他“有北宋大家之风”。这一阶段,书家在前代的影响下,在实践中对“书卷气”观念有着进一步探索。

清朝书风的主流则是帖学渐退,碑学日兴,由于书卷气与碑的关系比之与帖的血缘相对远些,因此,总的看来清朝书风中“书卷气”蔓延的局面有所收敛。碑学的复兴亦并不能重复蛮荒高古、野逸纵横的天然气象。富于学养、善于开拓的书家们仍在顽强地追求着一种生气。从清中叶金农、郑燮,晚清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以师碑为主的书家作品中,亦不难看出其中弥漫着浑朴隽永之气。碑版之气与“书卷气”交融在一起,使其书法沉着中又不乏生动。从碑意中写出了学养,且不丧失“书卷气”,是这批书家成功之明证。

通过对“书卷气”产生、发展的粗略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从外在表现来看,“书卷气,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书法图式的表现,而是历代文人书家的文艺审美理想在书法图式中的不同反映。从内在表现来看,“书卷气”是书家腹有诗书、胸含万汇作用下的一种文化气质外溢的美,是作品散发出的一种高雅的韵味,一种脱俗的气质。神采气韵美是“书卷气”的主要表现,它是内涵的、高层次的艺术语言,是隐藏在作品背面的人的精神世界的曲折反映。

古往今来从无没有学问的大书家。学书者只有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与潜心临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才能使书法达到较高的境界。要提高当代的书法艺术水平,如何把握“书卷气”的内涵,继承“书卷气”这一优良传统同样是个关键的问题。

[1]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M].李维琨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陶明君.中国书论词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朱俊丽,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书卷气书风书家
现代汉语中“书卷气”一词语境拓展及语义增值
杂说书家之性灵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书卷气
漫谈书卷气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晚明书家邢侗
书风诗韵
书风诗韵
涵养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