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别、历史
——重新审视帝制中的大转型》述评
2017-11-25张加培
◎张加培
《技术、性别、历史
——重新审视帝制中的大转型》述评
◎张加培
20世纪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引入,妇女史又朝着妇女与性别史发展,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新著不断。英国学者白馥兰所著《技术、性别、历史——重新审视帝制中的大转型》(Technology,Gender and History in Imperial China. Great Transformations Reconsidered)就是其中之一。该书原著由劳特里奇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发行中文版,由吴秀杰与白岚玲翻译。
“技术将性别原则编织进帝制中国的每一条经纬当中:从宇宙观和统治理念到国家的物质基础,以及家庭生活的日常实践。”作者围绕主线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八个章节。
第一部分,“道德秩序的物质基础”。作者认为物品与环境在将日常行为纳入道德范式方面扮演着悄无声息却又强大有力的角色。其一是居家建筑中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的家祠。宋代以来,统治精英就十分重视居家建筑和社会秩序的打造,表现最为显著的是房屋修建风水的讲究与家祠的建置。家祠是宗族纽带价值的物质性象征,设定家祠建造规矩,将更多的人口纳入“正统人群”。其二是构成农业秩序基础的真实的与理想化的农作景观在历史上的演化进程。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国家与商人的关系组合减轻了农作经济的风险,并使之维持一定稳定性,但国家、商业网络、地方经济之间交互作用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正因为“道德——物质”基制中的模糊性和适应性,让这两项“社会——技术”体系在历史中变得举足轻重,它们具有的持续力量成为危机与变迁中帝国秩序的稳定器。
第二部分,“女子之术:锻造女性的美的懿行”。该部分从工作、空间和生殖三个物质领域去审视技术实践及其含义。作者认为“女性工作”经历了“男耕女织”到“去技能化”的历程,女性的经济贡献逐渐被遮蔽和边缘化。基于女德与社会秩序的建构,父权家长制下的男性力图恢复女性在家庭中的生产角色,它表现在不同文字记录下展现出复杂一面。作为物质资源的纺织品,一直在维护一体性当中扮演核心角色。当女性对经济贡献式微之时,女性变成对男性的从属和依赖,而最大的价值表现为生养后代。就生育而言,作者列举了多个医案,表明女性懂得某些基本手段原理对生育能力进行控制,社会环境默认此类控制的存在。而在生育中,女性往往为了实现社会、家庭愿望——生育男婴而付出沉重代价。在医疗落后之时,自然的生殖过程隐藏着巨大的可变现。作者还对现代空间进行阐释,讨论了中国式房屋建筑所展现女性的礼教空间、风水空间、审美空间及家庭和顺的空间愿望。认为居家空间表征如何来调和长期性社会转型造成的紧张关系可以表明,将物质文化纳入历史分析十分重要。
第三部分,“男子之术:毛笔、耕犁以及技术知识的本质”。该部分是对晚期帝制中中国与男性特质相关的技术做探讨。官员们书写农书,期望能对农业有所指导。这种国家力量对农作实践的干预,是强大的政治力量将科学、技能和技术与物质生产的联结。私修农书同样发挥着传递耕作技术的作用,但其关注的焦点是礼仪与社会规矩,家庭的祥和以及宗族和祖产的延续。相比之下,私修农书更具有地方性和短暂性。宋代木板印刷的普及,为农书绘图传播提供了可能。在统治阶级“劝农”盛风下,以楼璹的《耕织图》为代表的农事图像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广,成为顶礼的圣像。以王祯为代表的《农器图谱》,虽然具有更多创新意义的可能性,但没有发扬光大。不管传播范围如何,统治者自始至终都是围绕“劝农”与“国家治理”进行。
正如封底所评:“《技术、性别、历史——重新审视帝制中的大转型》一书中,白馥兰探讨了诸如技术与伦理、技术与性别主体性(女性和男性)、技术与国家建制等问题,来阐明物质环境和实践如何塑造了日常生活经验的图式以及政府的意识形态、自我技术及主体的技术。”从男耕女织到书写绘图,从房屋修建风水到宗祠建设,从女性空间到身体生育,这本书立足于科学技术史,泼洒墨笔于女性与性别之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帝制中的男性与女性日常生活与国家政治之间的互动回应。这些画面的还原,有利于我们了解性别主体在农业技术上的表现与态度,重建国家权力对技术性别的渗透与治理。总之,该书的视角、思路、理论、视野都值得学界学习借鉴。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637002
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清代四川南部县妇女涉讼问题研究”(cxcy2016077)阶段性成果。
张加培(1993-),女,汉族,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妇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