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级会议接连召开,引舆论关注农业品牌和市场建设
2017-11-24
7月中旬,发改委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6》并进行全面解读。其中指出的“农民工进城落户不及预期,最主要原因是舍不得附加在农村土地上的各种权利”,引发热议。媒体指出,当下最重要的不是量化考核城镇化率,而是量化考核制度设计进程;要建立健全城镇化动力机制和体制,让农民土地权益变成其市民化的自有资本。新浪、网易等网民也积极参与跟帖评论。有网民对土地权益表达了鲜明态度,称“可以进城,前提是我的土地仍然是我的,否则免谈”。有网民对进城后的生活表示担忧,发问“为啥要进城?还嫌城市不够堵?还嫌城市房价不够高?农民能挣多少钱?让他们住城里消费得起?老了干不动了谁管?”還有网民认为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权,建议政府部门更多地创造进城落户的条件,而不是“赶鸭子上架”。
7月下旬,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发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其中显示,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9.3%的农村留守儿童认为父亲或母亲去世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11.4%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己的父母还健在,却称父母已经离世”现象。此类数据一经发布即成热点议题。
舆论认为,“活着却被当做死了”,可见孩子的绝望和无助,父母们应该考虑怎样才能不成为自己孩子心中那些“该死”的爸妈,各级政府也应从中意识到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和父母一起生活。随后,《新京报》在跟进报道中称,“民政部提出,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责令返回”。由此,“责令返回”再掀舆论波澜。《工人日报》《法制晚报》等媒体纷纷发文,认为单纯的“责令返回”难破留守困局,政府部门还要做好承接工作,从源头减少留守儿童才是关键。
此外,“农民工高温猝死西安城中村”的相关消息被曝出后,农民工群体在高温酷暑下“打临工”“用不起空调”“没有高温补贴”等工作和生活日常成为关注热点。舆论呼吁完善制度保障,让农民工不但有休息的权利,还有休息的底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