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鹿回头”石雕形态及其文化符号特征探究
2017-11-25杨雅霓
杨雅霓
三亚“鹿回头”石雕形态及其文化符号特征探究
杨雅霓
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习惯于将对生命的祈求和哲思借助于某种具体的形象来比喻和表达,臆想的背后蕴涵着地域文化最重要的符号记忆和解剖方式;传说是老百姓对自己民族文化原始起点的通俗而隐喻的认知和诉说,也是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文化价值观的总结,尤其是对本民族精神品格的彰显与认同。
传统文化心理 地域特征 石雕造型 文化符号
三亚城南的鹿岭上有座石雕,石雕的名字叫“鹿回头”。石雕底座的侧边刻着这样一段文字:传说古代有一位黎族青年猎手,头束红巾,手持弓箭,从海南五指山追赶一只坡鹿直到南海之滨,前面山岭之下便是茫茫大海,无路可走。猎人正弯弓搭箭,忽见火光一闪,烟雾腾空。神鹿回过头却变成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便和青年猎手结为恩爱夫妻,他们在这片土地披荆斩棘,搭起茅寮,耕种纺织,捕鱼狩猎,种植椰树,繁衍生息。天长日久形成了这一黎族山寨。人们根据这一传说,便称山寨为“鹿回头”。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古老的爱情传说,三亚这座城市被美誉为“鹿城”。传说,既为“传”,则必然掺合着臆想的因素。
而这样的臆想加之了人们对生命的祈求便使生活在三亚的人们更将这一传说物化为“鹿回头”的石雕,直观、生动、形象地将文化心理渗透到具象的造型之中。
“鹿回头”的传说是流传于三亚的古老而遥远的故事,浸润了这一方土地、承载着民俗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刻画了不同的时代印记,积淀了长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最深层的情感。坡鹿何以回头成为故事情感诉求的终极思考。终于,在历经了千百年的口授文传、苦苦思量之后,雕塑家林毓豪将这鹿的回头归结为“爱”。他说:是爱!真爱!爱人间,爱生活,爱爱情,爱未来,他认为这也是“鹿回头”传说的主题。因为“爱”,那坡鹿的回头方显端庄与肃穆;因为“爱”,那坡鹿的眼神才能如此纯粹与永恒。“鹿回头”石雕是1988年建成的,高15米、宽10米、厚5米,林毓豪将艺术情感倾注在冰冷的石材里,将三亚人民勤劳、善良、朴素等品质夹杂在石缝中,塑造、浇铸了这样一座象征着地域文化精神与情感的石雕。石雕不仅体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天、与海、与山、与河的关系,而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石雕以厚重的造型凝固的了地域文化特征、反映了一方百姓的社会心理和人情物态的理性思考。
石雕是依据传说故事创作的,其造型元素有三个,中间是一只回头的坡鹿,两侧一边是猎手,头束红巾,手持弓箭;另一侧是黎族少女,朴素、美丽而神态自然。整体的空间关系是人——鹿——人,以鹿的回头作为形体关系的转折点。通过回头,把鹿变成了人,把神化变成了现实。三个形象结合得恰到好处,与天、海、山相得益彰,动态地表达了故事情节也表现了雕塑的主旨思想。立于石雕之下仰头观望,在蓝天为底色的映衬下,猎手、鹿和少女之间虽相对静止,但造型之间又有种内在的运动关系。不仅是空间、也在时间、情节上形成了着持续的、连贯的伸展。离开石雕一定的距离平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石雕所表现的这一瞬间的造型所传递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体味出它那冷冰冰的石头背后的温度和情感。既算是行走在鹿回头的山脚下远望石雕,尽管不是十分清晰,但熟悉“鹿回头”传说的人们仍然可以从约略的外形上感受到那带着海岛气息的文化气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只要远远地能看见那鹿的回头,心里面就觉得踏实。
将石雕进行局部放大,从每一个造型的个性特征寻找着形象所代表的文化符号意义。显然,在石雕的整体造型思想中,作者放弃了美与丑的反衬手法,也抛弃了善与恶的道德判断,将“爱”从人性中提炼、升华,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它包括了对人性中的“欲”之承认,对“恶”之宽容,也提出了生命价值的客观思考。猎手的造型健硕而刚毅,以阳刚之气描述了人性之常态、生命之本色,明眸而幸福的眼神消解了俗情和俗欲。而少女,一只手掌心向下,感应着大地的力量;另一只手掌心向天,与蓝天呼应,在蓝天和大地之间吐纳着生命,形成“爱”的张力。那美丽的眼晴里略含着羞涩,透着聪明与智慧。正是这样的眼神,点化了猎人心性中最原始的强悍与野性,在对欲望的追逐与对命运的抗争之间达成了生命的和解。而要谈论这座石雕,应将注意力集中在那坡鹿的回头上。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那坡鹿回头的姿态,便会发现那是石雕的整体形象中最轻松的部分。双耳高耸、嘴角微翘,鼻翼张开,略带着微笑地回转颈项,仿佛是在天空上轻轻地划出了一个音符,尽管那是历经了千回百转的艰险,在生与死之间毅然地一次选择,却是回头的自然、轻盈、平静。当然,这种回头的姿态发生在面朝茫茫大海,脚下就悬崖断壁的境遇,从而那一刻的回头才有了更深刻的意象。这是一个转折,猎人不再追逐,坡鹿不再奔跑,时间停止、空气凝固。那一刻的温顺,让白云驻足、阳光无语、大海无声。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项秉仁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法]罗丹述.罗丹艺术论(葛赛尔记)[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5]余秋雨.天涯故事[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杨雅霓(1991-),海南人,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