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黄栽培管理及加工方法

2017-11-24张广明胡丽杰刘向雨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根茎植株

张广明 胡丽杰 刘向雨

(赤城县农牧局 河北 赤城 075500)

地黄栽培管理及加工方法

张广明 胡丽杰 刘向雨

(赤城县农牧局 河北 赤城 075500)

地黄为中国传统中药材,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在地黄的规范化栽培技术、适宜收获期、加工方法等方面也取得进展,如地黄种栽处理技术可以保证地黄的出苗率,适时采收技术可以保证地黄的品质等,本文为研究地黄的优质种源选育技术、进一步提高产量及创新加工技术提供参考。

地黄;栽培技术;加工方法

地黄别名生地、地髓、牛奶子、小鸡喝酒,为双子叶植物纲,管状花目,玄参科,地黄属,地黄的干燥根。地黄的根为传统中药之一,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依据炮制方法分为生地黄和熟地黄,最早出自于 《神农本草经》,现分布于我国内蒙、河北、山东、陕西等省。此外,国外也有栽培,如朝鲜、日本。地黄根含地黄甙A、B、C、D,二氢梓醇甙,梓醇甙,桃叶珊瑚甙。鲜根含维生素A、甘露醇、胡萝卜甾醇、铁和蔗糖,其中以水苏糖和精氨酸含量最高。具有降血糖,清热凉血、止血,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等功效。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贫血、高血压、糖尿病、肝炎和关节炎的治疗。

1 植株形态特征

地黄植株高15~35 cm,全株长有白色柔毛和腺毛。鲜根茎为黄色,直径约为5 cm。叶基生长成丛状、倒卵状、针状;叶片上面为绿色,下面呈紫红色,长3~12 cm,宽2~5 cm,为椭圆形,边缘是不规则的锯齿,叶面凹凸有皱纹,叶片基部呈柄状;花茎从叶片中抽出,长约2 cm,梗细而弱,弯曲向上,有的在茎顶端排列成花序状,有的几乎全部分散在茎上;萼长约1 cm,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白色柔毛和长毛;萼齿是不规则的锯齿形或针形或不规则的三角形,周长约为2 cm;花冠类似钟形,内部有黄色或紫色条纹,外面为紫红色;花冠分裂成5枚,每枚周长为20~30 cm,雄蕊分裂成4枚;药室为矩形或圆形,周长约8 mm;子房初期有2室,衰期因隔膜破裂后成1室,无柔毛;花柱的顶部发育成2枚片状柱头。蒴果类似卵形,长1 cm左右。

2 生物学特征

2.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地黄适宜在气候温暖、50~1 100 m的海拔生长,但地黄本身较耐寒。地黄对土壤适宜能力强,喜充足的阳光,适宜在深厚、疏松、肥沃的中性砂质土层栽培,二合土,肥沃的粘土也可以栽种。其块根在25℃~28℃时生长速度最快,但地黄怕积水,生长前期需水量不大,土壤中约含12%即可。8月以后块根膨大时保持土壤适度潮湿,有助于提高产量。地黄喜肥,最喜有机肥。忌连作,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芝麻、豆类、瓜类等的土地,否则病害严重,前作宜选禾本科作物。

2.2 生长发育特性。

地黄在春天12℃左右时开始发芽,首先长出丛生芽,然后分化成茎、叶,初期地面以上植株生长迅速,这一时期受温度和水分影响很大。8月以后,根部生长速度加快,超过地上部分。霜冻后,地上植株开始枯萎,根自然过冬,当年不开花,第二年春天开花。花期4~6月,果期7~8月。

3 栽培技术

3.1 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通畅、土层厚且疏松的肥沃中性砂质土壤,土质过硬或过软都会影响地下根茎生长,进而影响地黄质量和产量,减少收入。地黄抗病能力弱,忌连作,适宜种植在前茬为禾本科作物的田地,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耕翻以秋季为好,深度30 cm左右,底肥施腐熟的有机肥4 000 kg/亩,次年春季解冻后,每亩施饼肥150 kg,浇水后,浅耕15 cm左右,将土壤耙碎整平,即可栽种。

地黄也能采用畦田,但畦面要略微倾斜,防止积水烂根,一般畦宽约1 m,长约10 m,间距30 cm左右。

3.2 种子繁殖。

在3月中、下旬~4月上旬于苗床播种,苗出现6~8片叶时就可移栽大田。生产不易直接采用,仅在选种工作中应用。

3.3 根茎繁殖方法。

地黄多用根茎繁殖,繁殖所用的根茎叫种栽。所谓种栽,即在秋天收获时,选择指头粗细的地黄根埋到沙土中贮存,到第二年春天解冻后施足基肥,耙碎整平土地,将种根截成4 cm左右长的小段,以约30 cm的行株间距开穴,每窝放一段,小根可以放两段,撒上少量草木灰,埋土壤浮盖,当气温为15℃~20℃时,大约10 d长出丛芽。经估算,1亩地大约用50 kg种根。当地黄苗高约5 cm,结合除草,间苗,每窝留1棵,如有缺苗断垅时,可以进行补栽,每亩留苗约5 000株,对肥沃的土地,可以适当稀些,贫瘠的土地稍微密些。

