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研究综述
2017-11-24张步凡
张步凡
摘要: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投资者和决策者的重要参考,而粉饰财务报告作为一部分上市公司基于各种原因的故意行为,会对资本市場造成一定的危害。本文对现有学者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行为的动机、手段、甄别、影响等的研究进行分析,并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进行归纳和评述,希望对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财报粉饰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财务报告粉饰;上市公司;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112-03
一、引言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尤其是以沪、深两个交易所为代表的证券市场的起步,掀起了中国上市公司起步和腾飞的巨潮。与此同时,财务报告粉饰也成为一个影响恶劣的行为,自从安然公司事件等重大财务报告粉饰案件发生之后,证监会一直在不断地处罚数据造假的上市公司。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的粉饰,以及对一些财务会计信息非公允的表达,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危害了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这些行为又存在一定的隐蔽性,且只有在通过一定的财务模型分析之后才能察觉端倪。
财务报告粉饰是指企业的所有者、股东以及整个高管层为了让企业的财务报告呈现出公司正在健康、平稳高速发展的状态,而通过转移、调节、虚构等一系列手法对财务报告的真实状况、经营成果等进行粉饰,从而向公众传递出虚假的财务信息行为——这些手段通常有掩盖交易事实(如关联交易等)、虚假投资和虚假筹资、虚构会计主体、伪造债务冲销以及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选择性确认等等。这样的行为不仅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同时也给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财务报告粉饰”这个名词其实颇为年轻,在国外相关研究和文献中,笔者发现国外学者将财务报告粉饰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盈余管理等方面。关于盈余管理的国外研究有斯科特的理论研究、会计学家Katherine的盈余管理研究等。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在他的著作《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表明,盈余管理实际上是对会计政策的一种选择,如果企业管理层能够选择对于他们来说利益最大化的政策,那么他们一定会用这种政策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也就产生了盈余管理。同时斯科特也指出,盈余管理的度就是GAAP(国际公认会计原则)。而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等在《Earnings Management》中则指出,盈余管理是出于私人利益的需要,违背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误导企业利益相关者从而在编制会计报表和构建经济交易时改变财务报告。
放眼国内,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机、手段和甄别方面。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动机研究,厦门大学会计系教授黄世忠和学者廖东升分别在著作《上市公司报表粉饰新动向:手段、案例与启示》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防范分析》中都阐述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黄世忠提出,企业希望有一个“预期”的财务状况,通过人为操纵利润、现金流量、经营指标等等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上市公司,围绕着有关部门制定的新股再发行、再融资、保持上市资格等刚性监管指标,通过粉饰、舞弊等手段来“渡过难关”,而廖东升也从外部审计提出了观点:我国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的不完善,也促使一部分上市公司钻了空子,为此,我国应当完善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强化财务信息监管和披露力度,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在上市公司财报粉饰的种种手段剖析方面,黄京菁在《财报舞弊行为特征及预警信号综述》一文中表明,非主板上市公司财报舞弊与粉饰已成为普遍现象,通常分为掩饰盈利下降、挪用资产、不恰当地高估收入、低估负债和费用以及违反规定将费用项目资本化等。相比之下,廖东升在上述著作中指出的手段分析就更为普遍,比如避税、不恰当融资等等。
关于上市公司财报粉饰行为的甄别,国内研究主要从审计策略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王皓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及审计策略探究》中提出的审计策略:上市公司的财报粉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使得财务信息的公信力遭到严重的质疑,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当采用分析性复核法、关联交易剔除法、非经常性利润剔除法、现金流量分析法等四位一体的方法对上市公司财报进行审计。又如李岩在所著《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防范》中总结:将合并报表的母公司数和合并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有效判断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真实性,在阅读报表的过程中,需要将合并前母子公司的个别报表与合并后的合并报表比较阅读,例如两者存在长期股权投资行为,顺流交易时需要抵消存货,从而抵消未实现内部损益。
以上是笔者从所阅读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挑选出的一部分内容,这些现有文献大多从财报粉饰的动因、手段、识别等方面展开研究,不仅指出了财报粉饰的内因、外因,还指出了在不同原因背景下采用的不同手段,并且大多从审计角度提出了识别与防范的方法,也有针对会计制度法规和监管体系提出建议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财报粉饰这一行为备受争议,且亟待解决。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
传统的关于上市公司财报粉饰的动因研究主要采用了外因和内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发行股票和上市驱动;第二,避税动机;第三,外部政策和监管环境;第四,为了上市公司自身的业绩考核。近年来,新的上市公司财报粉饰动机研究如GONE理论革新了传统的研究方法,站在不同的角度、用立体的眼光,比如更高的企业管理层与投资者角度,甚至是心理学的角度,从需要、机会、贪婪、暴露等方面分析滋生舞弊的因素。如李玉松在《基于Gone理论下的财报粉饰》中指出由于涉及管理层的切身利益,当企业财务状况不佳时,管理层往往会粉饰报表,调控账目。传统的动机研究主要是枚举各种可能的动机,而类似于GONE理论则偏向于建立一个管理学模型。
