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7-11-24邹羚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5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差异性计算思维

邹羚

摘要:由于地域差异性、中学教育内容差异性的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通过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授课对象的现状,提出了教学思路、教学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面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差异性;计算思维;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113-02

一、引言

“大學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集知识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为大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生活工作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2010年,由北京大学等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等学校推出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2012年,教育部又启动了“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进一步明确了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操作技能,而是要培养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层次上进行培养,至此,各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校针对现有学生,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做了一些实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现状分析

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通过教学、调研、走访,发现了目前我校以及周边大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宽泛,点多没有针对性。课程理论知识部分包括: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设计基础等;操作技能部分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WPS、Photoshop。一门课程既有宽泛的理论,又有大量的实践,所有的内容各学院、各专业、各班级都要学习,没有选择性、层次性和优先性。

2.大班混班教学,教学组织困难。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全部采用大班(100人上下)授课,人多又来自于不同的班级,还有重修、选修学生混于其中,教学管理与监督困难。课堂教学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学互动很难组织,缺乏活力,会有看手机、睡觉、迟到、早退等现象,点名非常困难。实验课程教学中,指导教师把时间都浪费在大机房前后的穿梭之间,往往会顾此失彼,特别是随堂上机考试,一个教师进行监考对学生考试的真实性很难保证。

3.学生基础不同,教学内容难分配。我国越来越多地区的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特别是某些发达地区,学生从小就在家、在学校接触和使用计算机,他们计算机使用水平很高或已经考过了等级证书;而偏远地区来的学生中小学没有条件开设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有的有计算机但没有使用过,造成了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等方面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全部使用相同难易的教学内容就会造成水平高的学生觉得太简单、不爱听、上课没劲;水平差的学生对于复杂太难的内容不能理解,无法适应,他们希望教师从头讲起,教学内容很难协调。

4.各专业相同,没有因材施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除计算机专业以外所有的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但各专业之间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基础知识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如:理工科更擅长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文科生更擅长思想表达、形象思维能力;特长生(艺术和体育生)更擅长创新意识、创意设计能力。如果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软件,教授相同的基础知识结构,选择相同的案例,没有专业的针对性,没有因材施教,那么学生对学习的感受就是简单的记忆和机械的重复操作,没有学习的乐趣。

三、措施

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入学基本课程,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

1.教学思路的改变: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90后”的学生,我们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呢?是死背书、依葫芦画瓢的学生,还是机械式重复操作的学生呢?都不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Jeannette M.Wing(周以真)教授在她的《Computational Thinking》(计算思维)一文中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涵盖了反映计算机科学广泛性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思路,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思维方式,而这个方式的具象表现应该包含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改变。

2.教学形式的改变:小班化教学。首先,班级人数要少,尽量控制在50人之内。在实践教学中,要使用教学管理软件对实践内容进行讲解、演示和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缺课人数,掌握每位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及时针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和个性化培养,使每位学生在每次实验中各自取得新的进步,提高学习兴趣,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新知识和新内容。

3.教学模式的改变:翻转式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在课堂上讲授,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即先讲后学的过程。翻转式课堂模式,第一步是学生在家看视频,如:国内外著名大学的MOOC资源、视频资源等,这种视频学习替代教师的课堂讲解;第二步是课堂交流,课堂上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将本次学习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先学后讲的过程。这种模式由于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节奏和时间,对于听懂的部分可以跳过,而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中,避免了时间的受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4.教学内容的改变:模块化教学。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层次不同,各专业学生的思维形式不同,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和可选模块。基础模块是每个专业、每个学生都首先必须学习的模块,包含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PT操作,实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可选模块主要包括中级、高级两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包含了逻辑推理模块、创新创意模块、形象思维模块。每种模块各有适应的学生群体,逻辑推理模块适合理工科学生,创新创意模块适合文科学生,形象思维模块适合艺术体育学生。当然学生也可以在完成自己擅长的模块后再去学习完成其他模块。通过基础模块+中高级可选模块的学习测试后学生就可以通过该课程。这种搭积木、优化搭配的形式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共性与差异性方面的协调。

5.教学评价的改变:评价标准不同。学生的学习最终归结于最后得分,因此能够直接反映教学效果水平的良性反馈机制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可以全方位地评价学生,首先可以引入在线考试系统。系统中包含来自全国众多高校大量且高质量的训练题目。学生平时可以利用考试系统进行阶段性训练,在训练中了解自己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并不断进行提高。其次,还可以布置一些主观性较强的开放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题目,综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完成相应的操作。例如搜集一组实验数据,用Excel色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用图表表现出来,将分析结果制作成演示文稿进行课堂汇报,评价包括数据分析情况、演示文稿制作情况、汇报语言表达情况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计算机技能、沟通表达能力,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它内容多、学时少,授课对象层次参差不齐,专业性学生导向不同,要讲好这个课程不容易,需要教师具备较全面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知识结构,还要有系统设计、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媒体设计等技术能力,更要有组织、协调、沟通、引导等管理水平,同时要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了解各专业的培养体系、课程分解、录制视频、模块设计和制作,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身才能立于这不断变化的教学改革之中。

参考文献:

[1]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2]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3]陆青梅.“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实践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7):112-1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基础差异性计算思维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