3.4 播后管理

3.4.1 保全苗。及时间苗定苗,地黄出苗后,若发现缺株,要及时补栽。

3.4.2 中耕除草。因地黄根浅,所以除草时要浅锄,避免伤根,一般要锄3次,最后一次稍深。当地黄枝叶茂盛覆盖地面时,可以用手拔草,忌用锄除草。

3.4.3 追肥。在中耕期间,第一次每亩追施2 000 kg人粪、50 kg饼肥。第二次每亩可施2 500 kg人粪、50 kg饼肥、过磷酸钙50 kg。封行前,还可以按第2次的追肥量增加少量的磷肥,进行三次追肥。

3.4.4 浇水排水。地黄怕积水,所以对浇水比较严格,每次浇水量要小,且浇灌次数宜多,避免烂根,减少产量。地黄素有“三浇三不浇”之说。所谓“三浇”是指施肥后必须浇、天旱时必须浇、暴雨过后地温升高必须浇;所谓“三不浇”即地面不干不浇、天空阴暗不浇、中午炎热不浇。

3.4.5 去薹除蕾。在地黄生长期间,除去留种外,抽薹时要及时摘除,因地黄主要收获根茎,开花会消耗养分,所以,出现花蕾和分蘖要及时打掉,确保根茎有充足的养分正常生长,以提高地黄的产量和质量。

3.4.6 清除串皮根。地黄的根茎沿地面长出,称为串皮根,应该全部除掉。

3.5 地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采用预防与综合治理的理念,前期要选育抗病品种,建设田时要建立无病留种田,加强田间管理,视情况选择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做好田园卫生,清除病残体,合理适当适时的做好药剂防治。

3.5.1 斑枯病。斑枯病始发于4月,发病盛期为每年的7~8月雨季,为叶部病害。病状为叶面上有圆形不规则的黄褐色斑,并且带有小黑点,病菌在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传染源。防治措施:做好留种区域卫生,清洁园地,做好地上地下卫生,将病残株彻底处理,以切断病菌的传染源。发病初期可用60%代森锌500~600倍液进行喷洒。彻底清除病残株,烧毁带病残叶。

3.5.2 地黄枯萎病。枯萎病又称根腐病,发病开始于5月,发病盛期为每年的6~7月,危害植株的根部和地上部的茎,被危害的植株叶柄出现不规则褐色斑,同时出现水渍状。后期直至叶柄腐烂为止,被危害的地上部植株发生枯萎,植株呈下垂状。病菌为土壤习居病菌,在病株根茎中越冬,带菌的吸芽和病土为初次侵染源。防治措施:①前期选择工作:选择无病根块进行种植,选高地、无病地块进行种植;②轮作:选择合适的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③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④化学防治:可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浸种。

3.5.3 病毒病。病毒病又称花叶病,开始发病在4月下旬,发病盛期为每年5~6月。是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防治措施:①对种根进行彻底消毒,先用清水浸种4 h后捞出,再放入10%的磷酸三钠液中浸20 min后,洗净栽种。②选用抗病品种。③做好蚜虫防治工作。④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实施合理轮作,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株,要特别注意田间操作中手和工具的消毒工作。

3.5.4 大豆胞囊线虫病。开始发病在5月,发病盛期为每年6~10月,危害地黄根部。发病植株地上部表现衰弱、发黄直至整株枯死。结实效果较差。发病植株地下部分主根系不发达,病原线虫侵入植物根部,导致根部发生肿瘤即根结,根结上经常生发状根须,支根减少,产量减少。防治措施:①忌连作及以大豆等为前茬,对土壤消毒等。②合理实施轮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1~2年。③合理施肥,增施磷肥,加强田间管理,适时灌水。

3.5.5 棉红蜘蛛。棉红蜘蛛主要危害地黄的叶部,其成虫和若虫每年5月份开始在叶背面吸食汁液,被危害部初始呈现黄白色小斑,成、若虫吸食叶片汁液,在6月中旬和9~10月会出现两个高峰,危害后期叶片呈现褐色直至干枯为止。防治措施:①地势选择:远离棉田进行种植,收挖前清园处理病残体。②化学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800~1 000倍液加高效除虫菊酯800倍液或20%双甲脒乳油1 000倍液进行喷施防治。

