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2017-11-24梁赟玲
梁赟玲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本科生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也引入了案例教学这种方法,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案例教材编写、课堂组织以及教师和学生需要适应和提高的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以及如何去评价该教学方法的效果,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162-02
对高等学校财经类的本科学生来说,宏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程。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更偏重于宏观政策,体系比较庞大,从本科阶段的教学实践看,学生感觉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学起来难度大,比较枯燥,虽然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但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不好。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用列举案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努力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的真实性、实践性、综合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较好地解决了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通过多年的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也发现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目前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不少,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材不符合我国本科生教学要求。目前我国各高校宏观经济学课堂上大多采用引进的外文版宏观经济学教材,这些教材几乎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背景而撰写的,所采用的案例绝大部分都来自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但我国属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内学生对案例中所涉及的一些现实经济问题明显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案例本身也不具有一定的仿真性,不能较好地揭示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加上不少教师在讲授中没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取舍,导致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和案例后仍不能对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课堂组织难度大。一般对普通高校来说,宏观经济学都是给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的,学生刚刚从本科高中阶段的学习过渡到大学教育,因此,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还不好适应,组织实施难度较大。而且,宏观经济学一般是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生人数众多,不大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实施。最后,课程学时一般都是48或54个学时,相对于宏观经济学较多的教学内容来说,开展案例教学的时间有限。
3.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经验和方法的适应性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注重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加上宏观经济理论比较抽象、模型比较多,学生一般难以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难以厘清整个理论体系的脉络,只得死记硬背,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对宏观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对案例教学存在较重的畏难心理。再者,很多授课教师没有达到案例教学所必须的教学要求。大部分教师仅仅将案例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除了多了解几个案例以外,丝毫未改变理解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最终使案例教学失去学科特点,流于形式;课堂互动效果差,不少教师缺乏开展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施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以及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按照如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开展案例教学。
1.案例的编写。上文也提到选用国外的案例教学的话,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要在案例编写上下一些功夫。我们整个教学小组通过多次讨论,集中精力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编制了8个宏观经济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既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又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既不能太过简单,没有分析讨论的必要,又不能太复杂,超出了大二学生的能力范围,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代表性和时效性要强,比方说,我国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等。
2.组织案例讨论。案例讨论一般安排到整个课程的基本内容讲解结束时,将学生分成16个小组,两个小组做同一个案例,但观点刚好对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要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案例,广泛阅读相关资料,组织好自己的团队,每个组要进行PPT汇报,并且正反两组要进行觀点辩论,要求人人参与。比如,关于通货膨胀的形成,既有内生性的原因,也有外生性的原因,学生们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对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非常有帮助。在整个案例的研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而学生则是主体,他们积极的完成小组内的任务分工、讨论、演讲、辩论、PPT制作等工作,努力地融入到课堂中去,从之前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问题的解决者,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
3.案例讨论结束后的总结。案例课结束后,我们教学小组进行了案例课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讨论,总结一些有益的做法,同时,也对在整个案例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一些解决的方法。对每个案例在讨论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正,以备下一年更好的使用。另外,对组织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搭便车行为,以及学生思想认识不够重视的行为,提出一些考核评价的改进措施。
4.案例实施效果分析。该项工作主要是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否喜欢这种案例讨论的方式?案例学习中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案例讨论是否有助于你对宏观课程的掌握?阅读明白案例需花费多长时间?准备案例讨论花费多长时间?endprint
通过简单的问卷,我们发现,约70%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案例教学的,学生觉得最困难的就是找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个可能与他们平时对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有关。95%以上的学生认为案例讨论有助于宏观课程的学习。一般来说,学生阅读明白案例大概需要10分钟左右,因为我们案例字数并不多,所以明白案例并不是很困难,但是,准备案例参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绝大部分同学需要1周以上的时间去准备。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后续的改进措施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满足培养方案的要求,案例教学法虽然存在诸多实施上的困难,但我们仍然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案例讨论质量。现在宏观课时有限,除了教师要讲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外,留给案例讨论的课时就更少了。虽然我们现在也在探讨全部使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但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还是希望教师讲解为主,所以,这就要求案例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案例讨论中,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入到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及其应用上来。同时,教师要调动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虽然有许多的不足,但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就是它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教师的系统分析和讲授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和结构,尤其在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授上,传统教学方法仍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例如采用图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剪辑和教学软件等多种手段使案例内容變得更加生动,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谢琦.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4(6):107-110.
[2]程宝良.案例教学促进基础理论课教学效果作用的研究——以《初级宏观经济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B):110-112.
[3]张海莹.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279-2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