在上市公司财报粉饰手段的研究中,内容大多以传统的如何虚增收入、低估费用和负债、调节会计年度等等为支点,即营造企业业绩稳步提升的假象,对比明显的是,一些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研究着重分析了母子公司的操作、信息披露等。比如關联交易粉饰:关联交易就是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这样的企业往往是上下游的关系。由于关联交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公司控股股东、控制人等可能利用关联交易转移利益,这成为了上市公司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财务报告粉饰手段之一。如母公司今年向子公司销售大量存货,第二年以质量问题进行销售退回,本年年度利润得到虚增。如果采用隐瞒关联交易的手段进行财报粉饰,则对企业的贷款担保、融资筹资有利。正如陈明军在《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几点思考》中指出,关联交易是一把“双刃剑”。此外,有一类研究是结合样本分析的,采用统计抽样分析的方法,彭婷在《财会通讯》上发表的《基于“不死鸟”现象下的分析》涉及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山水文化股份有限公司(600234)发布公告,公司将核销1486笔应付账款,这一行为增加了山水文化2015年度净利润1301.74万元,经调查,这些款项均是上市公司欠下的陈年旧账,大部分超过十年,有些债权人甚至包括“开化寺庙”。而在2015年的前九个月,公司实现归属净利润-1422.22万元,前一年公司累计净利润为亏损,如果2015年仍为亏损,公司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核销陈年旧账”为公司增加了胜利的筹码。总而言之,研究粉饰手段的方法主要由立足报表本身、立足信息披露组成。
识别上市公司财报粉饰的研究是公认的研究侧重点。目前我国对于上市公司财报粉饰识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和审计手法方面,比如利用传统的八大指标,合并报表法、现金流量分析法等。合并报表法将合并报表的母公司数和合并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有效判断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真实性,现金流量分析法通过前后对比可以发现如营业活动不正常现金流量的迹象。近年来出现了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粉饰手段识别研究,比如刘玲在优先出版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识别》一文中利用关联挖掘技术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对指标的逐层搜索和迭代,从而指出关联特征指标值。这一算法在《关联规则挖掘APRIORI》、《一种基于APRIORI的算法研究》、《APRIORI算法的一种优化方法》中都有涉及。建立有效的模型能够为研究财报粉饰做出贡献。
三、财务报告粉饰研究不足
我国对于上市公司财报粉饰的研究处于争议性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却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财报粉饰”一词尚没有明晰的概念,与舞弊、造假、合理避税等等没有绝对的分界,上市公司的一些粉饰做法难以察觉、分析、防范,在学科领域中,对于财报粉饰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动机、手段、识别方法等层面,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笔者认为,现有的这些研究对粉饰动机挖掘不够,内容概括不够全面。首先,我国在经济、证券等方面的法律不够完善,有舞弊意愿的上市公司才会有机可乘;此外,现有研究对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市场的联系比较缺乏,比如文化市场、房地产市场,且重要的是,研究中大多只是列举出了哪些因素会影响上市公司选择粉饰报表,而没有具体结合实例,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为;我国目前在上市公司粉饰手段方面的研究缺乏针对性,没有准确定位上市公司这一角色,而是分析一些其他类型企业也可以采取的粉饰手法;至于上市公司财报粉饰的识别,针对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结合具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特别是一些审计方法,大多都是泛泛而谈,识别模型不够理想,难以操作,会计学科和计算机学科难以结合,只能停留在浅表层次,提出纲领性的意见,同时,对不同粉饰手段进行相应识别的对应性还不够强。
四、结语
首先,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臻完善,对财报粉饰的概念就应当精确定位了,将其概念的内延和外延与舞弊等概念区别开来。“原因—手段—剖析”这一研究方法十分可行,值得借鉴,但现有研究中对于财报粉饰问题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内容较少,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发生过的真实案例进行抽样样本分析,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以此对上市公司财报粉饰的动因、手段、防范做更深入的研究。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该做好会计主体假设,站在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上市公司财报粉饰动机,结合整个市场大环境分析不同手段的实施以及新手段的研究,对于财报粉饰的识别与防范,应该结合具体财务报表定量分析,且可以在现有识别模型基础上进行分析和优化,从而对上市公司财报粉饰行为进行全面解读。
参考文献:
[1]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3-229.
[2]凯瑟琳.盈余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10.
[3]黄世忠.上市公司报表粉饰新动向:手段、案例与启示[J].财会通讯,2006,(1):14-19.
[4]廖东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防范分析[J].学术论坛,2013,36(11):78-84.
[5]黄京菁.财报舞弊行为特征及预警信号综述[J].财会通讯,2004,(23):4-9.
[6]王皓.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及审计策略探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2,(17):18-25.
[7]李岩.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3):13-20.
[8]彭婷.基于“不死鸟”现象下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6,(35):117-124.
[9]刘经纬.浅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J].财会通讯,2010: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