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的延续还是新的开始?
2017-11-24朱晓梅
摘 要:加拿大著名的短片小说家爱丽丝·门罗在其小说集《逃离》中主要描写了平凡女性的平凡生活及其命运,其中对知识女性朱丽叶的情感和生活遭遇的描写更是深刻具体。本文主要运用创伤理论分析并解读其形象,通过创伤的形成和创伤的治愈两个方面揭示朱丽叶逃离背后的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小说的“逃离”主题,启发读者对家庭、爱情等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逃离》;朱丽叶;创伤
作者简介:朱晓梅(1992.1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爱丽丝·门罗的代表作《逃离》是一部包含八个短篇故事的小说集。本文主要分析研究的人物朱丽叶是《机缘》、《匆匆》和《沉寂》三篇中的主人公。女博士朱丽叶因火车上的一次邂逅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教师工作,与一个有妇之夫同居生子。虽然她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最终却并没有收获圆满的爱情。晚年的朱丽叶又遭到了女儿的遗弃,身心经历了种种的失意和落寞,但在自己的调整和他人的帮助下走出了创伤,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创伤研究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影响,是主导当代西方公共政治话语、人文批判及历史文化认知的流行范式。笔者在本文中将主要从创伤的形成和创伤的治愈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女主人公朱丽叶逃离背后的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小说的“逃离”主题,启发读者对家庭、爱情等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创伤的形成
朱丽叶心理创伤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她生活的家庭环境和小镇环境因素和她苦苦追求的爱情幻想的破灭。
首先,朱丽叶的家庭生活并不和谐,一家人生活在一种古怪的孤立状态中,他们与周围格格不入,被看作不伦不类。而且她所居住的小镇闭塞偏僻,在那里女性要依附于男性生存。她的高学历和“她的智力水平往往被归入到跛子或多长了一根拇指的人的同一类里”,甚至于她的同学也把她看作书呆子。她不擅长传统女性所做的家务事,被人们当成了“怪物”。人们的嘲讽贬低使她无法获得和男性同等的社会文化地位,无法坚守自己对古典文学的选择,最终她放弃了学业和事业,选择逃离现实。
不可否认的是朱丽叶爱情幻想的破灭也是造成心理创伤的重要因素。21岁的朱丽叶渴望着美好的爱情,但是她没有多少与异性相处的机会和经验,所以在面对温柔体贴,成熟风趣的有妇之夫埃里克时,她不顾一切地追随她以为的爱情,与其同居生子。后来埃里克的出轨让她梦想中的爱情破灭了,她认为“他不爱她,从来都没有爱过她,他一直都在蔑视她,蔑视她对他的爱,他和她一起的生活自始至终都是一场骗局”。这样的认知足以让她周围的一切全部坍塌。得不到他人认同的朱丽叶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埃里克身上。埃里克是她赖以生存的信仰。但是最终这猝不及防的打击让她没有了支撑和依靠,没有了生活的方向,心理创伤也越来越严重。
二、创伤的治愈
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创伤复原的基础,创伤叙述是创伤复原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创伤者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创伤叙述主要包括创伤者向他人讲述自己创伤经历或书写叙述。赫尔曼认为,受创者不能独自面对创伤,只有“在关系中”才有康复的可能。朱丽叶把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了女儿,说明她开始勇敢地面对事实。她得到了女儿的原谅,女儿的安慰“是她所听到过的任何人对她说的话里最能宽慰她也是最有温情的话语了。”女儿的理解和宽容让朱丽叶由此开始与外部世界重新建立联系,让“朱丽叶又重新进入这个世界了”。所以家庭的温暖亲情是朱丽叶走出阴影治愈创伤的重要因素。
同时,环境的改变,身份的变化让朱丽叶产生了“移情”。晚年的朱丽叶定居在了大城市温哥华。温哥华没有了小镇的迂腐落后,接纳了朱丽叶的高學历,让她有了自我认同感,以一种完全的主动姿态主导和操纵着自己的生活,以一个独立成功的都市女性的形象出现,“几个月来的郁结情绪淘洗一空——她现在变得麻利、干练了,人也精神多了。”朱丽叶重新把全部精力投放于她最喜爱的文学上,爱的客体发生了转移,顺利实现“移情”,实现了自我的价值,获得了生活上和思想上的自由,她的创伤也得到了治愈。
三、结语
由于种种原因,朱丽叶奋不顾身地从家乡逃离出来,但是这次的逃离并没有让她找到自我,反而陷入了另一种不幸福的牢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她原来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一种延续。而当埃里克去世后,朱丽叶从闭塞落后的鲸鱼湾搬到了大城市,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这次的逃离让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虽有遗憾,但是有了心灵和精神寄托,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治愈了心理创伤,是一次重生的机会,也是一次崭新的开始。朱丽叶的结局也暗示着尽管创伤治愈的过程是漫长艰辛且充满痛苦的,但是只要受创者采用合理的方式,仍然可以从阴影中走出来并开始新的生活。同时,笔者也希望读者可以从朱丽叶的创伤经历中深入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家庭,爱情和女性等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爱丽丝,门罗著,李文俊译,逃离[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2]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3]Herman J. Trauma and Recovery [M]. New York: Basic. 1992.
[4]赵冬梅.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J]. 南京师大学报,2009(6).
[5]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