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信息茧房”效应的思考
2017-11-25刘广澍
刘广澍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信息茧房”效应的思考
刘广澍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信息传播活动,“信息茧房”存在产生的自闭性、隔绝性和冷漠化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产生消极影响。从重视受众个性需求、构建传授和谐关系以及传播环境优化等维度着手克服“信息茧房”不良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 信息茧房 媒介
一、“信息茧房”问题的产生以及步入学术视野的起因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以往的信息技术并没有当今如此的发达,故而人与人的交流范围只限于地理空间的方圆之内。但随着信息交流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传播已经跨越时空的限制,传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由此传播中的“信息茧房”问题产生。
“信息茧房”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由此,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关于“信息茧房”的讨论。
二、“信息茧房”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所产生的破坏性
由于传播是一个多要素联合互动的过程。因此,其问题的产生也多来源于各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沟通交流上。由此,“信息茧房”的破坏性也主要体现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自闭性和传者与受众之间沟通的隔绝性以及对环境形成的冷漠化方面。
(一)自闭性对接受主体单方面的破坏
具体而言,自闭性是随着自我意识逐渐强化的过程,信息传播的接受主体对外界相左信息的排斥感也就越发的强烈,从而形成的一种自我封闭的效应,或者叫状态。自我意识的突出造成了对外界信息的排斥性,换句话说,“信息茧房”的存在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群体的极化。这是受众对自身的信息接收感到自我满足状态的表征,是自我意识的典型表现。信息接受主体的极化主要是指,主体内部所固有的对某一现象的认识形成高度的一致,进而,其在接受其他外来成员或思想时,总是选择相同或者相似的人群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一种正反馈式的“自激”。群体内部的思想意识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同时,对相左的观点越加的排斥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究其本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群体极化实际上是一种在信息接受前所形成的对自我认知的一种饱和状态。在接受新的信息,特别是与已有观念相左的信息前,由于原有的思想意识所占有的主导地位,使得接受群体在面对“新型”的思想观念面前所具有的排斥现象。
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这种思想意识的极化,使得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很好的传播,对当代社会所提倡的共有的、先进的思想观念的传播和有效接受形成了阻碍,形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进而有效接受上的藩篱。
(二)隔绝性导致双主体粘合性的消解,双主体黏性的丧失
具体而言,隔绝性主要是指“信息茧房”对双主体良好关系的构建所造成的障碍,信息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受众群体内部、传者与受众双方之间的互动过程。信息的交流传播在实现其主要目的,达到信息的传递的同时,也增进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和交流。但是,“信息茧房”的存在,使得传、受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正在慢慢消亡,换言之,传、受双方之间的黏性正在逐步地丧失。就隔绝性而言,主要是指当信息传播者在进行信息交流时,当其遇到与其所要传播的思想意识相左的意见时,其内心难免会有厌恶情绪的产生,久而久之,对其信息传播的热情也会造成打击,进而对信息传播工作也产生厌恶情绪。与其对“叛逆者”苦心孤诣的教导,不如在“志趣相投”的群体内部“逍遥自在”的观念就会慢慢滋生。
同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信息茧房”的隔绝性不仅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群体内部,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双主体之间同样也有“信息茧房”效应的存在。因此,由于教育者与接受者之间各自地“画地为牢”,其之间的交流便会逐日减少,从而形成了各自的“信息茧房”。社会的黏性就会因此而丧失掉。
(三)冷漠化指的“信息茧房”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形成桎梏后,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教育环境的异化:冷漠化
具体分析,长期生活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中,由于上文中所提到的正反馈式的“自激”的缘故,使得其中的人们容易产生盲目的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也必然会将自己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形成一种时刻警惕的防御状态,拒斥其他观点侵入。毫无疑问,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是人,社会机体是由活生生的个人构成的,马克思有言:“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这样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演愈烈。从而整个传播环境也会呈现出一种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盲目状态;冷漠化的环境的形成也就造成了对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危害:思想政治教育的迟滞性。迟滞性主要是相对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而言,例如2016年11月16日,在题为“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第三届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同志也发来了题为“集思广益、增进共识、加强合作,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类”的贺电。贺电指出,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而网络社会的发展及其所推崇的“共同体、无国界、无边界”理念必然会对当前的意识形态教育产生借鉴性的意义。但是“信息茧房”所形成的盲目状态使得在当代意识形态建设上形成了无形的阻碍。
