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背景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思路探索与思考
2017-11-24常跃跃
常跃跃
摘要:在“双创”教育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的大背景下,作为工作在高等教育一线的研究生辅导员,是高校研究生“双创”教育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推动者。本文在分析研究生特点和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总结研究生辅导员“双创”教育工作的不足,最后对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思路给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双创;研究生;辅导员;思路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224-02
一、前言
随着“双创”号召的提出以及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双创”再被提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推进“双创”工作,在高校中开展“双创”教育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重点。研究生作为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重要力量。在研究生中开展“双创”教育,是国家成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研究生辅导员长期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研究生的情况相对比较了解。而随着研究生“双创”教育的全面展开,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有了新要求、新内涵和新挑战。
二、“双创”背景下的高校研究生特点
1.研究生科研水平强,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系统学习后,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科研创新工作中承担着重大使命和责任。经统计,超过一半的研究生有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经历,已然成为我国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大多数时间都在为导师做项目,变相的成为了导师的“高级农民工”,导致研究生的创新创业主动性较差,意识不足。
2.研究生科技成果多,成果转化率低。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创新和技术攻关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高校对研究生科研奖励、激励机制的日益完善,研究生科研热情日益高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是,尴尬的现实是:大量的研究生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大量的研究专利仅仅换为一张证书,研究生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这不仅阻碍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而且也大大伤害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3.研究生科技活动多,技术含量参差不齐。创新创业强调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需要研究生具有团队管理和合作意识。科技活动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在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经验等培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双创”口号的提出,各省市各级部门以及高校高度重视“双创”活动的开展,各类“双创”大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研究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平台,也给研究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活动技术含量的参差不齐让研究生难以选择,而参加活动门槛的降低也让研究生降低了要求,有的甚至将目的仅仅局限为参加比赛去获奖,而忽略了长远发展。
三、高校研究生“双创”教育现状及分析
1.“双创”制度有待完善。完善的制度建设是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保障。随着研究生“双创”活动的深入开展,各高校在“双创”基地建设、硬件配置、资金支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的创新活动。然而,与硬件配套的制度建設却仍然有待完善。一些制度缺乏灵活性,操作性不强,还有一些制度仅仅针对创业初期,在研究生创业活动进入“深水区”时缺乏制度保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研究生创业的积极性。
2.“双创”氛围有待提升。良好的“双创”教育氛围将使更多的研究生主动“双创”、敢于“双创”、乐于“双创”。在一些高校,“双创”教育活动大多为邀请企业人士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双创”活动。而一些指导也仅仅局限为课堂上的案例分享,缺乏具体的实践。“双创”教育体系的不完善让学生的创新创业熏陶不够、意识不强,很难在研究生中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
3.“双创”指导水平有待提高。现阶段的研究生“双创”活动很多是由辅导员担任指导者,而创新创业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管理、财务、法律、营销、研发等多个环节,需要整合多种力量、多方配合方能顺利进行。研究生辅导员长时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虽然高校培训较多,但对“双创”缺乏系统地学习。同时,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相对简单,与外界社会接触不深,社会经验的缺乏也往往导致辅导员的指导水平有限,对研究生的帮助有限。
四、研究生辅导员在“双创”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现状及分析
1.辅导员事务繁杂,投入精力不够。教育部明确规定辅导员的比例不低于1∶200,而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严重不足,有的学院的比例甚至超过1∶1000。庞大的学生数量让研究生辅导员整日疲于日常事务,缺乏与学生建立有效的联系。“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过多的工作面以及过宽的职责范围让其在“双创”活动上花费得精力和时间有限,相应的指导也流于形式。
2.辅导员实践较少,指导专业不够。高校辅导员主要从应届生中选留,因此在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上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积累。大量琐碎的事务将研究生辅导员的时间变得碎片化,辅导员很难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更不用说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有些辅导员未经历过社会的“洗礼”,与社会的接触不深,社会经验的缺乏导致其在指导学生上多数为理论层面,与实际情况缺乏联系,可行性、科学性、专业性较差。
3.辅导员责权不清,指导深度不够。高校研究生采取导师是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导师对研究生的评价将会决定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这种利害关系往往会导致辅导员与导师“抢人”的局面。同时,现阶段的“双创”活动主要由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者研工部主管,研究生辅导员处于被动安排任务的位置,导致辅导员实际指导却没有决定权。辅导员往往不深入思考,指导流于形式和表面,出现懒惰的情况。
五、“双创”教育背景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思路探析endprint
1.主动学习,提升指导专业化、科学化。辅导员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研究生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和调动主观能动性,将各项工作与“双创”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论,有针对性地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实践活动,提升自身指导水平的专业性。
2.密切联系企业,拓宽科技成果的转化渠道。创新驱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研究生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却很难有机会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科研成果難以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导致研究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研究生辅导员可以借助社会实践以及在就业时与企业建立的联系,积极吸引企业进入学校与研究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洽谈。同时,可以考虑邀请校友企业家返校进行交流和讲座,设立相关基金,扶持研究生与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最终实现共赢。
3.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才是最好的教师,在现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双创”教育体系下,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定期邀请企业家与学生座谈,为研究生“双创”提供专业的指导;与企业建立成果共享平台,形成成果交流共享常态机制;与企业共同创立“双创”基金,扶持研究生进行“双创”活动;邀请企业来学校招聘研究生实习生,让研究生能够亲身感受企业的经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4.建立“双创”信息平台,提升创业氛围。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和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投入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企业、社会和学校媒体资源,建立“双创”信息平台,大力宣传研究生创新创业政策、配套服务、技术支持,提供线上活动交流、项目展示、融资对接、成功案例展示等服务,让更多的研究生了解创业、敢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双创”背景下,研究生辅导员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工作职责也在发生着变化。研究生辅导员应结合时代需要,拓宽工作思路,不断提高自身的指导水平,在国家“双创”的潮流中勇敢地承担这份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从军,等.双创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创业,2016,29(13):64-65.
[2]郑丹.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与培养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6,(7):141-143.
[3]唐晓虎.双创背景下理工科专业辅导员工作方法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185-1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