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外实践活动为推手 提升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2017-11-24张聪璐,侯晓虹,梁宁,伦小文,王婷,胡奇
张聪璐,侯晓虹,梁宁,伦小文,王婷,胡奇
摘要: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直接途径,同时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药科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依托课外实践活动,对药学类环境科学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课外实践;地方高校;环境科学;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155-02
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说过:“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直接途径。”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和教师的倡导支持下,利用课余时间,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为目标所开展的科技制作、科技开发、科技服务和发明创新等形式的活动。大学生课外实践具有明确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正面教育性,符合高等学校教师“教”(教学与科研)与学生“学”(学习与研究)的教学规律,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拓展和延伸。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身价值,而且有利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专业角度看,环境科学是以解决现实环境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和宽广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环境科学人才培养中,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在环境科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专业教育实践。“第一课堂”的培养目标和优势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即“一专”;而第二课堂的培养目标和优势在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即“多能”。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更是对创新教育的重要实践。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以理论基础为基石,提升实践应用能力,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那么课外实践活动毋容置疑是必不可少的。
2.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立有创新特色的课外实践平台。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严重,制药行业更是污染的重中之重。本校环境科学专业合理定位为制药行业输送环保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充分利用已有校内和社会资源,建立起有创新特色的课外实践活动平台,以培养学生面对现实中的环境问题以及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用新思路、新手段和新方法来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化课外实践活动平台的建立与实施
在前期的专业建设中,本校环境科学专业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深化了先进、实用的教学改革,建立了多样化教学模式,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已有研究工作着重于课内实践(第一课堂)和课外实践(第二课堂),总结经验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还存在不足,深入开展、强化和延伸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本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需要。
在对各全国高校和企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本校研究团队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采取一系列举措,进一步丰富专业内涵,强化课外实践活动环节,建立多元化课外实践活动模式,并以其为推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一个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有专业特色的课外实践平台,以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竞争力。
1.强化多元化实践基地建设,夯实实践基础。实践基地主要包括研究型实践基地、个性化实践基地和校内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其中,根据学生就业和考研需求,利用假期选派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和研发活动。采用“跟班式、顶岗式”形式,搭建预就业平台,减少用人单位招聘成本,提高学生(企业)就业(招聘)满意度,增强校企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目前已建立6家企业实践基地,每学期假期派8—10人次参与企业的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修复、各类水处理工程设计等相关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倒逼其对理论基础的迫切学习。
2.以科学性和渗透性为原则,创建因材施教模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创建因材施教平台,具体措施是:优异生导师制;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安排其进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对于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其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等竞赛活动。按照各年级情况成立科技实践基础组(大一)、方向组(大二)和实践组(大三、大四)。在基础组和方向组中设置常规活动,如前沿讲座、企业参观、设计大赛及科技论文大赛。实践组则利用课余进行社会公益实践、校内实践和假期企业实践等。每个学生均经过由基础组到实践组的训练。实施“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计划”。首先,选拔学生,由学生自由组合,组长负责。该研究小组主要以大二、大三为主。其次,制订详尽的研究计划,包括调研、理论分析、方案制定和优选、实践等。最后,进行项目实施,控制好各阶段科研计划和预期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允许学生个性发挥,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拟定依托研究型实践基地和校内科研创新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开展制药废水处理、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环境功能材料等创新研究。
3.搭建“课程+讲座+竞赛+社会公益实践”平台。课外实践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同时又反作用于第一课堂。因此,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第一课堂夯实基础,通过讲座、竞赛和社会实践等课外实践活动巩固专业技能,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主要做法如下:(1)在理论教学中普及创新知识,引导大学生自主思考与实践;(2)通过学术讲座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把学术讲座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等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每学年一次;(3)通过科技竞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开展社会公益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依托环境日和环保组织,开展环保知识进课堂、进社区等公益活动。
4.形成课外实践活动“网络”新载体。在已有各类实践基地载体的基础上,紧跟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针对大学生喜欢聚集在网络上的实际,依托课题组已有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环境科学”网站,增加建立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模块,设立课外实践活动基本知识、科技竞赛、科研课题、论坛等模块,普及课外实践活动知识,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科技氛围,同时提高本校课外实践活动的影响力。
5.建立跟踪评价制度,保障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建立不同年级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建立社会、企业人才需求和满意度的评价体系。对科技活动企业、单位进行实践活动满意度和需求调查,以及对学生进行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此外,建立适当的鼓励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6.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专业课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培训,培训方式可以选择企业培训、社会培训等方式,从而建立起“双师型”教师指导团队。选择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都十分先进优秀的企业及其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指导教师,有目的、有层次、有侧重地向学生传输工程实践知识。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创立“有效-共赢”的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此外,利用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国内外合作资源,继续聘用国内及外籍客座教授为环境科学专业讲授环境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结语
通过上述改革内容的实施,首先,激发了大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关于动手能力、团结合作、学习方法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更加明确了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责任,从而确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其次,有效形成了“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强化了“实验—实践—科技创新”三位一体化的应用人才培养环节,进一步助力大学生订单式职业生涯的规划。再次,通过课外实践环节的深入强化,丰富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使环境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既彰显专业特色,又兼顾企业、社会的实际需求。最后,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學生的就业竞争力、企业和社会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代莉莎.加强三个课堂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6,(35):73-74.
[2]李玲,刘慧萍,喻嵘,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外科技活动在提升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2):217-2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