在此种意识下进行教育,每个人都因自己的现存思想意识而感到自我满足,进而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遭遇一种冷漠化的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接受上的阻滞。
三、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茧房”效应的维度
“信息茧房”并不是信息传播上的癌症。针对上文所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信息茧房”发生的机理。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接受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上考虑其对策。
(一)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群体的构成,构建“实用主义”模型[3]
追求实效,受众接受信息必然有其接受信息的需要,从其需要入手,构建信息传播的“实用主义”模型,是打破“信息茧房”藩篱最为直接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从实际出发,追求实在的教育效果。任何人的学习都必然会有其学习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了解受众的学习需求状况,这样才能明确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切入点。
不同的接受群体都有其各自的接受目的,了解并正确划分接受群体的属性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前提。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根本目的。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其根本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将两者的目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两者的目的,寻求两者目的的契合点,构建符合双主体的“实用主义”模型,才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不可忽略的是,在构建“实用主义”模型时,最直接的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能动性的激发,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就其实质而言,激励是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只有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被真正的接受。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接受群体的思想、行为朝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
(二)媒介选择与教——学稳定关系的构建
不同的媒介其传播效度不同,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是构建和谐的传——受关系的前提,而和谐的传——受关系,是实现信息传播者传播目的的必要条件。“把握传播媒介的特点,遵循传播媒介的基本规律,才能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同时,“网络等新传媒成为意识形态影响力的风向标。”因此,信息传播者必须选择符合传——受关系的媒介,信息传播的媒介选择具有时代性的特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最受众欢迎的媒介,并充分加以利用,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的接受。
如前文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过程中,和谐的教——学关系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在这里,笔者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选择来说,其考虑维度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环境的要求,不同的环境对传播媒介的许可程度不同,媒介的选择必须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大环境,同时,不同的环境对媒介的要求也不同;第二、媒介适应性不同,不同的受教育者对不同的媒介,其适应性是不同的。协调受教育者与媒介的适应性,是教育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总之,媒介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的关系,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选择必须有利于教与学的稳定关系的构建。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群体接受环境的掌握
传播环境的构建或者说是传播环境的选择是影响信息接收性的重要因素。信息传播者必须选择符合其传播内容的环境,笔者认为,环境的掌握包括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环境,媒介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同时,人文环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忽略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是一门要构筑人们思想行为的科学,因此,媒介的选择首先要做到的是,必须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譬如,当一个搜狗输入法的宣传者在进行文字输入的时候自己使用的却是QQ输入法,这样,对其宣传效果而言,必然会大打折扣。
在环境建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教育伊始,在环境方面多一些相关的布置,清除一些不利因素,这样不仅可以为接受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也有莫大的帮助。
“信息茧房”的自闭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造成了接受群体单方面的排斥性;其隔绝性在双主体之间形成了无形的间隙;“画地为牢”的自我盲目认知在时间的催化下形成了教育环境的冷漠化。自我激励系统的伴随使得“信息茧房”的成长越发健壮。在应对“信息茧房”的破坏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也构建起了有效的防御机制,通过对教——学稳定关系的构建、从接受目的上对实用主义模型的分析,从而制止“信息茧房”的滋生。总而言之,“信息茧房”的消弭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包括主体、媒介、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努力。
[1]马克思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王杰.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35.
[3]勾永才著.试论思想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J].天府新论,1996(5):36.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