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意的表达与实现
——从卢梭《社会契约论》视阈谈
2017-11-25赫意夫
赫意夫
公意的表达与实现
——从卢梭《社会契约论》视阈谈
赫意夫
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社会契约论》之中,为我们详尽阐释了其国家权力理论之中,政府权力来源的内容,同时也为我们阐述了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和政府职能行使方式。而在卢梭视阈之中,作为主权最高意志的“公意”,是如何能够被人们提出和表达,又怎样通过政府权力行使得以实现?笔者在这里将结合当前政治社会问题,对“公意”之表达和实现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这些问题出现的渊源,寻求卢梭社会契约政治思想的当代意义。
卢梭 《社会契约论》 权力社会 公意
一、契约——从自然走向文明
通览卢梭之《社会契约论》,我们可以发现其四卷之中有着非常清晰且简明的内在逻辑,首先第一卷是在告诉我们社会契约之必要性问题,这一部分很大程度上与卢梭另一部著作《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相结合,预设了一个人类的纯粹状态——无政府之自然态,人们在自然状态中自得其所,有各自本有的天然权利,但是在生产水平和人际交往上很惨淡。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一个和谐态:他认为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不会有掠夺和统治他人的欲望等积极的利己主义,而只会有平和、宁静甚至不与其他“人”维持联系的消极利己主义。“因为人类生存于原始独立状态的时候彼此之间绝不存在经常性的关系,所以他们天然地绝不会是仇敌。”很多学者认为卢梭的自然观点是从批判霍布斯开始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洛克的思想进行了发展补充,但其在形式和论证体系上,还是没有跳出霍布斯等人的范围。
《社会契约论》首卷之中,先提出自然状态的人类拥有基本权利:生存权、自由权、平等权和基于“最先占有”的财产保有权。强调强力强权、战争结果和出身都不能成为对他人基本权利剥夺的理由。而当人类必须要通过改变初始的自然状态来维持其生存生产之时,就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也由于社会之中,需要区别个人财产出现私有制,从而要开始考量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创建一种能以全部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的结合形式,使每一个在这种结合形式下与全体相联合的人所服从的只不过是他本人,而且同以往一样的自由。”卢梭认为这就是社会契约的意义所在,而人类也就此进入了文明状态,走出了自然状态。人们需要在听从先天本能的驱使之前,首先询问自己的理性,人类由于社会契约所损失自己的天然自由——企图可以得到一切的无限权利,而得到社会的自由和对他们所拥有一切的所有权。人们放弃自然自由而获得道德自由,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就是第一卷要告诉我们的:人类是怎样从自然走向文明社会,以及社会契约的意义所在。
二、公意——政治活动的基础
组成社会契约之后的人们,在政治意义上就成为了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有多面性也是多维度的:“…………现在成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成员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则称它为‘主权者’;把它的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至于结合者,合起来就称为‘人民’……· ·’”当它作为主动的主权者时,我们可以将之视之为一个具有人格意义的整体,而这个整体的一切行为活动,是要有一定依据的,因为其中包含的所有个体,所以其行为要代表其中个体之最高意义。
在此意义上,“公意”就被卢梭提出,作为一个主权者(也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政体)之中的最高意志而存在。公意整合了人民之中每一个个体的个别意志,却又严格区分。公意总是倾向于平等,个人意志总是倾向于个人利益实现;公意总是倾向于公正,而个人意志总是倾向于偏私。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公意不等于众意,不等于所有个人个别意志之和。
卢梭对此有论述:“众意和公意之间往往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公意只考虑共同的利益,而众意考虑的则是个人的利益;它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从众意中出去互相抵消的最多数和最少数以后,则剩下的差数仍然是公意。”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探讨,代表主权者意志的公意,是如何可以对政府(权力机构)、公职机构发挥作用和约束行为的呢?政府、公职机构,又是如何保障公意的实现呢?
