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研究
——以山西省忻州市为例

2017-11-24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寄宿制同伴亲子

李 娟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研究
——以山西省忻州市为例

李 娟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采用 《儿童孤独感量表》、 《依恋量表》、同伴提名法和社会测量法对忻州市2所农村寄宿制小学296名学生进行测查,旨在了解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的研究现状及二者关系,希望对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帮助。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亲子依恋;同伴关系;教师接纳;孤独感

为了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高效使用,国家实施撤乡并校,在农村建立寄宿制学校。一方面可以处理学生由于距离因素所引起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寄宿生活,能够提升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小学生作为寄宿制的特殊群体,过早离开父母,投入集体生活,也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该课题集中对该特殊人群的社会关系对孤独感带来的影响展开了调查,了解农村寄宿制学生的孤独感程度,从而提出合理建议,促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下身心健康成长。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取样法从忻州市农村寄宿制两所小学中选取4~6年级的学生308人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数据296份,此外还有16位主学科教师也被选为该调查的对象。被试中男生118人,女生178人,四、五、六年级分别为84、122、90人,其中住校生260人,独生子女26人。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Asherder等人所提出的 《儿童孤独感量表》、海琴所提出的 《依恋量表》、同伴提名法问卷和教师接纳。

2 调查结果

2.1 农村寄宿制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会关系状况

2.1.1 孤独感总体状况描述。将 《儿童孤独感量表》总分划分为≥48分和<48,调查显示,被试认为自己孤独的(即小于48分)是22人,占总数比例是7.4%。可见,农村寄宿制儿童具有极低的孤独感。这为确保寄宿制儿童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基础。然而依旧有很多孩子具有孤独感,学校应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降低其孤独感。

2.1.2 社会关系总体状况描述。根据亲子依恋的均值45.65把被试分为两组,亲子依恋分数高于45.65的为高依恋组,亲子依恋分数低于45.65的为低依恋组。结果显示,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大部分学生的亲子依恋水平较高,占总人数的54.4%,

教师接纳类型主要包括两个层级,分别是高、低接纳组。结果显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教师接纳状况良好,高接纳组的人数明显多于低接纳组。

以Coie和Dodge在1983年指出的分类要求为基础,立足于班级这一单位,在此前提下认为被试按照社交地位来说主要包括五组:受欢迎组、被拒绝组、被忽视组、有争议组和一般组。结果表明,各种同伴关系类型分组的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普通组、受欢迎组、被拒绝组、有争议组、被忽视组。

2.2 寄宿儿童与非寄宿儿童的社会关系和孤独感差异。

表1表明,寄宿儿童与非寄宿儿童在教师接纳与同伴喜欢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寄宿儿童的教师接纳、同伴喜欢显著高于非寄宿儿童。寄宿孩子的孤独感相对于非寄宿孩子的更加之低,同时前者的社会关系和后者相比较有着更强的优势。这可能是由于寄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同学、教师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寄宿儿童虽不能长时间留在父母身边,但分离使他们更加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使彼此间的关系也更融洽,因而在亲子依恋方面并未与非寄宿儿童产生显著性差异。

2.3 寄宿制小学生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寄宿制儿童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喜欢和拒绝、孤独感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寄宿制儿童的孤独感越高,则显示亲子依恋度越低,同伴喜欢度越低,结果如表2。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可通过提高学生的亲子依恋和同伴喜欢来降低其孤独感。

表1 不同类型儿童社会关系和孤独感的差异检验

表2 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性

2.4 从社会关系类型层面来研究儿童孤独感的不同。

亲子依恋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关系类型,其是在儿童社交中所形成的,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通过独立样本T-test来对孤独感在不同依恋类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孤独感在不同亲子依恋上具有显著不同,同时高亲子依恋组学生的孤独感和低的相比较差异更加的明显,具体见表3。

表3 不同依恋水平小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性检验

对孤独感在不同同伴关系类型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4结果显示,孤独感在不同同伴关系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同伴关系类型小学生的孤独感由小到大依次为:受欢迎组、被拒绝组、普通组、有争议组、被忽视组。同伴喜欢和拒绝在决定社会接纳性中是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接纳程度和孩子们的归属感呈现出了正相关关系,和孤独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表4 不同同伴关系类型小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独立样本T-test来对孤独感在不同教师接纳类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高接纳组的学生和低接纳组的相比较更加之低,具体如表5。小学期间教师对于儿童的评价本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承担其他学生生活上的任务,使得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学生沟通和交流,学生对师生间沟通需求层次不高,进而大大削减了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对学生孤独感影响持有接纳态度。

表5 不同教师接纳类型小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性检验

3 讨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制儿童总体具有极低的孤独感,但是寄宿儿童与非寄宿儿童在教师接纳与同伴喜欢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应关注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

3.1 建设寄宿制学校需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不要一刀切,适当的保留教学点,对于促进农村地方,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1~3年级的低年级学生最好就近入学。对于小学高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除了加强管理,教师给予多的关爱以外,要多创立各种条件和举办各种活动,促使家长和儿童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交流,提升亲子关系。

3.2 丰富教师角色,给予学生更多关爱。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还要扮演学生在校园里的“爸爸”、“妈妈”,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关怀与指导。除了进行必要的教育与监管之外,学校可通过学生与教师结为“知心朋友”的方式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并及时地对其提供帮助和指导。

3.3 家校联手一起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予以重视。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寄宿生活,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定期举办一些亲子活动,使家长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学会如何与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学生们学会怎样与父母、教师、同伴沟通,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在集体中表现自己,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孤独感水平较高的学生,心理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其产生高孤独感的原因,有目的性的为他们人际关系的和谐提供帮助,降低其孤独感。

[1]孙晓军,周宗奎,汪颖,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 [J].心理科学,2010,33(2):337~340.

[2]赵冬梅,周宗奎.童年中期同伴关系的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 [J].心理科学,2006,29(1):194~197.

猜你喜欢

寄宿制同伴亲子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寄宿制小学推广花样跳绳的有效策略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寻找失散的同伴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