3.5.6 黄斑病。蚜虫和叶蝉带毒感染植株,导致植株发病,被危害的植株叶面出现黄白色不规则圆形斑块,叶片叶脉明显隆起,叶片出现皱缩现象。防治措施:可选用80%敌敌畏1 500~2 000倍液喷杀蚜虫和叶蝉。

3.5.7 地黄轮纹病。发病开始在5月上旬,6月开始进入发病盛期,7月中旬后则逐渐减少,轮纹病为叶部病害,病斑在叶部,以皮孔为中心形成圆形或者扁圆形同心轮纹病斑,病斑大小不一,一般为2~11mm,病斑由浅褐色逐渐演变为褐色或者褐紫色,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的侵染源。防治措施:①清理田园:收获后要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做好田园消毒工作。②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潮防湿气,将发现的病叶疏除。③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

3.5.8 地下虫害。地黄的主要害虫有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等。防治措施:可采用化学诱杀,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 g,炒过的麦麸或豆饼5 kg,加少量水混匀,于傍晚时撒施,进行诱杀。

3.6 留种技术。地黄多采用根茎留种。

繁殖所用根茎称种栽,有以下3种方法。

3.6.1 贮存地窖。在收获地黄时,选择品种优良、未感染病虫害的根,储藏在地窖里过冬,以备来年开春栽种。

3.6.2 田地留种。在收获地黄时,将留做种栽的地黄直接留在田里不收获,等第二年春季挖出做种栽。

3.6.3 先后移栽。春天栽的地黄,可于8月份将留作种栽的地黄根挖出,移栽到别的田地上,使其在该田地过冬,待翌年开春后挖出来做种栽。

4 采收与加工

4.1 采收。

栽种当年秋天10月左右停止生长后,地上叶片逐渐枯黄时开始收获,选晴天挖出根茎,面积大时也可用机械收,除净根部泥土即为鲜地黄。

4.2 加工。

将鲜地黄放在火炕上慢慢烘焙,一直到鲜地黄内部逐渐干燥,外部柔软,颜色变黑,再到外皮变硬时取出,放置2 d左右,使其发汗回潮后,再焙干就是生地黄。温度要控制在60℃左右,过高或者过低均会影响质量。再将生地黄加黄酒50%,放到罐内或其他容器内密封,放入水浴锅内,加热炖干黄酒,取出即为熟地黄,产量为亩产干货400~600 kg,折干率20%左右。质量以肥大、断面乌黑油润者为佳。

4.3 药材质量标准

4.3.1 地黄的干货分为五个等级。一等: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灰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油性。味微甜。每公斤约l6支以内。无芦头、老母、生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等。二等: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油性,味微甜。每公斤约32支以内。无芦头、老母、生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三等: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油性。味微甜。每公斤约60支以内。无芦头、老母、生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四等: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油性。味微甜。每公斤约100支以内。无芦头、老母、生心、焦枯、杂质、虫蛀、霉变。五等: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油性。味微甜。但油性少,支根瘦小。每公斤约100支以上,最小货直径1 cm以上。

4.3.2 2015版 《中国药典》中对地黄各项指标规定:水分不得过14.0%。(药典标准:不得过15.0%,通则0832第二法)。总灰分不得过7.5%(药典标准:不得过8.0%,通则2302)。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5%(药典标准:不得过3.0%,通则2302)。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过140 mg/kg。(药典标准:不得过150 mg/kg),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65.0%。含量测定生地黄按干燥品计算,含梓醇(102215OHC)不得少于0.20%。含毛蕊花糖苷(153629OHC)不得少于0.020%。

[1]薛建平,王汝毅,张爱民,等.地黄叶片器官形态建成的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2003(01):25~28.

[2]王太霞,李景原,胡正海.怀地黄块根的形态发生和结构发育 [J].西北植物学报,2003(07):161~167.

[3]谢晓亮,杨太新.中药材栽培实用技术500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4]谢晓亮,杨彦杰,杨太新.中药材无公害生产技术[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2013.

[5]贾秀梅,张振凌,吴瑞环.鲜地黄及保鲜加工品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凉血止血药效比较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06):127~132.

[6]王志江,魏国栋,马思缇.地黄多糖的化学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16): 231~235.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根茎植株
培育流翔高钙根茎类蔬菜实用技术
基于超声波的根茎类中草药净洗技术的研究
黑果菝葜根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番茄‘7728’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短期水分胁迫影响巴旦杏植株对硝酸盐的吸收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知识归纳及试题分析
烟草植株静态虚拟模型的研究