三、政府和权力——如何使公意成为可能
每提及政府,我们就将之与其所行使的权力紧密关联。在卢梭语境之下,公意——权力——政府(或说行政权执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首先卢梭阐述了政府形成的原因:当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在条件的阻碍下已经不能独自生存而必须进行联合,也就是把众多个体力量结合起来,去实现单个个体不能成就和满足的事情,这时的人们就出让了作为单个个人的权力而收获了在群体里才可以获得的权利,也出让了所有个人的自由,使这些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在利益共同体之中得以保全和被认可,就如同最早先的家庭之中,子女对父权、母权的尊崇。这种认同和尊崇是建立在对自我自由和权利以及所有品之保障的前提下的。
而人们让出自己的一切权利和自由意志,去成全公意的达成,是一种消除多元意见并且推崇同一思维、同一价值的思想,而这种同一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整个政治共同体的规范。所以相应的,社会道德就是同化思想价值追求之后的一致性,是一种对人民的强制自由。而公意在主动的外化之后,就成为主权者,主权者不是某个或某些人,体现在人们对主权的拥有之上,则必须要将立法权牢牢掌握在主权者手中,这是至高的权力,而政府不能够拥有立法权,政府属于执行机构,其行政权是要受到立法者——主权者的监督和控制的。这是保证主权不会被掌握在部分人手中,从而对主权进行伤害,不能实现公意。
另外,公意在立法上的体现,是要靠民主投票来保证的,每个公民都要通过投票来表达意见,最终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如果公民中一些人在投票时成了少数派,只能证明此些人的观点错了。就此而言,卢梭在技术上、制度上并没有提出更为令人满意和绝对信服的意见提出方式,票数的绝对数量多少,表达的不是一个意见、决策的正确与否,而是要看其是否符合公意。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所谓“多数派的暴力”。但是如果改变卢梭的意见,建立一种间接地民主——人民代表或投票代表、议员的形式,实则就是对公意表达和实现的保障的破坏。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社会契约论》之时所要继续争论的问题之一。卢梭在其书中第四卷“论投票”一章之中,明确提出此种多数原则其实是一种前提:“公意的一切特征始终存在于多数之中。”所以我们看到卢梭对代议制的态度也不是十分明确:代议制的民主是否能够表达真正的多数意见,这也是我们当今世界之中,多种政体都在讨论的问题。
四、《社会契约论》论域下当前社会的一些问题
针对前文提及的公意之意义、表达和实现,结合当前我们所处的社会时代,我们确实需要对一些有关政府权力、国家领导机构的问题进行反思。
首先是对契约的理解,从古至今一直以来的中国社会思想之中,似乎并不认为整个有机社会的建立,是基于一种人与人的原始的、本有的契约,我们在长久的封建社会之中,所拥有的思想长期是强调社会分级分层的,并且统治阶级掌握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
这便引入第二个问题:中国当今的代议制,及其代表的代表性问题——我们在各级选举之中选举产生的立法代表,与人民的联系程度如何,以及是否能够基本代表其所代表群众的“公意”,并把这些“公意”提出到更高层的立法部门,最终形成一个真正的“公意”。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我们的执政党派的问题,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之中并没有对党派进行详细论述,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当今的中国,无论是产生公意,还是立法,或是行政,都是在一个执政党派的领导和引领之下进行的。
第四则是关于思维同一性的问题的讨论:卢梭强调用同一来消除差异,讲求整体性,前提是人民内部的差异消除和形成统一公意。但我们当今社会,是否要由执政党或者权力政府,来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见、价值进行同一化处理?
《社会契约论》语境之下的公意,在当今我国社会之中,无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形成结果,都似乎不能达到卢梭意义上理想化的目标,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虽然卢梭的观点之中,尤其时代局限和技术层面的缺陷,但其对民主社会、人民主权的基础性意义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并作为一面镜子来反思我们的社会现状。其公意表达和实现的思想更是对我们这种差异问题明显的人口大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陕西:陕西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