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热词看现代汉语的发展
2017-11-25曹国梁
曹国梁
语言研究
从网络热词看现代汉语的发展
曹国梁
语言是一种交际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符号,它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词汇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它的变化是最迅速并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互联网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信息量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巨变。群众在网络平台上自由交换信息,久而久之,为了节省上网时间和费用,他们开始使用一种更加简洁的语言进行交流,这就诞生了网络语言。可以说,从来没有任何时代的词汇变化的如此迅速,更迭的如此频繁。现代汉语词汇迎来了一个“高产期”,但同时这也是现代汉语词汇从未经历的严峻挑战。
语言 网络语言 现代汉语
一、网络热词概述
网络热词是网络语言的一种,对于网络热词的定义,学界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说法,如“网络热词即热门网络词汇,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网络热词指的是网络语言中的热门词汇,其通常围绕社会日常生活和社会重大热点事件话题展开,是社会人以网络主体身份在网上或网下能广为流传的词汇。”由于其形成环境的特殊性,以其存在的独特性对现代汉语产生着冲击。
二、网络词汇的特点
(一)形式简洁精练,创意创新
现代社会信息泛滥,群众在其中犹如置身茫茫大海,想要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就像大海捞针般困难。网络热词用词语和短句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快速地解决了信息超量与精准需求之间的矛盾,加之其本身具有极强的概括能力,将目标内容所涵信息浓缩提炼后,承载信息的同时又方便受众获取和记忆[1]。网络热词的形成并不是一瞰而就,在传播过程中众多网友积极献言献策,群体智慧在创造面前显示出了巨大的力量。他们对现有的词语进行“翻新”,赋予旧词新的意义,对突发事件进行整合,提炼信息关键词,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等等。
(二)内容关注现实,反映民意
网络热词之所以“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内容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网络形成的舆论能够发出民众声音,引起关注。蒜你狠、糖高宗、苹神马、向钱葱、油你涨等词的出现,反应的是物价上涨且上涨速度超过合理水平,影响民众生活。
(三)风格幽默犀利,一语传神
网络热词在风格上常常不拘一格,千变万化,但总的来说遵循幽默犀利的原则。“元芳你怎么看”是2012年风行于神话大地的一句话,元芳体的流行,源起于一起网络事件。一泉州女孩疑似被肢解后坠落高楼,警方判断为自杀,之后一名网友以“元芳,你怎么看”进行嘲讽,暗指案情背后或有蹊跷。这些一针见血,切中要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洞穿力,语言直观,深入中心,词尖锐刻薄但不乏幽默。
(四)网络语言存在糟粕
除了网络上所流行的汉字变体之外,一些不健康的污言秽语也在网络上悄然兴起,像是“玛丽隔壁”等网络词汇。这种词汇的广大传播势必造成不好风气的流行。
三、网络词汇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
(一)词义进一步衍申
词义分析是词汇学研究的新课题,词语的结构和词的意义呈现有意思的对应关系,网络新词的词义有进一步延伸发展的趋势。
(二)外来词语的激增
近年来,汉语中外来语明显激增,而且是伴随着新词新语激增的。在这些新词新语当中,据粗略统计,新的外来词大约在百分之五左右。而网络语言词汇中,外来词语的比例远远超过以往,达到百分之十八。
(三)生造词增多
沈孟缨多次撰文指出,“当今汉语词汇发展变化中令人瞩目现象之一:有新的词缀化倾向”。这一点在网络语言词汇中得到证实,“人类具有很强的语言类型化的能力在网络语言的创新中得到了体现。
(四)构词方式简易化
传统的词汇学研究告诉我们,汉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有主谓、动宾、动补、偏正、并列等几种方式。网络语言词采用的方式则简单化,如一网化经营、自动登录、物流配送、抓图、点击等。
(五)颠覆传统汉语教学
很多的网络新词脱离了六书而产生的,从训话学的角度来说,模糊了汉字的构词法,对现代汉语词汇有很大的冲击。这就给汉语的汉字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使得我们找不到一个标准来对这些词语进行规范的教学[2]。
四、如何看待日益发展、渗透的网络热词文化
(一)应用包容开放的眼光去看待网络词汇
事物发展总是遵循它本身的变化,无论是哪种语言都需在现实中优胜劣汰,吸收与时俱进的元素来扩充和完善自身。网络词汇及时、真切地的反映了时代的现状,我们应该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网络词汇的产生和发展。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于网络词汇收录应谨慎。虽然网络词汇大多数只是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活跃,但还是有极少数的网络词语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在新增词条中,收录了“偶像剧”、“出场费”、“作秀”等新词,现代汉语词汇的收录不仅要考虑到词汇被使用的普遍性,更加要考虑到词汇的稳定性。
(2)多加探索、应用。随着对外汉语在全球越来越受重视和欢迎,网络新词又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还有很强的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已经宽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要多探索,多研究,多思考,将网络新词的教学完美的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当中。
[1]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2]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单位:安徽省利辛县阚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